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时间:2019-01-20 22:03:03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概括:这道题是汪匚超同学的课后政治练习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指导老师为连老师。

题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解:

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法律只能规定人们不许损人利己或损公肥私.

举一反三

例1: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怎样理解道德与法律?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政治练习题]


思路提示: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1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对二者的关系说法很多,其实,它们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行为规范,它们的产生原因、调整对象、调整范围、表现形式、调整机制、评价标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学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法律的产生以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道德的存在.在1种社会形态之内通常只可能存在1种同1性质的法律,却可能存在几种不同性质的道德.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以前,少数先进人物与革命导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与道德调整的对象与范围有所不同.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单纯的思想或动机不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在法官判断1种行为是否要受到法律制裁以及该行为如何受到法律的制裁时,行为人的心理动机也是法官考虑的1个因素.)在古代社会曾经存在过“腹诽”、“莫须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谬案件,这种情形与现代国家的法治原则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调整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外在行为,它还规范人们的心理动机.即使在调整人们外在行为的问题上,道德所调整的范围也比法律要广泛.例如,婚姻关系是法律与道德所共同调整的对象,但是爱情关系、友谊关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调整而不受法律的调整.

第三,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1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法律规范则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后果.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第四,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道德评价具有“扬善惩恶”的特点,其评价对象包括了“善行”与“恶行”,而法律评价所针对的主要是违法犯罪行为.在通常情况下,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违反道德,而违反道德行为未必都违反法律,道德评价的标准比法律的评价标准更高.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1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1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2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1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2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1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1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1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1个统1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1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1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第三,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1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例2: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政治练习题]


思路提示:

  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一、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含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结合中国国情,我国法律与道德的现状: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二)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例3: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区别及矛盾冲突用法律知识回答[政治练习题]


思路提示:

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

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这样的结合才是完善的.

