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高中生物必修一

时间:2019-01-23 18:38:56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概括:这道题是索来邻同学的课后生物练习题,主要是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一,指导老师为湛老师。

题目:高中生物必修一

解:

生物必修1复习提纲(必修)

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x09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x09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第二节 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C、H、O 3种元素组成.

2、分类

\x09概 念\x09种 类\x09分 布\x09主 要 功 能

单糖\x09不能水解的糖\x09核糖\x09动植物细胞\x09组成核酸的物质

\x09\x09脱氧核糖\x09\x09

\x09\x09葡萄糖\x09\x09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x09水解后能够生成二分子单糖的糖\x09蔗糖\x09植物细胞\x09

\x09\x09麦芽糖\x09\x09

\x09\x09乳糖\x09动物细胞\x09

多糖\x09水解后能够生成许多个单糖分子的糖\x09淀粉\x09植物细胞\x09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x09\x09纤维素\x09\x09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

\x09\x09糖原\x09动物细胞\x09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附:二糖与多糖的水解产物:

蔗糖→1葡萄糖+1果糖

麦芽糖→2葡萄糖

乳糖→1葡萄糖+ 1半乳糖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

糖原→葡萄糖

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另:能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物质运输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生命活动.)

4.糖的鉴定:

(1)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性糖(单糖、麦芽糖和乳糖)与斐林试剂在隔水加热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 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 0.05g/mL CuSO4溶液(4-5滴)

使用:混合后使用,且现配现用.

二、脂质

1、元素组成:主要由C、H、O组成(C/H比例高于糖类),有些还含N、P

2、分类:脂肪、类脂(如磷脂)、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3.功能:

脂肪: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

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固醇: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4、\x09脂肪的鉴定: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在实验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

1、元素组成: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

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氨基酸结构通式: :

氨基酸的判断: ①同时有氨基和羧基

②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区别:R基的不同)

3.形成: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相连而成肽链,多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质

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

多肽:由n(n≥3)个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相连形成的肽链.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

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4.计算: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 - 肽链条数.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条数

5.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注意有关蛋白质的功能及举例)

6.蛋白质鉴定: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

双缩脲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 CuSO4溶液(3-4滴)

使用:分开使用,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四、核酸

1、元素组成:由C、H、O、N、P 5种元素构成

2、基本单位: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T、G、C)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 1分子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U、G、C)

3、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 核糖核酸(RNA)

种类\x09英文缩写\x09基本组成单位\x09存在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x09DNA\x09脱氧核苷酸(4种)\x09主要在细胞核中

(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核糖核酸\x09RNA\x09核糖核苷酸(4种)\x09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4、生理功能: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原核、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第三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x09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x09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x09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x09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方法:

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

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仔细看

2、注意:

(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

(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

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

(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第二节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一、细胞的类型

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

(1)组成:主要为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和蛋白质,另有糖蛋白(在膜的外侧).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

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通透性.

(3)功能: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2.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3.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细胞质基质:为代谢提供场所和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细胞的形状、分裂、运动及细胞器的转运等.

(2)细胞器:

\x09线粒体(双层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含少量DNA.

\x09叶绿体(双层膜):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类囊体上有色素,类囊体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

\x09内质网(单层膜):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x09高尔基体(单层膜):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x09液泡(单层膜):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x09核糖体(无膜结构):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x09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小结:

★ 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 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非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 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特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4.细胞核

(1)组成:核膜、核仁、染色质

(2)核膜:双层膜,有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

(3)核仁:在细胞有丝分裂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

(4)染色质: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

(5)功能:是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否具有核膜)

5.细胞的完整性:细胞只有保持以上结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第三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方式\x09浓度\x09载体\x09能量\x09举例\x09意义

被动运输\x09简单

扩散\x09高→低\x09×\x09×\x09O2、CO2、水、乙醇、甘油、脂肪酸\x09只能从高到低被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

\x09易化

扩散\x09高→低\x09√\x09×\x09葡萄糖进入红细胞\x09

主动

运输\x09低→高\x09√\x09√\x09各种离子,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x09一般从低到高主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质.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x09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x09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材料用具:紫色洋葱表皮,0.3g/ml蔗糖溶液,清水,载玻片,镊子,滴管,显微镜等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2)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

(3)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小),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5)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清水中.

