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全集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全集》,下面是详解!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和解释
急~~~~~~~~~~~~~~~~~~~~~~~~~~~~~~~~~~只限5天!!!!!!!!!...
急~~~~~~~~~~~~~~~~~~~~~~~~~~~~~~~~~~只限5天!!!!!!!!!
1.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2.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第九计: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3.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4.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
5.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6.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科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百度百科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全集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全集电子书谁发一套?是txt格式的!谢谢了,我的邮箱是wangtingshanshui@163.com...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全集电子书谁发一套? 是txt格式的!
谢谢了,我的邮箱是wangtingshanshui@163.com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作战第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子兵法--谋攻第三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①:[车贲]。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孙子兵法--军形第四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孙子兵法--兵势第五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虚实第六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兵法--九变第八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行军第九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小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②:[垂瓦]。③:[讠翕]。
孙子兵法--地形第十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孙子兵法--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孙子兵法--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三十六计》:
第01计 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 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07计 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 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 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 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 顺手牵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13计 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 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 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 欲擒故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 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19计 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 混水摸鱼: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 金蝉脱壳: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 关门捉贼: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 远交近攻: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 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25计 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 假痴不癫: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 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 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 反客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31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求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中三十六计的出现...
顺序为:上屋抽梯,笑里藏刀,假痴不癫,金蝉脱壳,李代桃僵,围魏救赵,擒贼擒王,以逸待劳,无中生有,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瞒天过海,偷梁换柱,假道伐虢,声东击西,空城计,反间计,树上开花,抛砖引玉,混水摸鱼,暗渡陈仓,美人计,反客为主,指桑骂槐,连环计,远交近攻,打草惊蛇,调虎离山,欲擒故纵,借尸还魂,釜度抽薪,顺手牵羊,关门捉贼,苦肉计,隔岸观火,走为上。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具体故事
《孙子兵法》是一部饮誉世界的兵学圣典,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奇书圣典。成书至今已近2500年。大凡有作为的军事家、政治家、商业家,没有不熟读《孙子兵法》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深爱此书,并用心作注,他的《孙子注》颇为后人称道;唐太宗、宋仁宗、明代大儒王阳明、丞相张居正、清人朱墉都曾力主学习此书,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在其名著《论持久战》中高度评价《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已、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的历史评价:
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所言:“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美军总指挥弗兰克斯评价说:“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
唐朝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孙中山曾说过:“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是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
毛泽东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三十六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和三十六计的区别?
我不希望要那种长长的复制答案希望是了解的或者看过的人简练易懂的回答十三篇和三十六计完全的各自独立吗?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具体的区别在哪里呢?回答的简单易懂有加分最少加...
我不希望要那种长长的复制答案
希望是了解的或者看过的人 简练易懂的回答
十三篇 和三十六计 完全的各自独立吗?还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呢?
具体的区别在哪里呢?
回答的简单 易懂 有加分 最少加50 复制的不好的不加~
如果说我想看 你们推荐哪个呢?看完之后会有哪方面的收获呢?
比如论语 儒家的姿态是与时间去争抢 抢出时间去建立
而看老庄 则是在时光中顺应 乐生~
大学 则教我们 如何学习 建立 等等
看了孙子的东西 主要的收获是哪方面的呢?
