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自家1个孩子,过年亲戚给600红包,宝妈:她家2个孩子,咋回?

时间:2021-02-07 16:07:29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当妈有点歪,育儿非常正!(文|歪妈)

过年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最隆重的一个。

中国人都很在意这个节日,尤其是小孩子,过年对于他们来说可以吃很多好吃的,可以买很多想要的,还能收到很多红包。

可是我们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过年似乎就没有以前那么开心了。

歪妈有一个小姐妹,就跟我说起了她的过年烦恼。小雨是一家普通公司的员工,收入不高,老公平时也挺辛苦的,夫妻俩的生活平淡朴实,但他俩的家庭情况放在周围的亲戚里面,算是不太好的那一种

亲戚们大多有两个小孩,而他俩养一个孩子都有些吃力。过年亲戚间的聚会,本是开心的事儿,现在却成了夫妻俩颇为尴尬的时刻。

比如在给孩子们发红包的时候,自家只有一个孩子,亲戚们通常会给自家娃一个600元的红包,但因为几个亲戚家里都是两个孩子,她就得给亲戚们的孩子一人一个红包,总是双倍的付出。

本来自己家条件就差些,还总是这样不平衡的付出,让夫妻俩颇为介意,但又不好和其他人直说,也不好意思给少了。这不又要过年了么,她前两天就跟歪妈闲聊时说了起来,问我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回红包?有没有啥好办法。

过年给娃发红包,人情往来的“潜规则”要搞懂

1.把握总体原则

即使都是亲戚,也有远近、亲疏之分。有的亲戚一年能见好几次面,有的也就一年聚一起,还有的可能好多年才见一次。

如果是很多年才见一次的亲戚,其实吃点亏没什么的,毕竟是一锤子买卖嘛!比如对方给了600元,咱可以给人家两个孩子各包500元,这样单价下来了,总价上去了,双方也不会太介意。

如果是经常来往的亲戚,其实就有一套潜规则了,总体原则就是双方的付出要对等。比如可以给对方两孩子买上总价值600来块的双份礼物,没有直接金额的对比,也就不会产生太大的落差感;或者给对方家孩子每人500,这样就相当于这次吃了400的亏,但下次在别的人情往来上再找补回来;还有我见过一种比较聪明的做法,孩子少的一方主动先给红包,比如先给对方两个孩子每人300元,等到对方回礼的时候,对方夫妻两人都包了一个300的红包,这样谁也没吃亏,面子上也好看。

总的来说,中国人注重人情往来,面子上都要过得去,但底层是有一套潜规则支撑的,要么就是谁也不吃亏,要么就是这次吃亏了下次找补回来,除了那种家境差距比较大带着“帮扶”性质的往来之外,大多数情况下是要做到总体公平的,这样才能维护着人情长久地持续下去。否则像小雨夫妻这样总是长期吃亏,其实是一种低情商的表现,不但在人情往来中付出了过多,而且对人情的长久发展也没有好处。

2.看家庭经济实力

当然了,有的亲戚家庭情况富裕、出手大方,与自家经济条件差距很明显,人家甚至可能不止给孩子600元,那我们该回同等金额的红包么?

首先,我们可以参照当地的习俗,看看正常情况下大家一般都是给多少的红包,遵照当地习俗进行回礼;其次,也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统一自己内心的标准量力而行,给每一个亲戚的孩子都统一数额,而不是根据他人给的红包数量一心想着还礼。

过年发红包对孩子有什么意义?

1.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孩子小的时候金钱观还没有形成,对钱没有概念。比起金钱,能用金钱换取的他们想要的物品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此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不必太在意金钱的数量,亲戚们给的红包,不管金额多少,都是亲戚们给孩子们的祝福,教育孩子对于收红包应该心存感激,收到红包要说一些“吉祥话”,并表达感谢。

2.让孩子了解释传统文化

红包不仅仅是一种祝福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红包里的钱其实不重要,重要的要让孩子们开心,是长辈们把祝福传给晚辈对表达,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另外,比如还有一些礼仪传统要教会孩子。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要教会孩子中华民族的内敛、含蓄。比如红包里的钱还有“压岁钱”的含义,家长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把压岁钱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寓意着孩子可以平平安安度过这一岁。

歪妈结语:

过年发红包本质是亲戚间的相互祝福,不要上升到攀比层面,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通过红包的含义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是过年发红包的意义。

大冬天姐姐抱着弟弟摆摊,暖心姐姐生怕弟弟冻着,一个动作,泪目

孩子进入猛涨期,春节期间这7类食物要多吃,或将多长10厘米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