(6)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大),观察是否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结果: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第一节 ATP和酶

一、ATP

1、功能: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注:生命活动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葡萄糖);

生命活动的储备能源物质是脂肪.

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2、结构:

中文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构成: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简式: A-P~P~P

(A :腺嘌呤核苷; T :3; P:磷酸基团;

~ : 高能磷酸键,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相当脆弱,水解时容易断裂)

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ADP+Pi+能量

注:

(1)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与ADP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二、酶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特性: 催化性、高效性、特异性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PH: 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

(2)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

另外:还受酶的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的影响.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x091648 比利时,范•海尔蒙特: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于水,而不是土壤.

\x091771 英国,普利斯特莱: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x091779 荷兰,扬•英根豪斯: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并且需要阳光才能更新空气.

\x091880美国,恩吉(格)尔曼: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

\x091864 德国,萨克斯: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x091940美国,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糖类中的氢也来自水).

\x091948 美国,梅尔文•卡尔文:用标14C标记的CO2追踪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进一步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等).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过程:(见书P61)

3、结果: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自上而下:

胡萝卜素(橙黄色) 最快(溶解度最大)

叶黄素 (黄 色)

叶绿素a (蓝绿色) 最宽(最多)

叶绿素b (黄绿色) 最慢(溶解度最小)

4、注意:

\x09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x09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x09石英砂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

\x09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x09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

5、色素的位置和功能

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及保护叶绿素免受强光伤害的作用.

Mg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元素.

三、光合作用

1、概念:

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过程:

(1)光反应

条件:有光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过程:① 水的光

② ATP的合成: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

条件:有光和无光

场所:叶绿体基质

过程:①CO2的固定:

② C3的还原: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总反应式:

光能

CO2 + H2O (CH2O)+ O2

叶绿体

4、实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

(1)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

(2)CO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3)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五、农业生产中提高光能利用率采取的方法:

延长光照时间 如:补充人工光照、多季种植

增加光照面积 如:合理密植、套种

光照强弱的控制:阳生植物(强光),阴生植物(弱光)

增强光合作用效率 适当提高CO2浓度:施农家肥

适当提高白天温度(降低夜间温度)

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第三节 细胞呼吸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有氧呼吸是指活细胞在有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三个阶段

① C6H12O6 酶 2丙酮酸 + [H](少)+ 能量(少) 细胞质基质

② 丙酮酸 + H2O 酶 CO2 + [H] + 能量(少) 线粒体

③ [H] + O2 酶 H2O + 能量(大量) 线粒体

(注:3个阶段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

3、总反应式:

C6H12O6 + 6H2O + 6O2 酶 6CO2 + 12H2O + 能量

4、意义:是大多数生物特别是人和高等动植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二个阶段

①: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细胞质基质

② 丙酮酸 酶 C2H5OH(酒精)+CO2 细胞质基质

(高等植物、酵母菌等)

或 丙酮酸 酶 C3H6O3(乳酸)

(动物和人)

3、总反应式:

C6H12O6 酶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C6H12O6 酶 2C3H6O3(乳酸)+能量

4、意义:

\x09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出能量以适应缺氧环境条件.(酒精会毒害根细胞,产生烂根现象)

\x09人在剧烈运动时,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细胞则以无氧呼吸的方式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释放出一定能量,满足人体的需要.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间产物还是各种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枢纽.

四、应用:

1、水稻生产中适时的露田和晒田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强水稻根系的细胞呼吸作用.

2、储存粮食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细胞呼吸.

3、果蔬保鲜时,采用降低氧浓度、充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抑制细胞呼吸,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五、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过程(见书p69)

2、结论:酵母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第五章 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第一节 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

二、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体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三、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

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注:①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②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间期长,分裂期短;

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一.

