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太极十三式教学视频

时间:2019-12-06 12:29:00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太极十三式教学视频》,下面是详解!

太极拳为什么也称为太极十三式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武术瑰宝,是制人而不被人制的技击动作艺术。十三势就是前人留下如何用人体、肢体去技击的武术理论—是教人怎样去巧妙打人的技术方式和 方法。而对十三势内中涵义的理解,却又是“百花齐放”,仁者见仁,各自有各自的见解。在本文中,笔者就个人多年在洪式太极拳的习练和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谈 谈十三势的一些内涵及其要义。不当之处,望方家与同行提出宝贵的意见。 “十三 势”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释名》一文,由于古人文体的简练,在本论里的文中只径直地指出“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也。”他除了用传统的八卦方向和五行属性的哲理作了这一句的解释外,没有再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和论述(传统保守亦是其因)。在实际技术操作的应用上和人身 肢体以及劲力如何走法等,都没有作进一步的诠释。这就给习练太极拳的后来人,留下了一些具体难解的问题和谜团——对“原论”的具体实施问题就难以释义清 楚。但尽管是 这样,正像有的专家所言,反正十三势是前人留下的教人如何用身体、肢体去制人打人的,肯定不是干别的用的!现在社会流传或书刊上有关太极拳十三势泛泛地论 述,都是各人自己在教学或拳架练习、运用或自卫实证上的经验体会—或互相的交流升华。这就有与十三势的原著在具体实施的意旨上是否一致的问题,也就不得而 知了。但其核心原意是不会错的,那就是“十三势是用人体或肢体去技击打人的技术。”

太极十三式和太极十三势有什么区别啊?

太极十三势,又名长拳十三势,为太极拳中基本的八个方位打法和五种步法。涵盖太极拳的「拳法」、「手、眼、身、步」及「心」法的要领。
太极十三势:
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四正:掤、履、挤、按。
四隅:采、挒、肘、靠。
五行:进、退、顾、盼、定。

