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美学是什么

时间:2019-01-20 21:38:55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概括:这道题是和媛压同学的课后政治练习题,主要是关于美学是什么,指导老师为冉老师。

题目:美学是什么

解:

美学传统上讲就是一种研究美的学说.它不是简单的“美”与“丑”,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和意义.

美学本身是一种哲学性质的学科.美学涉及到的领域范围很广,但最终脱离不了与人的关系.

美学主要以哲学美学和文学美学为主.文学美学主要研究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一般规律等知识.

这个网址可以让你对美学有初步了解http://baike.baidu.com/view/18968.htm

如果想深入学习,最好还是去书店买些相关书籍,在此不一一介绍了,有问题可以加QQ问我

举一反三

例1: 孔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语文练习题]


思路提示:

  先秦诸子的思想渊源具有非常大的共同性,虽然他们相互之间常常进行貌似水火不容的批判.因为先秦诸子都重视氏族社会的道德主义思想遗产,而且都生活在一个农业占主导的农耕社会,而且都面对一个不太了解但是又决定性地影响人们生存状况的自然,所以儒道法墨诸子的思想颇有相通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如果不能理解其他诸子的思想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就无法很好理解儒家的主张.

  中华文化的三大思想渊源是:氏族社会的道德主义思想遗产、农耕社会的人生经验、自然笼罩下的宗教情感主义.中华文化的人生态度是温和的现世主义和温和的道德主义,所关注的中心是个人的生存状态,实现道路是在实现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道路上把握个人命运.由于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分化已经发生而且不可逆转,所以整体利益的实现缺乏可以依靠的力量,需要人们的有意识的努力和合作,中华文化从而具有深刻的积极政治理念.

  儒家学派主张以道德主义实现社会整合和社会教化,虽然“大同”不可能但是还应该为实现“小康”而努力,儒家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源流---道德主义.

  法家认为道德主义的黄金时代已经无可奈何地过去了,所以引入新的社会管理手段是必须的.但是中国法家思想与西方的法治思想根本不同,西方法治思想的中心是基于物权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而中国的法家的目标是维护社会道德的地位.所以中国古代法律中基本上没有民商法的地位,而且刑法也偏于严酷,这也很好理解---对坏人没有什么好客气的.

  道家特别是老子对道德主义失落的社会后果认识十分深刻,而且也认识到管理的悖论---要调和不同地位的主体去为共同的目标努力是何其困难,失去了道德自觉,社会管理就没有根本出路.实际上今天世界上最著名的那些管理学大师十个就有九个出自美国,这并非因为美国人特别喜欢标新立异、无病呻吟,而是现实中不停地有新问题需要答案,正如民间谚语所说的“按下葫芦浮起瓢”.正因为老子对此体认深刻,所以他的理论底调也就更加悲观,同时《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已经全面涉及到道德主义如何失落的社会条件,精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社会危害,个人克服欲望制约的困难,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困境,这在一个很大的程度上全面涉及到微观和宏观的差别,短期利益和长期管理的不同,因此反而成为治国治兵的要道.

  墨家思想除了来源于氏族社会的道德主义遗产之外,更集中体现了农耕社会的人生经验.墨子主张“强本节用”,实际上就是一种审慎的经济决策方式,这种决策方式用今天的语汇来替代,可以称之为“低成本运营方式”,因为农业的收获很少,如果不尽量节省开支和避免风险,足以产生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的困难.

  兵家思想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的综合应用.

  各家学说都面临一个难以预知和确知的自然界,在农业作为人们生存的主导产业的时代,这个自然界偏偏又无法回避而且对人们的生存状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各家对此无不含糊其词地“任以自然”和言“天道”,并给予高度重视.所以儒家的基本经典中有《易经》,老子的“道”更是无所不在,墨子也一样主张“天志、明鬼”,鬼神和自然也一样关乎人伦道德,人伦社会甚至还是“参天地之化育”,中国的“天人合一”境界全面参杂着道德主义的现世情怀.