2、有丝分裂的过程:

\x09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DNA分子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

(2)分裂期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②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①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细胞膜内陷)

\x09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x09动物细胞\x09植物细胞

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x09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构成纺锤体\x09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x09末期:

子细胞的形成方式不同\x09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把亲代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x09由细胞板形成的细胞壁把亲代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4、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

5、有丝分裂的意义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分裂结果是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子细胞具有和亲代细胞相同数目、相同形态的染色体.

这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1、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但有DNA的复制)

2、举例:草履虫、蛙的红细胞等.

第二节 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没有改变)

3、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区别: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种类的增加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指植物体中单个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发育成完整新植株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因:植物细胞中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

(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3、细胞全能性实例: 胡萝卜根细胞离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长成一棵胡萝卜.

三、细胞衰老

1、衰老细胞的特征:

①细胞核膨大,核膜皱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②线粒体变大且数目减少(呼吸速率减慢);

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增殖能力减退;

④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⑤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⑥细胞内色素沉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2、决定细胞衰老的主要原因

细胞的增殖能力是有限的,体细胞的衰老是由细胞自身的因素决定的

四、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化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2、细胞凋亡的意义: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 关注癌症

一、细胞癌变原因: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 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二、癌细胞的特征:

(1)无限增殖

(2)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

(3)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

(4)能够逃避免疫监视

三、我国的肿瘤防治

1、肿瘤的“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

二级预防:防止致癌物影响

三级预防:高危人群早期检出

2、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手术切除

举一反三

例1: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生物练习题]


思路提示: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 O、H、N;

无机物 无机盐

组成细胞 蛋白质

的化合物 脂质

有机物 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三、 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分布 主要功能

单糖 C

H

O 核糖 动植物 组成核酸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麦芽糖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 植物 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 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动物 动物贮能物质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脂肪 C、H、O ∕ 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 C、H、O

(N、P) ∕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 有利于Ca、P吸收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联系

水 自由水 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 约4.5%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

(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 胞 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 胞 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 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 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 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例2: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物练习题]


思路提示: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A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垂体

↓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

尿量减少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15、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的应用:

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

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

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8、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

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8、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1、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

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

10、生态系统 能力

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4、生物多样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例3: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生物练习题]


思路提示: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基础知识检查清单  必修一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 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 肽键:—NH—CO—  |  NH2—C—COOH  |  H  3...

例4: 高中生物必修1和2的知识点总结应付学业水平测试的[生物练习题]


思路提示:

高一生物必修(2)知识点整理 已经发短信给你了

答: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 O、H、N;

无机物 无机盐

组成细胞 蛋白质

的化合物 脂质

有机物 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三、 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分布 主要功能

单糖 C

H

O 核糖 动植物 组成核酸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麦芽糖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 植物 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 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动物 动物贮能物质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脂肪 C、H、O ∕ 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 C、H、O

(N、P) ∕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 有利于Ca、P吸收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联系

水 自由水 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 约4.5%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

(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 胞 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 胞 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 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 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 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例5: 人教版生物必修1知识点总结复习的重点,难点,以及考点.[生物练习题]


思路提示:

生物必修1复习提纲(必修)

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 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 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

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第二节 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C、H、O 3种元素组成.

2、分类

概 念 种 类 分 布 主 要 功 能

单糖 不能水解的糖 核糖 动植物细胞 组成核酸的物质

脱氧核糖

葡萄糖 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水解后能够生成二分子单糖的糖 蔗糖 植物细胞

麦芽糖

乳糖 动物细胞

多糖 水解后能够生成许多个单糖分子的糖 淀粉 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纤维素 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

糖原 动物细胞 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附:二糖与多糖的水解产物:

蔗糖→1葡萄糖+1果糖

麦芽糖→2葡萄糖

乳糖→1葡萄糖+ 1半乳糖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

糖原→葡萄糖

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另:能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物质运输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生命活动.)

4.糖的鉴定:

(1)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性糖(单糖、麦芽糖和乳糖)与斐林试剂在隔水加热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 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 0.05g/mL CuSO4溶液(4-5滴)

使用:混合后使用,且现配现用.

