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妈妈,你不要我了吗?”3岁男孩深夜的一句话,看哭无数人

时间:2021-01-19 14:27:10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昨天的热搜,真可怕。
 
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议论那个顶流女明星代孕又弃养的怂人新闻。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娱乐八卦了,而是一个考验人类道德底线的社会新闻。
 
作为一个老母亲,忍不住再次感慨,真的不是每个人都爱孩子,能够好好养孩子。偏偏他们却生了孩子。
 
最可怕的就是,生完了,后悔了,却发现孩子塞不回去了。悲剧由此诞生。
 
我们传统观念里,一向传递的理念是:父母一定是爱子女的,所以子女也要爱父母、孝敬父母。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如果父母根本不爱孩子,那孩子又应当怎么办?
作家陈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3岁。他的父母要外出务工,怕他闹、缠手,就打算第二天悄悄离开,不跟孩子打招呼。
 
哪知当天半夜,小男孩突然坐起来,不睡了,就那么痴痴望着妈妈。
 
妈妈感觉到了什么,也醒了。
 
男孩于是问:妈妈,你不要我了吗?
 
男孩妈妈后来到底如何回答孩子的,陈岚没有往下说。我只记得听完这个故事,我和家人都泪目了。
 
假如那位妈妈能够拥抱孩子,跟孩子坦诚自己要离开的事实,或许孩子内心的恐惧能够少一些吧?
 
假如孩子当天夜里没醒,第二天一早发现父母突然消失不见,这对一个3岁的孩子而言,跟天塌了有何区别?
孩子,就像需要氧气一样需要依恋着父母。这种依恋的需要,从来不会减少。
 
如果孩子不能通过正常的方式获得联接感,满足依恋的需要,他就会通过疾病、通过行为问题等方式去进行找补。
 
知名的心理学家巴萨尔·范德考克曾在他的书里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书的名字叫《身体从未忘记》,故事是这样的:
 
某个圣诞节前夜,这位心理学家被叫去为萨福克县监狱给一个14岁的男孩杰克做检查。
 
杰克被捕是因为他溜进出门度假的邻居家盗窃,防盗铃响,警察抓住了在客厅里的他。
 
心理学家范德考克问杰克的第一个问题是:圣诞节会不会有人到监狱看你。
 
“不会,”杰克回答,“不会有人关心我的。”
 
范德考克发现,杰克已经因为入室盗窃被捕无数次了。他跟警察都互相认识。他语气轻松地描述每回被捕的情形。
 
当警察看到他,会大喊:“噢,天哪,又是杰克,这小混蛋。”
 
有人认出他来,有的人听说过他的名字。
 
“炫耀”般地说完这些细节后,杰克向范德考克坦白,“你懂,这让一切都值了。”
 
这意思是说,被认出来,被人看见,真的很值。值得他不惜以身试法,毁掉自己的一生。
 
这是一个特别令人悲伤的故事。
整个童年,他们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任何暴行,无论精神上还是肉体上的,孩子都只能无条件地受着。
 
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孩子会不惜一切以获得注意力,去进行依恋的找补。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也正因为孩子们一直在找补,所以有心的父母们,其实一直都有机会去弥补。
 
比如,一位年轻的妈妈,因为误会自己的孩子在外头惹事,把孩子打了一顿。后面才搞清楚,原来孩子不过是出于正当防卫。为此妈妈很担心,是不是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
 
其实,就这个事来说,只要妈妈一句真诚的对不起,就能消解母子间的误会。有了妈妈的爱在那里,孩子自己就有能力去消化这个小小的挫败。
 
还比如,一位家长曾经问:孩子某次躲猫猫找不到我,感觉受到了惊吓怎么办。这个孩子的惊吓,其实就是担心跟父母分离,担心被父母抛弃。
 
这个时候,只需父母用语言去跟孩子确认:我一直都在,我一直都爱你。同时增加陪伴。但是,不要焦虑。
当然,也有些创伤更大一些。
 
比如,一位50多岁的母亲,儿子已经20多岁了。这位母亲还正在为了自己的儿子头疼。她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抛弃过孩子,心里始终觉得亏欠了孩子太多太多,还有机会补偿吗?
 
被父母抛弃,跟父母分离过久,对孩子是巨大的创伤。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是糟糕的、不被爱的。这些我们在积木育儿的很多文章里都有提到过。
 
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当父母回到孩子身边的那一刻起,孩子的疗愈就开始了。
 
就好比一个2岁的小小孩,一觉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妈妈有事出门了。他开始大哭。哭得特别伤心。可是,在妈妈回到他身边,给他一个拥抱的那一瞬间,这个孩子就得到了治愈。
 
说回到那位50多岁的母亲。
 
哪怕孩子到了27岁,还是有跟父母接触的机会,我们也仍然有机会去改变亲子间的关系。哪怕我们找不到弥补的方法,也还可以邀请第三方的支持,比如心理治疗。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父母的态度、状态真正的改变了,那么对孩子的改变都将是巨大的。
 
正所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父母爱不爱自己,孩子心里再清楚不过。
 
有了爱,才有了疗愈的可能。
我当然知道,不爱孩子的父母,多半是读不下去今天这篇文字的。
 
我们一直讲,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
 
我们以为,从孩子出生以后,起跑线的概念才提上日程。
 
殊不知,尚在胚胎期,有的孩子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了。
 
曾经看过一部日剧,名叫《产科医鸿鸟》。
 
其中有这么一个镜头:
图片右边那对相依偎的夫妻,正幸福地看着他们的新生儿,满心的喜悦。
 
这个孩子,正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宝贝。
 
他们还热情地转身,跟旁边一个单亲妈妈打招呼:你的女儿好可爱啊,你生出她来一定也很辛苦吧。
 
殊不知,旁边这位情绪低落的年轻妈妈,心里正在盘算着如何抛弃她的孩子。
 
两个同样幼嫩的宝宝,就那样并排躺在婴儿床上。但是,他们的命运却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经验丰富的助产士小松姐看多了这样的事情,她感慨地说:
 
“生产方式和出生状况,每个人都不同。生产的现场就是社会的缩影。”
 
真的。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是带着别人的期望来到这个世界的,人生是不平等的。
 
有的生命一出生便降生在恶劣的环境里。
 
有的生命,不过是父母私欲的副产品。
 
所以,最后我只想说,不爱就别生。
 
别动不动跟孩子强调“父母的恩情”,要求孩子反哺和孝顺。
 
身为父母,不是特权。
 
养育孩子,亦不是恩情。
 
生了孩子就得养,这是义务。生而不养,是违法行为。
 
今日互动话题
 
聊聊你看完文章的感受吧
 

警惕!“猝死”为何盯上年轻人!

梦幻西游:化圣九不磨特技凌波,这身配置堪称任务专属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