武当太极十三式

特点:低桩矮势,灵活稳健,以心行气,以意识,动作,呼吸三结合的行功运气方法。简便易学,便於推广,大部分动作为左右式,有利平衡锻炼身体,达到推迟衰老,祛病延年的功效。
动作名称:
起势和太极(两脚开立,双手自然下垂;两脚曲蹲,两手向前画弧抱球起身,如同抱棵大树,到快站立时,翻掌下按;从右画圆弧,右脚内扣右抱球。)
1、左右揽雀尾。(右抱球,左脚向前45°跨出,右手搭住左手向前推出,两掌分开,由左向右画出S形收回又胸前,掌心向前推出;右後座,左转身抱球,右脚向前45°跨出,左手搭住右手向前推出,两掌分开,由右向左画出S形收回又胸前,掌心向前推出。)
2、左右搬栏捶。(左脚向前,右手下垂向前画弧到胸前回收到腹部,左手也同时画弧到胸前,两掌变拳,右脚向前并步震脚,右拳向前搬出,右拳圈心面向自己,左手处於右手肘底,拳心向下;右脚向前45°跨出,两拳变掌,面向左斜前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画两个平面圆,转身面向正前方,右手从腹部画弧到胸前,左手画弧到腹部,两掌变拳,左脚向前并步,左拳向前搬出,左拳拳心面向自己,右拳处於左手肘底,拳心向下。
3、左右抱虎归山。(两拳变掌,右脚向右边45°跨出,随右掌自下而上画弧到与头同高的位子,右掌心向上,左掌直接向下盖掌处於右手肘旁重心也随之移到右脚;右脚尖内扣转身面向左45°斜前方,变成马步,左手揉膝右手自上而下画弧到左胳膊旁边;左後座,左手向上托起,右手直接盖掌到左手肘旁,右脚尖往外摆,转身面向右斜前方45°,左脚回收向左斜前方45°跨出变成马步,右手揉膝,左手从上画弧到右胳膊旁。)
4、搂膝指裆捶。(右後座,右手向上托掌,左手向下盖掌,左脚尖尽量向左正方摆,转身到正左边,左手由下而上托掌,与头部同高,右手由上而下盖掌,右脚点在左脚边,右脚向正前方跨出成半马步,右手揉膝,左手变拳由上而下冲拳到裆部。)
5、转身左右撇身捶。(右手变拳,右脚内扣下栽拳,左脚回收向左後方前方45°跨出,转身成马步,左拳向上翻拳心上,由马步变弓步,两拳向右斜前方挥出,右拳心向下;右後座左手下栽拳,左脚内扣,右脚回收,向右後方 45°跨出,转身成马步,右拳向上翻拳心向上,由马步变弓步,两拳向右斜前方挥出,左拳心向下。)
6、肘底看捶。(两拳变掌,右掌心向下,左掌心向下,两掌从上往下捋,右脚尖外摆,转身反掌,左脚回收向正前方跨出成弓步,两掌变拳,左手向前格挡拳眼面向自己,右拳由内向外画弧冲出到左手底部,拳眼向上。)
7、 倒撵猴。(两拳变掌,右手随右转身向後摆掌变剑指,左脚向後插步坐下成歇步,右剑指从左掌上穿过,然後连续做3个,如同倒卷肱。)
8、闪通背。(在第3个倒撵猴,起身尖指变掌,右脚内扣,左脚向後正前方跨半步,右脚向前并步震脚,右掌向前劈掌,左掌收到右手下方,掌心向下。)
9、上步七星。(右脚尖外摆向右斜前方,双手向右斜前方推出,左脚向正前方做扑步,穿掌成弓步,右脚向前并步震脚,右手变拳,由下而上勾拳,左手搭在右手肘上。)
10、翻身右拍脚。(双手变掌,左脚向正前方跨出,左手由下而上成勾手,右手由前向後画弧到胸前,左脚尽量内扣,转身到正後方,右手右手从面前画弧到正後方掌心向下,与眼睛同高,右脚提起前拍脚。)
11、披身左分腿 。(右脚插到正後方,斜抱球转身到正後方,左手成弧形护在腹部前,右手架掌在头顶上,提膝左分脚。)
12、转身右蹬脚(左脚回收内扣,穿掌,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掌心向内,转身到正後方,左手架掌与头顶前方,右手护在腹部前,提膝右蹬脚。)
13、左右玉女穿梭。(右脚回收向後插脚,转身到右斜方向,左手推掌,右手架於头顶之上,起身丁步抱球,左脚向左边45°跨出,右脚跟上插于左脚之下,右手推掌,左手架掌。)
收势。起身面向左前方,两手打开,放于身体两侧自然下垂,曲蹲抱球,到起身一半的时候,变掌下按,身体起身站立,双手回收放于身体两侧自然下垂,收左脚。

参考资料: 丰泽太极拳协会

太极拳十三式 哪里学?

十三式是太极拳的另一种称法。太极拳古籍有"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向成,乾、坤、震、兑及八卦,进、退、顾、盼、定"之说。五行乃金、木、水、火、土,比喻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八卦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比喻太极拳的八中手法。五行八卦为十三势,姑有太极拳一名。
要么你找古书,要么你上网找视频,如今可能只有武当山上几个人练。如今大都练陈氏杨氏拳,这些拳是将十三势拆分混合成各个招式的,练这些实在些,实在没有必要溯本求源

武术教学:武当太极十三式怎么练

第一式:仙人放剑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
(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
第三式:美人照镜
(1)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臂上架于头顶处(其左掌上照且掌心向上,掌指向左),而右掌则以掌缘为重点击向“中盘”位置。
(2)再迈步踏“右弓字步”至“右旁门”。与此同时右臂上架而将左掌击出。
说明:以上一左一右各行一遍则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四式:顺水推舟
(1)左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鸡步”(左虚右实)。两臂圈于胸前且将两掌之掌心相对。
(2)两腿不动,两臂上抬并伴之两掌吊于头顶左,右侧方。
(3)两掌以其掌缘为重点,向中盘推出。与此同时,左脚再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
(4)再摆架成“右寒鸡步”,并将两掌吊于头顶。
(5)右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自头顶上方送出直至“中盘”方位作前推状。
说明:此动左右各一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均可。
第五式:金鸡独立
(1)左脚踏进半步且令两膝略作弯曲。而两掌则平摊于上腹部位作自然上提状,以便助之下一动作。
(2)左脚踏实并支持与控制身体平衡。与此同时,右腿抬起且勾起脚尖即形成“右独提膝式”。而两掌则变为空心拳从两侧抛出取向上盘--此为双拳挂“太阳”法。
(3)再将身体右转,右脚踏进并落地支持身体平衡。然后,两拳变掌平摊腹前继而复变为空心拳抛向上盘。与此同时左膝提起形成“左独提膝式”。
说明:以上两腿左右上提合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火架至十三活架。
第六式:单鞭救主
(1)左脚踏进一大步,与此同时左手变为“雕钩”状搂其“中盘”。而右掌则置于右侧腰际待动。上身下坠其做裆沉腿。