  1、孔子属于氏族社会解体的时代:孔子生活的时代对于孔子思想的意义具有决定性,中国历史上没有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否则中国也将和欧洲一样无法完成民族融合.奴隶制是一种精英主义(精英主义基于丛林法则)指导下制造出来的制度,正是因为奴隶制的充分发育,西方社会无法完成民族融合,“希腊化”过程终究归于失败,所以后来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欧洲的封建制就是在游牧民族入侵成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希腊奴隶制实际上是欧洲封建制的前提,而中华文化的核心源流---道德主义,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条件 孔子生活的时代,处于“王道衰微”的氏族社会解体的时代,曾经在社会上广泛起作用的道德自觉开始丧失,社会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这个时代要求就是诸子蜂起和百家争鸣的客观条件.孔子从个人的生存状况出发,希望保留氏族社会的道德主义遗产,实现社会不同阶层的整合和协调,并使用道德主义的精神遗产进行社会教化,用比较低的社会成本实现天下大治.在孔子那里社会整合是一个前提性的步骤,而社会教化是一个最重要的管理手段,目标是实现“事前的主动协调”.

  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需要相当程度的道德自觉,由于氏族社会的解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分化,这个道德自觉在社会上是不容易维持的.所以孔子并非是以为“周礼”是上好的追求目标,而是因为这已经是道德自觉的最后一道防线,孔子的理想是“大同”,而孔子因为认识道“大同”的时代已经难以恢复,所以是在为实现“小康”而努力.而且小康也是不容易实现的,因此孔子实际上自己知道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故孔子相当悲观.

  2、孔子的道德主义思想是有现实利害基础的,而不是什么空洞的说教.孔子的道德也不是西方的那种道德—-马克思称之为“社会价值规范总和”的东西,也不是五四之后人们所指称的“吃人的礼教”的那种东西.孔孟的道德是个人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的结合,是决定个人生存状况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的统一.孔孟把家庭人伦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隐喻,道德的深刻意义在于个人获得的物质利益无论膨胀到何种程度,都是无法根本改善个人的生存状况的,所以道德主义所主张的“利群”和“利他”,正是在社会上换取并实现对他人的真诚关怀与帮助的良好互动基础,也是个人把握自己命运追求幸福的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积极政治理念,个人利益的良好实现有赖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实现,个人在物质利益上的主动让步,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牺牲,而是具有更高回报的交换.所以儒家把家国并称,把修齐治平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而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不仅是所有个人生活安定的前提,而且也是进行社会整合和社会教化得以进行的必要社会条件.毫无疑问一个基于积极政治理念而建立的国家机构是必须的,而共同利益的实现也有赖于大家在国家指导下的共同努力.实际上孔子对此相当悲观,因为由于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分化之后,共同利益的实现已经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力量.但是孔子还是坚持努力,即使不能完全实现那么部分实现道德主义也是好的,毕竟主动协调比放任纷争好,投桃报李比以牙还牙好.

  孔子的悲观也正是他的深刻之处,实际上到今天,孔子所忧虑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方案.孔子不幻想道德自觉有自然实现的可能,而是基于放任纷争没有前途的深刻认识,所以坚持不懈地为道德鼓与呼.在春秋所记载的短短的242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频繁的战争和社会动荡,给民众带来的苦痛和精英阶层的罹难,那确实难以尽述,而这样的社会成本并没有换来一丝一毫的真正进步,正如孟子所言“春秋无义战”.所以道德的社会功用是基于所有人利益的,而不是什么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孟子则把它继续向前推演到“仁者无敌”的最高功利境界,都是着眼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这种道德普适性是中华文化中的特点,而西方社会因为阶级分化早所以不可能有这种特点.整体利益虽然清楚地摆在那儿,但是社会并不总是能够把个人利益自动地纳入实现整体利益的轨道,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分化的阴影,无处不在,极大地妨碍了整体利益的实现.