例4: 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思路提示: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是法理学核心的问题之一.“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不是法哲学的局部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法哲学的全局问题.从探讨法律的性质和特征,法律的渊源,一直到法律的推理,法律的效力和实效,无不涉及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因此,法律和道德这一主题有广泛而复杂的内容 .”法律并不是“一些临时合同,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进行正义和善德的制度 .”“人类社会生活的特征之一是它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只要是道德观念,就必然包含‘……应当如何……’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源泉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罗马法学家、阿奎那、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康德与黑格尔等法学家在寻找适合人类的社会制度时,都涉及到了一定的道德观念.进入近代之后,价值法学强调的主旨是法律的道德性问题,是法律中道德价值的追求.对此,价值法学代表富勒、罗尔斯、德沃金等人分别通过其伟大著作向世人进行了阐述.而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奥斯丁、凯尔森等主张道德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各自适应不同的生活领域,应该把价值判断和实证分析分裂开来.如奥斯丁强调:“法理学的科学只涉及实在法,或严格意义的法律,而毫不考虑这些法律的善或恶 .”在中国,法治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美好的追求之时,法律成了道德的对立物.“以德治国”的提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意识形态上的偏激,但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副作用——我们社会特有的逆反心理被调动起来了,法学界对道德等社会规范的排斥更带上了一些社会批判的味道 .”笔者认为在我们理想当中的法治社会,道德扮演的角色不是法律的对立物,法律和道德在法治社会中是一种同一关系.它们具有交融性、同向性和非对抗性.本文试图从通过对道德的特点和功能的分析入手,论述法治社会中法律和道德的以上三个同一性,让我们认清法律和道德在法治社会中的真实关系. 一、 道德的特点及其功能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伦理观念、思想、原则、标准,包括在伦理观念、思想、原则、标准指导下人的行为所形成、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和习惯 . (一) 道德的特点 1、道德的评价方式是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等等.人做为社会中的主体,在评价身边发生的事件时,其道德上的出发点往往是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等等基本的道德标准.就如我们看待某人在国家受到侵略时叛离国家和民族这一类事件时,我们会认为他是邪恶的,是非正义和耻辱的. 2、道德调节利益关系时,通常强调他人的利益和国家、集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道德在人们内心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会使人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偏向于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3、道德受社会的影响,并在社会中普遍存在.道德具有社会性的根源和基础,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社会中,道德所产生和发挥的作用是广泛的普遍的一般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集团,任何一个组织都要受到道德规范的引导、调控和约束,自觉地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4、道德依靠人们的观念、社会的舆论和某些良善风俗维持,而不同于法律是依靠强制力来实施.道德仿佛个人心中的天平,依靠社会舆论、良善的风俗习惯来支持.例如犯罪人自己在犯罪后其内心的自我谴责对犯罪人的影响很大. 5、道德多元化,层次化.有社会必存在道德,整个人类也具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但是因为人的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文明的阶段性,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不平衡性,因为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差异,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格局.如一个民族、社会可能同时存在正常的、先进的、补充的、落后的道德形态,一个民族、社会的道德可依其自身的要素而形成不同的等级、层次.富勒的名著《法律的道德性》中曾有义务的道德与追求的道德,法律的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之分.“人们追求的至善生活是经过平衡的多元目标 .” (二) 道德的功能 1、 调节功能 即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及活动,调节和协调众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标准能够使人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德是人类社会基本的调控方式,没有道德的存在和运作,社会难以形成统一整体. 2、 教化功能 道德可以运用评价和鼓励的方式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尚、树立道德观念、塑造理性人格,使人从内心深处感触到一种教化的力量.可以通过评价、激励、褒贬等等方式,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尚,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境界和道德行为. 3、 约束功能 人们内心形成的道德标准、道德理想等会使人形成自我约束的功能,对某一件事的正当性产生认识后,会让人形成做与不做的行为.它指明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和规范,应依据什么标准评判是非、善恶、荣辱,通过把人的行为、关系区分为正义非正义、善恶、好坏,褒赞正义、善、好,贬损非正义、恶、坏而形成正当合理的社会秩序的.它以唤醒人们的良知、人的羞耻感、人的内疚感而实现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 二、法治社会中的法律和道德具有同一性 (一)交融性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和道德具有相互交融的性质.“法律和道德最初就是一体的,在原始氏族社会,继禁止性规范之后,才出现了以道德为内容的义务性规范,再往后便是我们所熟悉的成文法的历史.这三者并不是毫不相干分别独立存在的,而是社会规范在其历史进化过程中的三种表现形态,是统一的、完整的 .” 美国法学家德沃金教授在《法律帝国》一书中举了一个很经典的案例:1882年埃尔默用毒药杀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的祖父现有的遗嘱中给他留下了一大笔遗产,他怀疑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会更改遗嘱而使他一无所获.因此,他杀死了他的祖父,以便按照遗嘱来继承这笔遗产.他的罪行被发现后,他被定罪,判处监禁.但他能否继续按照遗嘱继承其祖父的财产,纽约州遗嘱法对此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他祖父的女儿们要求遗产管理人取消埃尔默的遗产继承权.她们争辩说,既然埃尔默杀害了立遗嘱人,那么法律就不应赋予埃尔默以任何遗产继承权.围绕这一案件,法官与律师,法官与法官之间了激烈的争辩.埃尔默的律师指出,如果法院剥夺埃尔默的继承权,等于法院是在更改遗嘱,用自己的道德信仰取代法律:雷格法官也支持埃尔默的继承权,主要理由是不能因杀人而改立遗嘱者的意愿,只要这种立遗嘱人的意愿是真实的.而最后此案以另一位法官厄尔占优势票数的观点取胜,并确立了这样一条法律原则,即:任何人都不得从其错误行为中获得利益.因此,遗嘱法应被理解为否认以杀人罪来获得遗产继承权.本案中不能够站在法律之外谈道德,亦不能在道德之外谈法律.“法律和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然而它们控制的领域却在部分上是重叠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道德中有些领域是位于法律管辖范围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道德判断影响的 .”可见,法律和道德是相互交融的. (二)同向性 法律和道德同为重要的社会规范,其价值追求是同向的.都具有追求社会中的秩序与自由的同一个方向性. -

例5: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思路提示:

道德与法律的内容中都有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自由做什么,前二者是义务.最后的是权利,从必须做的事看,人生就好象在社会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表演,都在按各自内心的信仰道德真诚地演一场戏,为自己也为别人,每个人都既...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论述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点拨: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道德是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工具。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分属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二者彼此渗透,相互补充。 道德靠社会舆论约束人,法律以国家强制力...

题2: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点拨: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1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

题3: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点拨:道德是一种自我行为约束和准则,也就是说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指责别人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观、道德取向,生活环境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道德标准、意识就不会相同。因此任何形式的指责他人不道德都是道德绑架。 对于世界上普...

题4:我国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点拨: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互相配合,互相足进,互相补充。凡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我们积极实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足进社会主义精神...

题5: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点拨: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

世界观是什么

磨练意志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