(2)左腿下沉而右脚后撑即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手搂钩并向左侧方调起而右掌奔向中盘(以掌缘为重点)。
(3)再将右脚踏进并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而右手搂过之后则移位调于侧方并用左掌奔打中盘。
说明:以上两腿一左一右行弓字步而出,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即止。
第七式:倒骑玉龙
(1)两腿并立下蹲,两手托与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对)。
(2)右脚向右侧后方退撤一大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变为空心拳分别向身体左侧上方与下方摆出(其右拳摆至上方,而左拳摆至下方且两拳之拳眼相对)。上体略向左腿方位倾斜。
(3)然后左脚撤回即收于右脚旁使之形成并步曲膝下蹲式。而两拳则变为分指掌平摊在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对)
(4)将左腿向左后侧方位退出一大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仍变为空心拳双方抛至人体的上方与下方即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说明:以上两腿一左一右的后撤并形成左右弓字之步型--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八式:双风贯耳
(1)面对左侧方位站立并迈出左脚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鸡步。与此同时。两掌向左右两侧作直臂横张(其掌心相对,掌指向前)
(2)左脚再向前踏进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而两掌则以其掌心为重点并用两手臂相辅助作为支点进行扇打合击至上盘位置。
(3)再将身体移向右侧前方并形成下盘为右寒鸡步,中盘为双开掌(其掌心相对,掌指向前)的架子。
(4)右脚复进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两掌用其掌心进行扇打合击。
说明:以上左右开步出式其术语谓之一活架。可连续做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九式:顺风摆柳
(1)两腿前后分开且将两膝略作弯曲即使之形成中盘架子状的左游龙步。与此同时,两掌以其掌指为重点遥对正门前方。
(2)接着,左脚向左碾动。与此同时,右脚向正门踏进一步并使之形成右游龙步。而两掌则以其掌指为重点遥对正门前方。

说明:以上两腿左右启动各一次,其术语为一活架。可连续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另此架演练时手型也可变化--即游龙步启动时手型或变为空心锤或变为分指钩。大凡启动此游龙步--身形须随步法而晃动以利应敌之时达到神出鬼没,令人防不胜防境地。
第十式:叶底看桃
(1)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曲膝成骑马式。两手分别悬垂于胸肋一侧并令其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眼看正前方略下。
(2)两腿不动,右手继续上抬并垂直竖立其前臂。而左臂则同时作下垂状。
(3)接着将左手变为空心拳并以其拳眼为重点,上臂为支点,前臂轴进行推下送。而右臂与“下盘”部位则保持稳定即不要移动(尤以两脚固定为重)。
(4)再进行左臂垂直竖起,右臂下送前推的动作。
说明:以上两手臂左、右前推下送各一次,其术语乃谓之“一活架”。可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十一式:活步走宫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两膝略曲。两臂抱于胸前。两手成分指掌并令其掌心相对,掌缘朝下。眼看前下方。
(2)左腿不动,且将右脚移向左脚内侧并以其前脚掌或脚尖虚点地面。与此同时,左掌上抬至左胸上方,右掌下降于左腹下方--使之形成抱月状(其两臂弯曲成弧形,两掌心相对),眼随手转。
(3)接着,将右脚向前右旁门踏进一步并使之形成右弓字步。与此同时,左掌下拂至腹部左侧,右掌托于右侧前方(两掌行进间须令右臂在内而左臂在外进行穿插运动)。眼随手转。
(4)然后右脚固定不得移动。左脚用其前脚掌或脚尖移至右脚内侧作虚立状而使之形成左丁字步。眼随手转。
(5)接上式--两手形成抱月状,并伴随左脚向左前旁门踏进一步而变为左掌托至左侧前方,右掌拂至右腹下方(此时手掌交错之际须令其左臂在内,右臂在外形成穿插),眼随手转。
说明:以上左右踏步各行一次,为一活架。须连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间。
第十二式:怀抱双月
(1)两脚成外八字步站立。两手分别垂于腰部两侧(手心向下,手指向前),眼看前下方。
(2)双膝下蹲,与此同时,两手移至上腹部约肚脐眼前方处,作交叉合并(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且掌心均向上),眼看两掌。