韩非子呢?他们都说 韩非子用人 有一套 适合 在公司 社会 官场 与人打交道看 孙子的东西 在这方面也是有用的吗?问题很多 有人回答的满意 就给加分
展开
倒不是为了你的分,算是志趣相投吧。
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对于有些东西没有细说,比如奇正相参,一般人很难运用,于是他的孙子孙膑和36计的作者秦朝的杨南柯就把这些战争理论用具体的案例去阐述。
比如孙子兵法中说,兵贵胜,不贵久也,于是孙膑就提出个持久战的例子,就是当我是被动挨打又无实力取胜时,就尽力拖着你让你赢不了又走不开,就是耗死你的具体应用。
比如孙子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杨南柯就用了上屋抽梯的一计,是便于后人理解运用罢了。
关于兵法分三种境界理解,贯通,运用,有了三十六计算是对贯通的一个贡献吧。建议你看电视剧(孙子兵法与36计)讲的可以,其他的目前看来还没有讲的太好的。
一句话你就明白了,一直崇尚兵家的孙子,临终前皈依了儒家,尽管两家我都喜欢,但我个人自更喜欢孙子兵法。
你需要对诸子百家有个整体认识,一定要看易中天先生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你会选出你自己喜欢的。
个人认为,对于国家来讲,孙子兵法是个得偿所愿的工具,就好像外科手术刀,儒家是辅中药,药效能百世不衰。
1、比如论语 儒家的姿态是与时间去争抢 抢出时间去建立,的确,儒家讲究有为,在现实中很合适。
2、而看老庄 则是在时光中顺应 乐生~,说句时候,任何个人的理想和事业在人类发展史上都不值一提,我们的确需要有个平和心态。但控制不好的人发展成消极厌世就不行了,学道家得有慧根,得很聪明。道家是对社会美满的终极要求,儒家的有为做的好不好,最后可以用道家的标准来衡量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了。
我很佩服孔老夫子,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可以让中华民族永不消亡,其他的两本论语和孟子是分别记录这两位大师的话的,有一次学生问孔子为什么山上的树壮的被杀,山下的家畜病的被杀,我们是该壮还是不壮,孔子告诉他介于二者之间,这就是中庸,可以保证不被灭族。再加上一个好学,这个民族绝对是非常牛+。
看了孙子的东西 主要的收获是哪方面的呢?擅长对抗。增加有体系的智谋。
3、韩非子呢?他们都说 韩非子用人 有一套 适合 在公司 社会 官场 与人打交道看
法家,是有权术,但是只是内容的三分之一,还有法制和威势的追求。韩非子把法术势三者合在一起才是正道。其中法最牛,可保国家数世不竭,其他两者是保君主长时间在位,是维护君主个人利益的,而且掌握这两方面需要天赋。
任何时候任何社会不可能一家包打天下。法家的法制必须要,以防恶,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必须要,以佑善,兵家的诡诈必须有,以杀敌保自身,道家的思想也必须有,看清历史潮流,保持平常心。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区别和联系
他们有什么区别哦...
他们有什么区别哦
算是志趣相投吧。
区别和联系如下:
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对于有些东西没有细说,比如奇正相参,一般人很难运用,于是他的孙子孙膑和杨南柯就把这些战争理论用具体的案例去阐述。
比如孙子兵法中说,兵贵胜,不贵久也,于是孙膑就实践并举出一个持久战的例子,就是当我是被动挨打又无实力取胜时,就尽力拖着你让你赢不了又走不开,就是耗死你的具体应用。
比如孙子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杨南柯就用了上屋抽梯的一计,是便于后人理解运用罢了。
关于兵法分三种境界理解,贯通,运用,有了三十六计算是对贯通的一个贡献吧,真正实战能到什么程度还需要将领取实践。如果实战过的将领读孙子兵法则会感悟很多,一般的人如果没实战过看三十六计应该会更多的感悟。建议你看电视剧(孙子兵法与36计)讲的可以,其他的目前看来还没有讲的太好的。
如果你要对诸子百家有个整体认识,一定要看易中天先生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你会选出你自己喜欢的。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一回事吗?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回事。
《孙子兵法》的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两者的著作人和朝代都不同,所以这两部书没有任何关联。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摘录
一、瞒天过海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二、暗度陈仓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
三、隔岸观火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十六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关系
都是兵法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 (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什么?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什么?...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什么?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三十六计》也叫做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其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
扩展资料:
兵书作用如下:
兵书在哲学、科学史、天文学、气象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价值,对今日充满竞争的政治、外交、选才用人、商场角逐、为人处世等,都有着不容低估的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日益喜爱和重视中国历代兵书。《中国历代兵书集成》是军内外高级领导干部和高级教研人员案头的必备宝典,也是企业界人士临机决断的必备锦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兵书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有哪些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分别是: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三十六计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三十六计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三十六计第八计—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三十六计第九计—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三十六计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三十六计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三十六计第十二计—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三十六计第十五计—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三十六计第十六计—欲擒姑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三十六计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三十六计第十八计—