例2: 马克思主义美学包含哪些主要内容[政治练习题]


思路提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等著作中,对某些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是他们美学思想的运用.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物质变换过程.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质, 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 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并改变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在蒙昧时期的低级阶段,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它们是劳动的前提.人类只有事先就把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所以广义的劳动对象应当包括进行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不能把人对自然的改造简单地理解为对个别自然形态的改变,而应理解为对整个自然的支配和占有.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发生了多方面的不可分离的联系之后,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而进入人的意识.刻在美洲印第安人酋长墓表上的日历、四季日至点的石柱,证明在野蛮时期的人们已经把部分自然界纳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人在生产之前已经在观念上提出了想象中的生产对象,并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动力和目的提了出来,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把主体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在生产中,人首先产生对实际效益的意识,并由此产生对制约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随着人类自然知识的增长,人对自然界作用的手段也在增加.由于人的目的受客观规律制约,以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因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对象本身的规律和属性来规定自己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在生产中,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人通过劳动活动,借助劳动工具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成为适合人需要的自然物质.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物通过劳动而被从外面赋予形式.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所谓美的规律,存在于人的目的的自我实现和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统一之中,并感性地现实地表现在对事物形式的塑造上.这形式标志着人对对象的必然性的自由支配,凝结着人的创造智慧、才能和力量,积淀着人的社会性的情感、理想和愿望,因而它既是感性的又并非单纯感性的,包含着对对象的能动的理性把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形式的审美感知只有在超越粗陋的实际需要之后才有可能.   处在野蛮期的美洲部落的神话、传奇、诗歌、典礼上的歌唱、具有军事动员意义的舞蹈、装饰品的制作、贝壳珠带的色彩和图形、工具和武器造型上的对称等等,都是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之后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尽管这时它们还跟生产劳动需要、公共事务管理和军事行动的需要以及巫术活动等等交融在一起,没有从生产的有用性中独立出来,但已经不是仅仅满足自然需要的手段;而是人的意志、智慧的物态化,人的精神感觉和情绪的再现,开始具有了人的自我欣赏的意义.从直接功利的观点看来,对象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它们的价值仅仅在于它们的有用性、它们的内部结构和质量.但当人类超出最初的自然的粗陋需要之后,形式就开始具有了独立的价值,通过它的外观而诉诸人的感官,于是便具有了美的意义.

例3: 儒家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儒家美学的中心是反复论述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而不是从宗教神学的外在信仰出发去考察审美和艺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含有社会的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但同时又使美等同于善,漠视了美不同于善的独立价值,继而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常常偏离到某种狭隘的道德比附的说教上,要求自然附会和符合人世的现实规范与秩序,从而束缚了对自然的正确理解和观赏.

  儒家美学是与社会生活、政治状态紧密相关联的,作为其重要美学原则的“和”(人和),本身就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作为矛盾结构,它强调得最多的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情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实现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的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

  从儒家哲学的整体气韵来看,其思想主要是外观的,它本身也极注重内观,但是它的内观是最终必须为其外观服务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修、齐、平、治”.与此相似,儒家美学在艺术-审美上也以外观的伦理、道德、责任为标尺,也就是说,它要求美一方面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必须与伦理性的社会情感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

例4: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历史练习题]


思路提示: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为谋求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活动中兴起和形成的.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力图通过对人类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无产阶级自身文学实践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更好地推动人类文学事业的历史进步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构建自己新的、科学的批评.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到梅林、普列汉诺夫、瞿秋白、鲁迅等,不少杰出的文学批评思想家,都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提出并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成为我们制定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是“美学”与“历史”相统一的批评.但“美学”与“历史”还是较为抽象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解释.概而言之,“美学观点”即分析作品时的艺术尺度,“历史观点”即历史主义的文艺研究方法,把作家作品放进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和评价.这基本上属于由维柯创始,经法国启蒙学者发展,到丹纳集其大成的社会历史批评流派.