(3)两腿不动--两手继续向面部前方双方抬起作环绕状(其两掌交叉并令其左掌在内,右掌在外其掌心俱向内)。
(4)两腿不动,--两手再次向上环绕,并经上分向两侧(左手向左,右手向右)绕动。当两手绕动形成划弧一周即360度,并降至身前两侧之时,则将两手掌之掌心外展以求二次绕圈。
(5)两手臂第二次进行绕圈环抱--其动作与第一次相同唯手臂的放置为右臂(手)在内,左臂在外。
说明:以上两手臂环抱绕圈且一行左臂(手),二行右臂(手)在内各一次,为一活架。可连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第十三式:真气炼丹
(1)摆架内八字步(18--40周岁者)平行步(45--50周岁者)体弱多病或老年人及少年人摆架外八字步。
(2)两脚不动,两手形成八字掌分别垂于胸前下方并令其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缩身垂肩,低头下视,虚胸实腹,蹋腰沉体。
(3)忘掉呼吸,凝神静心--片刻,则以鼻吸气(长约五寸左右即指入体内的尺寸)并要求做到缓慢,细腻,均匀,深长。与此同时,两掌自体前两侧同时向上作垂直吊起(其掌背根部为重点且令之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直至头顶上方为止。眼随手转。
(4)接上式--两掌以其掌心为重点,自上而下进行垂直降落,并先期抵达胸前暂作停顿以便下动叹气。
(5)用鼻将体内之杂气(即吐纳祛邪之废气且定当排出五脏六腑不得储存,违者做架难以上劲)一次性的叹出(按:所谓一次性,并非就是要将体内所有杂气排尽,而是尽己所能任其自然,随心所欲,免得适得其反而影响功力进展)!其要领同为“吸气”之要,即慢,细,匀,长。与此同时,两掌(手)下按作垂直降落并配合身体下沉两膝弯曲。
说明:以上用鼻一吸一叹,各一次为一炼气。老年人五炼气,少年人八炼气,年轻力壮者十三炼气。
山人运动祝拳友身体康健,运动畅快~

请问谁有或者能找到太极十三式(还是太极十三势......

不是网上很多的那个武当太级十三式,我找了土豆优酷都没有...我们体育老师上课教的,我就记得前面几个,是无极式,太极式,抱球,云手什么的。以前练过24式简化太极拳,这个十三式是比...

不是网上很多的那个武当太级十三式,我找了土豆优酷都没有...我们体育老师上课教的,我就记得前面几个,是无极式,太极式,抱球,云手什么的。以前练过24式简化太极拳,这个十三式是比那个简单的。求帮助啊!如果找得到的话可以加悬赏分哦!!谢谢! 展开

十三式与十三势道理是一样的。你们体育老师教的应该是王二平的太极十三式。详见http://v.ku6.com/show/9FCwJmyKxso45HMJ7b4WFw...html
另外陈正雷的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也不错,希望对你有帮助。详见
http://v.ku6.com/show/_N-SVY3mH_hEWwl6.html

求杨振铎传统杨氏太极十三式教学视频,有分解步骤

56网上的是完整步骤,分解步骤没有啊...