二、脂质

1、元素组成:主要由C、H、O组成(C/H比例高于糖类),有些还含N、P

2、分类:脂肪、类脂(如磷脂)、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3.功能:

脂肪: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

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固醇: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4、 脂肪的鉴定: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在实验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

1、元素组成: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

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氨基酸结构通式: :

氨基酸的判断: ①同时有氨基和羧基

②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区别:R基的不同)

3.形成: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相连而成肽链,多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质

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

多肽:由n(n≥3)个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相连形成的肽链.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

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4.计算: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 - 肽链条数.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条数

5.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注意有关蛋白质的功能及举例)

6.蛋白质鉴定: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

双缩脲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 CuSO4溶液(3-4滴)

使用:分开使用,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四、核酸

1、元素组成:由C、H、O、N、P 5种元素构成

2、基本单位: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T、G、C)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 1分子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U、G、C)

3、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 核糖核酸(RNA)

种类 英文缩写 基本组成单位 存在场所

脱氧核糖核酸 DNA 脱氧核苷酸(4种) 主要在细胞核中

(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核糖核酸 RNA 核糖核苷酸(4种)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4、生理功能: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原核、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第三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方法:

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

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仔细看

2、注意:

(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

(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

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

(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第二节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一、细胞的类型

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

1.细胞膜

(1)组成:主要为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和蛋白质,另有糖蛋白(在膜的外侧).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

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通透性.

(3)功能: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2.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3.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细胞质基质:为代谢提供场所和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细胞的形状、分裂、运动及细胞器的转运等.

(2)细胞器:

 线粒体(双层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含少量DNA.

 叶绿体(双层膜):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类囊体上有色素,类囊体和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

 内质网(单层膜):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 高尔基体(单层膜):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 液泡(单层膜):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 核糖体(无膜结构):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 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小结:

★ 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 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非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 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特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4.细胞核

(1)组成:核膜、核仁、染色质

(2)核膜:双层膜,有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

(3)核仁:在细胞有丝分裂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

(4)染色质: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

(5)功能:是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否具有核膜)

5.细胞的完整性:细胞只有保持以上结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第三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方式 浓度 载体 能量 举例 意义

被动运输 简单

扩散 高→低 × × O2、CO2、水、乙醇、甘油、脂肪酸 只能从高到低被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

易化

扩散 高→低 √ ×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

运输 低→高 √ √ 各种离子,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 一般从低到高主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通过外排作用向外分泌物质.

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 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材料用具:紫色洋葱表皮,0.3g/ml蔗糖溶液,清水,载玻片,镊子,滴管,显微镜等

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2)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

(3)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小),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5)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清水中.

(6)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变化(变大),观察是否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结果: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第一节 ATP和酶

一、ATP

1、功能: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注:生命活动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葡萄糖);

生命活动的储备能源物质是脂肪.

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2、结构:

中文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构成: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简式: A-P~P~P

(A :腺嘌呤核苷; T :3; P:磷酸基团;

~ : 高能磷酸键,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相当脆弱,水解时容易断裂)

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ADP+Pi+能量

注:

(1)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与ADP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二、酶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特性: 催化性、高效性、特异性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PH: 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

(2)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

另外:还受酶的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的影响.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 1648 比利时,范•海尔蒙特: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于水,而不是土壤.

 1771 英国,普利斯特莱: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1779 荷兰,扬•英根豪斯: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并且需要阳光才能更新空气.

 1880美国,恩吉(格)尔曼: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

 1864 德国,萨克斯: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 1940美国,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糖类中的氢也来自水).

 1948 美国,梅尔文•卡尔文:用标14C标记的CO2追踪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进一步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等).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过程:(见书P61)

3、结果: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自上而下:

胡萝卜素(橙黄色) 最快(溶解度最大)

叶黄素 (黄 色)

叶绿素a (蓝绿色) 最宽(最多)

叶绿素b (黄绿色) 最慢(溶解度最小)

4、注意:

 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 石英砂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

 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

5、色素的位置和功能

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及保护叶绿素免受强光伤害的作用.

Mg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元素.