  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批评:第一,在文艺观念上它承认文艺是现实的反映,但认为这一现实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物质财富的生产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二是社会现实本质上就是阶级斗争.第二,在阐释原则上,把文艺作品、现象与其产生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相信经济状况是艺术发展的最终解释,并常常使用阶级分析方法.第三,在评价原则上,把“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作为对文艺的一个基本要求;因而第四,在美学观点上,偏爱现实主义艺术(但也不囿于现实主义).

  运用这种批评方法,恩格斯曾对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及其作品进行过成功的评论.例如他在解释歌德的“两重性”时,注意结合着歌德所处的“整个时代”和“他的社会地位来描写他”;在评价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时,他推崇“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在批评《济金根》演绎哲学概念的错误时,他把莎士比亚作为典范推荐给拉萨尔,认为德国戏剧尽管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但还应该学习莎剧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主要包括:美学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思想的标准、艺术的标准.美学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中具有宏观视野的一种原则和方法论.

  首先,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应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又体现了文学的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

  具体地讲,有这样几点理由:一是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应该是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结果,因而就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看它是否符合审美创造的规律,是否具有美的结构形态和形式韵味,能否充分地显示美的本质、特征和魅力;同时,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有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作品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从而衡定作品又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这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二是对一切作品的微观解析和具体评价,例如人物塑造、情节场面、结构布局、语言韵律等等,无论多么精细、多么具体,但它只是“目”而不是“纲”,只是“树木”而不是“森林”.因而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以及其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性达到就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离开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不仅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或“南辕北辙”.这是为人们的批评初中所证明了的道理.

  三是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它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对一部作品或一种文学现象固然可以从道德的、社会的、心理的、语言符号的或者文化学的、人类学的、政治党派等种种角度着手进行,但这种种不同的具体批评,都不能脱离特定批评对象的美学属性和美学构成,也不能脱离批评对象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和所诞生的历史条件,更不能脱离批评者所处历史时代的现实要求和美学观念.如果脱离了这一切,不管是什么样的批评,就成了非文学的批评.例如对一部作品的道德批评,既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环境来判断其道德还是不道德,也不能离开其“寓教于乐”的基本美学要求去看它表现了什么样的道德及可能产生什么样的道德影响.总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作为指导各种具体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思想,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也是文学批评实践所证明了的.社会主义的文学批评必须加以坚持和发展.

  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的.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例如,马克思批评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席勒式地反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批评拉萨尔“为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就是因为拉萨尔违背了文学创作应当从生活出发而不能从概念出发的美学原则.此外,如文学作为理想性与艺术描写的真实性相统一的原则,典型人物性格的代表性与独特性相统一的原则,典型人物与与典型环境相统一的原则,艺术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以及艺术风格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原则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批评重要的美学原则.

  就历史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至少也有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品,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趋势;一方面则是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这才能对作品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确定它在历史中的价值地垃和现实中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历史的观点在这儿不妨说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文学批评中的具体应用,同样是一种方法论和原则和启迪和指导.

  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世界文艺批评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指导性的批评方法,而且在西方世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在运用历史主义原则时怎样才能避免陷进庸俗社会学,在进行美学批评时怎样对现实主义之外的其它艺术流派持宽容态度,在对艺术提出政治要求时怎样遵从艺术规律,都是需要认真对待、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关思考练习题:

题1: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学?

点拨:艺术就是人们用特意的能动方式进行美的表现和创造,引发美的意境和情感。专业艺术和生活艺术都是这样,通过一定技艺表达思想,创造财物,丰富生活。艺术创造对美学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剧情的崇高、滑稽,工艺的黄金尺寸等等,都为美学增添了...

题2:美学学什么?

点拨:研究对象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

题3:美学意义指的是什么?

点拨:美学——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题4:美学家是什么?

点拨:美学(摘自 www.zdic.net) 1.aesthetics 2.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3.美术的哲学或科学;特指主题是描述和解释美术、美术现象和美学经验并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史和重要的有关方面的科学 美学简...

题5:什么是美学?

点拨: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

矛盾的对立统一

新增长理论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