56网上的是完整步骤,分解步骤没有啊

杨振铎杨式十三式太极拳分解教学视频

http://www.taijiquan8.com/thread-367-1.html

扩展

不是这个哦

太极十三式哪十三式

功架名称如下:

一仙人放剑 二乾坤盘球

三美人照镜 四顺水推舟

五金鸡独立 六单鞭救主

七倒骑玉龙 八双风贯耳

九顺风摆柳 十叶底看桃

十一活步走宫 十二怀抱双月

十三真气炼丹

太极拳13式练习要领:

一、气

气随势换练习太极十三势要使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有两种方法,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

二、劲

内劲暗发太极十三势练习时的发劲动作,有其独特的方法,每当有发劲动作,使用的都是内劲。发劲之前首先要“蓄”劲,蓄劲如拉弓,要将劲力蓄足,蓄满。蓄劲时首先腰肌和脊背部放松,两肩也同时放松下沉。

三、虚

虚灵顶劲太极十三势演练中强调“虚领顶劲”的要求。头顶百会穴,由颈部向上,轻轻上提,好像头顶之上顶着一满碗水那样,头部不能摇摆,百会穴轻轻上提可以保持头部自然垂直,防止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

四、盘

上下三盘练习太极拳姿势的高与低要根据练习者的体质条件和对套路的熟练程度以及年龄的大小和基本功的高低来决定。练习套路也称盘架子,盘架子有高中低三盘,上盘架子适合初学者或年老体弱者采用。

五、眼

眼随手转太极十三势的练习特别强调要注意眼神的配合,所谓“眼神”,就是用二目来体现全身的精,气,神。练拳五法“手、眼、身、法、步”,眼占第二位,足以说明眼在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太极十三式其动作要领是:

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拳谱名称:

1、起 势 2、抱球势 3、单推势 4、探 势 5、托 势

6、扑 势 7、担 势 8、分 势 9、云 势 10、化 势

11、双推势 12、下 势 13、收 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十三式

求太极十三式,的全部!!!!

一定要齐全!!!后再追加!!...

一定要齐全!!!后再追加!!

太极十三式有几种.下边的就是之一

原始太极十三式与今天太极拳论多有不合,似真传不多,但太极拳理及经典太极歌诀应是真传,可贵之极!

刊行的原始太极十三式及歌诀。一为王培生先生所传----《精功十三式太极拳》一书。二为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的表于2001年《武魂》的系列文章。三为《原始太极拳》。另有台湾郑曼青先生传太极十三式。大陆未见发行.下面看各派所传的太极十三式概述:

相传十三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原始形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古人观蛇鹊斗而悟化出来的拳种。十三式原始式太极拳始创于何人,已无从可考。据传是由张三丰的弟子——武当金蟾派代表人物甘凤池所传,后由其第四代曾孙甘淡然于晚年由江南北上云游天津地区时传与李瑞东。(按:既传于李派,不知吴派从哪里传承下来?)
十三式太极拳,因其以内功和外功俱练,故又称“十三丹法”。它是模仿13种动物的独特本领和形体动作而编制的操练方法。这13种动物是: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故又称“仿生十三形”。十三式太极拳,是融武术、气功于一体的仿生功法,如蛇缠雀跃、虎扑尾扫、金鸡抖翎、扳枝摘桃、猫蹿马奔、熊蹲龙变,以及易筋、易骨、易力,练精、练气、练神等等,每一段功法都包涵着健身和技击的作用。练习十三式太极拳,既可强身健体,又可抗暴自卫,体用兼备,一举两得。

杨家太极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传云:
太极十三式是一套以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等十三种动物和飞禽的形态配合太极拳十三法演练的拳术。此外配合该拳的基本功还有太极十三丹法。太极十三丹法是由老架太极十三式中的十三个式子组成的套路。十三丹法名称有:猴形(单鞭)、蟾形(揽雀尾)、鹤形(白鹤亮翅)、熊形(倒撵候)、凤形(斜飞式)、蛇形(上上式)、猫形(撇身锤)、鹊形(下式)、虎形(打虎势)、马形(野马分鬃)、鸡形(金鸡独立)、龙形(云手)。
(按: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流行的太极拳的原形似乎就是原始太极十三式)

仿生十三式原始太极拳歌诀

吴派王培生先生所传 赫寿岩(杨健侯传人)传

一、狮子摇头滚珠丹
狮子欣然大张口,摇头摆尾滚圆球。 狮子欣然大张口,摇头摆尾滚圆球。
上下前后左右转,六合乾坤掌中揉。 上下前后左右转,六合乾坤掌中(柔)

