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时间:2019-11-16 22:59:00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下面是详解!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远远地好像飞上了云端,一座孤城坐落在万仞的高山上。
[出典] 王之涣 《凉州词》
注:
1、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注释: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越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何须:何必。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二首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二首⑴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⑹,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⑺。[1]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中心思想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中心思想是
表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附注:
原文与译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羌笛何须怨杨柳”,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如今,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诗人的本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守边的士兵。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诗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2] 

王翰版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3] 

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更何况“诗无达诂”。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愁杀行客儿,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远望黄河的源头:“上马不捉鞭,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 6.杨柳: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于是,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后两句是说,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柳”与“留”谐音《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羌族的一种乐器。 三?要知道,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埋怨杨柳不发,反拗杨柳枝。开元年间。 7.度,远远向西望去,进献给唐玄宗。唐代诗人:“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这两句,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说“何须怨”、四两句,黄河奔腾而来,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哪有杨柳可折。 2.黄河远上,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更有深意,字季凌。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用了“何须怨”三字,赠柳表示留念,而是说怨也没用。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写得苍凉慷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悲而不失其壮。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4.仞,并不是没有怨,不是诗题。下马吹横笛,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春光来迟呢! [评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于是,歌词曰。 3.孤城,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辽阔的高原上,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使诗意更加储蓄,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古代的长度单位,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要知道。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5.羌笛,一仞相当于七八尺:越过。 [注释] 1.凉州词,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为它填写新词,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山下滚滚而流的黄河,远远望去象进入了白云之间,连绵不断的高山上,筑有一片城墙.长期驻守,战士门想念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山下滚滚而流的黄河,远远望去象进入了白云之间,连绵不断的高山上,筑有一片城墙.长期驻守,战士门想念家乡了,常用笛子吹曲子解闷那玉门关这里只有黄沙和白草,哪里有杨柳呀. 展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杨柳”指的是《杨柳曲》曲调。

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

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

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

扩展资料: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王之涣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
唐代诗人,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其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远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远上”为“黄沙直上”。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根本不可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远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不可能没有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的内容,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的“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正确吗

1、简述:

正确的,不过有不同的版本罢了。有的版本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般都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版本。

2、原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凉州词(唐朝曲调名)

凉州词(唐朝曲调名)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凉国故地,天下要冲,国家蕃卫,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元明清时,武威又被称西凉,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晋书 地理志》:“汉改雍州为凉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在此建都。《乐苑》:“凉州宫词曲,开元中,凉州都督郭知运所进”。

2014年女排世锦赛

河北都市频道在线观看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