三、光合作用

1、概念:

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过程:

(1)光反应

条件:有光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过程:① 水的光

② ATP的合成: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

条件:有光和无光

场所:叶绿体基质

过程:①CO2的固定:

② C3的还原: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总反应式:

光能

CO2 + H2O (CH2O)+ O2

叶绿体

4、实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

(1)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

(2)CO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3)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五、农业生产中提高光能利用率采取的方法:

延长光照时间 如:补充人工光照、多季种植

增加光照面积 如:合理密植、套种

光照强弱的控制:阳生植物(强光),阴生植物(弱光)

增强光合作用效率 适当提高CO2浓度:施农家肥

适当提高白天温度(降低夜间温度)

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第三节 细胞呼吸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有氧呼吸是指活细胞在有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三个阶段

① C6H12O6 酶 2丙酮酸 + [H](少)+ 能量(少) 细胞质基质

② 丙酮酸 + H2O 酶 CO2 + [H] + 能量(少) 线粒体

③ [H] + O2 酶 H2O + 能量(大量) 线粒体

(注:3个阶段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

3、总反应式:

C6H12O6 + 6H2O + 6O2 酶 6CO2 + 12H2O + 能量

4、意义:是大多数生物特别是人和高等动植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二个阶段

①: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细胞质基质

② 丙酮酸 酶 C2H5OH(酒精)+CO2 细胞质基质

(高等植物、酵母菌等)

或 丙酮酸 酶 C3H6O3(乳酸)

(动物和人)

3、总反应式:

C6H12O6 酶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C6H12O6 酶 2C3H6O3(乳酸)+能量

4、意义:

 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出能量以适应缺氧环境条件.(酒精会毒害根细胞,产生烂根现象)

 人在剧烈运动时,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细胞则以无氧呼吸的方式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释放出一定能量,满足人体的需要.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间产物还是各种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枢纽.

四、应用:

1、水稻生产中适时的露田和晒田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强水稻根系的细胞呼吸作用.

2、储存粮食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细胞呼吸.

3、果蔬保鲜时,采用降低氧浓度、充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抑制细胞呼吸,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五、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过程(见书p69)

2、结论:酵母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第五章 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第一节 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

二、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体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三、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

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注:①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②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③间期长,分裂期短;

④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一.

2、有丝分裂的过程:

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DNA分子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

(2)分裂期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②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①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细胞膜内陷)

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 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构成纺锤体 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末期:

子细胞的形成方式不同 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把亲代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由细胞板形成的细胞壁把亲代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4、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

5、有丝分裂的意义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分裂结果是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子细胞具有和亲代细胞相同数目、相同形态的染色体.

这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1、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但有DNA的复制)

2、举例:草履虫、蛙的红细胞等.

第二节 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没有改变)

3、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区别: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种类的增加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指植物体中单个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发育成完整新植株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因:植物细胞中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

(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3、细胞全能性实例: 胡萝卜根细胞离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长成一棵胡萝卜.

三、细胞衰老

1、衰老细胞的特征:

①细胞核膨大,核膜皱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②线粒体变大且数目减少(呼吸速率减慢);

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增殖能力减退;

④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⑤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⑥细胞内色素沉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2、决定细胞衰老的主要原因

细胞的增殖能力是有限的,体细胞的衰老是由细胞自身的因素决定的

四、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化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2、细胞凋亡的意义: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 关注癌症

一、细胞癌变原因: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

物理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 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二、癌细胞的特征:

(1)无限增殖

(2)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

(3)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

(4)能够逃避免疫监视

三、我国的肿瘤防治

1、肿瘤的“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

二级预防:防止致癌物影响

三级预防:高危人群早期检出

2、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手术切除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点拨:(一) 走近细胞 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

题2:高中化学和生物必修一好难啊

点拨:别急别急,化学摩尔那个地方一般高一新生全蒙圈,化学一共没几个公式,三年的公式一口气让你学了一大半,你浑浑噩噩也正常,其实跟你说一句,几个公式混用的题你就看不懂了,其实这是你公式没用熟的一种表现,别着急,这几个公式一用就是三年,...

题3: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点拨:(一) 走近细胞 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

题4:高中生物必修一笔记

点拨: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矗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 本质的区别。 3.生物...

题5:如何学好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要点

点拨:1、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既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

生物学

味觉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