二、长蛇串珠扭腰丹
长蛇串珠扭腰功,屈伸开合身体轻, 长蛇串珠扭腰功,屈开伸合身体轻,
尾能护头头护尾,柔软功夫第一宗。 尾能(获头头获尾),柔软功夫第一宗。

三、灵鹊起尾过梅丹
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 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
前蹿后跃无歇息,圆机活法是真诠。 (前钻后跳)无歇息,圆机(灵活)是真诠。

四、猿猴通臂易筋丹
猿猴舒手去偷桃,左右通臂将身摇。 猿猴舒手去偷桃,左右通臂将身摇。
远近高低随意取,筋长力大快逍遥。 远近高低随意取,筋长力大快逍遥。

五、豹虎爬山换骨丹
豹虎爬山用力争,雄威到处起神风。 豹虎爬山用力争,雄威到处起神风。
周身布满英雄气,脱胎换骨力无穷。 周身布满英雄气,(换骨脱胎)力无穷。

六、鹤舞松荫静体丹
鹤舞松荫体泰和,轻洒漫步运蹉磨。 鹤舞松荫体(态)和,轻(刷)漫步运蹉磨。
提膝抖翎心神静,仙胎炼就意灵活。 提膝抖(翅)心神静,(胎仙)炼就意灵活。

七、熊罴漫步聚精丹
熊罴漫步力千钧,撑档坐胯手推轮。 熊罴漫步力千钧,撑档坐胯手推轮。
海底炼得精气满,一轮明月照乾坤。 海底(聚)得精(神)满,一轮明月照乾坤。

八、金蟾望月炼气丹
金蟾望月爱光明,一息相通倍有情。 金蟾望月爱光明,(气)息相通倍有情。
气候圆时吞入腹,明珠一粒落黄庭。 (明月)圆时吞入腹,(珍)珠一粒落(洞)庭。

九、蟠龙戏珠凝神丹
蟠龙戏珠起云端,升降飞腾飘渺间。 蟠龙戏珠起云端,升降飞腾飘渺间。
探爪攫捞海底月,神随意得登金山。 探爪攫捞海底月,神随意得登金山。

十、彩凤朝阳展翅丹
彩凤出山展翅飞,朝阳顶上起光辉。 彩凤出山展翅飞,朝阳顶上起光辉。
冲天遮日如灵主,动静随和莫背违。 (中天晒日如禽主),动静随和莫背违。

十一、雉鸡司晨提钥丹
雉鸡司晨背向前,腿似提炉独立坚。 雉鸡司晨背向前,腿似提炉独立坚。
随意寻食能自得,牵毫难脱定中观。 随意寻食能自得,(纤)毫难脱定中观。

十二、狸描捕鼠形姿丹
狸猫捕鼠伏身看,栽倒神态出自然。 狸猫捕鼠伏身看,(机)倒神(知)出自然。
提随蹲耸形神妙,循环闪转软如棉。 (扣现蹲纵)形神妙,循环闪转软如绵。

十三、野马分鬃逐鹿丹
野马分鬃鹿突形,流星赶月快如风。 野马分鬃鹿突形,流星赶月快如风。
铜墙铁壁难遮挡,一拥身躯入太空。 铜墙铁壁难遮挡,一拥身躯入太空。

参考资料: 够全不够全!

求.陈氏十三式太极拳动作分解及口令名称

求.陈氏十三式太极拳动作分解及口令名称...

求.陈氏十三式太极拳动作分解及口令名称

1、起势
2、金刚捣硾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白鹤亮翅
7、搂膝拗步
8、斜行
9、掩手肱拳
10、倒卷肱
11、双摆莲
12、当头炮
13、金刚捣硾
14、收势
其中,收势不算在在内,所以总共有13势。

武当太极十三式分解教学谁有???

要那种看勒就能学会德!!!分解动作!!!我邮件:343642827@qq.com...

要那种看勒就能学会德!!!分解动作!!!我邮件:343642827@qq.com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MTA4MDU2.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MTA4NTg0.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MTA5MzQ4.html

个人批评与自我批评

电脑制作表格的步骤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