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十六计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三十六计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三十六计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三十六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三十六计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三十六计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三十六计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三十六计第三十计—反客为主;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三十六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三十六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三十六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热门曲谱
- 刘德华喊话四大天王合体做节目:他们愿意我 彭于晏带违规水果过海关被罚 据台湾媒体报道,彭于晏7月1日返回台北在松山机场过海关的时候,因为不小心带了水果,被海关查获并罚款3000元台币 。有台湾媒体询问机场工作人...[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2:37
- led和节能灯哪个好
概括:这道题是贲友颗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led和节能灯哪个好,指导老师为黎老师。LED节能灯是继紧凑型荧光灯(即普通节能灯...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47 - 个人所得税税率
概括:这道题是蒲值暇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个人所得税税率,指导老师为阚老师。
题目:个人所得税税率
解:<...[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1 - 个税计算方法
概括:这道题是文缘卣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个税计算方法,指导老师为惠老师。负所得税制度的意义财税部门出台了给予弱势群...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1 - 李光洁宣布结婚 彭于晏带违规水果过海关被罚 据台湾媒体报道,彭于晏7月1日返回台北在松山机场过海关的时候,因为不小心带了水果,被海关查获并罚款3000元台币 。有台湾媒体询问机场工作人...[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2:37
- 什么可以美白牙齿
概括:这道题是贡泼俊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什么可以美白牙齿,指导老师为井老师。冷光美白牙齿顾名思义就是用冷光来美白牙...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8 - 什么是连带责任
概括:这道题是满澄檬同学的课后政治练习题,主要是关于什么是连带责任,指导老师为宦老师。
题目:什么是连带责任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8 - 趣头条与江苏卫视达成战略合作 彭于晏带违规水果过海关被罚 据台湾媒体报道,彭于晏7月1日返回台北在松山机场过海关的时候,因为不小心带了水果,被海关查获并罚款3000元台币 。有台湾媒体询问机场工作人...[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2:37
- 利率怎么算
概括:这道题是从纲凑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利率怎么算,指导老师为殳老师。银行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8 - 名贵树种
概括:这道题是山翁灿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名贵树种,指导老师为谈老师。
题目:名贵树种
解: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6 - 埃利斯
概括:这道题是苏似涡同学的课后政治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埃利斯,指导老师为裴老师。
题目:埃利斯
解: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4 - 差异
概括:这道题是巫唐抖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差异,指导老师为左老师。暂时性差异是由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确认时间或计税基础...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3 - 平衡梁
概括:这道题是浦晓淖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平衡梁,指导老师为赵老师。平衡梁为吊装机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保持被吊设...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4 - 建筑图集
概括:这道题是蓟侠位同学的课后政治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建筑图集,指导老师为焦老师。《新疆传统建筑图集》是2009年新疆科学技术出...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4 - 成分分析
概括:这道题是颜仑徽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成分分析,指导老师为戈老师。
题目:成分分析
解: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6 - 无坚不摧之力
概括:这道题是路婆掖同学的课后政治练习题,主要是关于无坚不摧之力,指导老师为祁老师。
题目:无坚不摧之力
解:<...[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4 - 气垫船原理
概括:这道题是席洞朴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气垫船原理,指导老师为毛老师。通风工程是送风、排风、除尘、气力输送以及防、...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4 - 海狸
概括:这道题是项筛卦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海狸,指导老师为钱老师。
题目:海狸
解: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6 - 38译码器
知识点:《38译码器》 收集:瞿收霉 编辑:桂花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0:57
本知识点包括:1、38译码器在单片机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2、求vh... - aidma
知识点:《aidma》 收集:蒯超峦 编辑:栀子花女孩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2:08
本知识点包括:1、SOV/SOM是什么?AIDMA和AIDAS理论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