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时间:2019-10-07 15:20:00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下面是详解!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每集讲的什么菜

第二季
一》脚步 2014.04.18
1.西藏——天麻,灵芝,酥油蜜
2.四川——路菜,麻辣香肠,豆花
3.陕西——蓝田裤带面
4.浙江——海蟹
5.小花菇(香菇王者)
6.三门湾——小章鱼(短艄,望潮),弹涂鱼(跳跳鱼)
7.山东——煎饼,贵阳丝娃娃,福建润饼,新加坡薄饼
8.贵州——腌鱼(稻花鲤鱼),爬岩鱼(雷山鱼酱)
9.泉州——古早味,萝卜饭
二》心传 2014.04.25
1.徽州——人工压打菜籽油(臭豆腐,油炸锅巴)
2.陕西——挂面
3.苏州——苏式糕点,糯米卷,苏式小方糕,船点
4.湖南——蕨根糍粑
5.汕头——蚝烙
6.扬州——烫干丝,葵花大斩肉
7.上海——本帮菜,三套鸭,扣三丝,油爆河虾,啫啫煲
三》时节 2014.05.02
1.黑龙江——炖鱼,玉米饼,(铁锅炖鱼贴饼子),冻豆腐
2.浙江——雷笋,多味笋干,黄泥拱,(咸肉蒸黄泥拱)
3.江西——黎蒿炒腊肉,蒿粑,九层皮。
4.北京——榆钱饭,香椿芽
5.浙江——清水螺蛳,家鱼
6.台湾——飞鱼干
7.新疆——葡萄干,玛仁糖(切糕),手抓饭
8.安徽——虾籽+小刀面
9.苏州——桂花酱(桂花糯米藕),板栗烧鸡,扎肝,雁来蕈酱(老鸭雁来蕈)
四》家常 2014.05.09
1.山西——小凹馍,凉皮,枣花馍
2.湖北——天门蒸菜
3.上海——红烧肉
4.四川——泡菜鱼,芽菜,燃面,下饭菜
5.山东——西瓜酱
6.辽宁——蒲笋干
7.扬州——蒲菜饺子,奶汤蒲菜
8.珠海——糖水,陈皮红豆沙,姜撞奶,木瓜鲫鱼煲,冬瓜荷叶炖老鸭,炖汤
五》相逢 2014.05.16
1.内蒙古——口蘑,烩南北(蘑菇和冬笋)
2.四川——花椒,朝天椒,重庆火锅
3.深圳——盆菜(一桌只有一盆)
4.杭州——西湖醋鱼
5.开封——鲤鱼焙面,灌汤包,片儿川
6.上海——罗宋汤,炸猪排+辣酱油
7.广东——喼汁,酱油
8.新疆——大盘鸡
9.台湾——眷村牛肉面(二两面)
10.宁波——壳菜(淡菜,贻贝)
六》秘境 2014.05.23
1.内蒙古——华子鱼
2.广西——沙蟹汁
3.莫尔格勒——韭花酱+手把羊肉
4.新疆——馕,羊肚烤肉(红柳枝烤羊肉)
5.宁夏——手抓羊肉,洋芋擦擦
6.珠海——钓石斑鱼,清蒸鱼干
7.云南——鸡枞,鸡枞油
8.吉林——蕨菜
9.香港——云吞面(竹升面)
七》三餐 2014.05.30
1.青海——酥油茶,糌粑,锅巴菜
2.天津——煎饼果子,重庆小面,苏州细面,大肉面,武汉面窝,三鲜豆皮,热干面,广州早茶,肠粉,艇仔粥,虾饺
3.广州——五味鸭,西洋菜猪骨汤,清蒸鲈鱼
4.深圳——富士康的工作餐,腊鱼,咸鸭蛋。凉山州的马铃薯,坨坨肉
5.安徽毛坦厂中学——剁椒鱼头,蒿子粑粑,豆干子烧肉
6.香港——素食者的冰皮月饼
7.四川——古蔺镇的米粑,手工面,麻辣鸡,盐酸菜黄蜡丁鱼
8.云南——洱海鲫鱼+白木瓜,见手青(红网牛肝菌)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的小面具体位置在哪

现在总店就在万象城后面的万象美食街上。

重庆秦云小面的地址是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建设厂家属区劳动一村16栋,就是重庆著名的小面品牌“老太婆摊摊面”的总店,这就是舌尖2中那个备受关注的重庆秦云小面。重庆秦云小面原本没有名字,只是廖老太婆以及儿子秦云在厂区家边的面摊摊上苦心经营二十年后,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众多食客的考验,拥有了良好的口碑,被食客自发叫出“老太婆摊摊面”的美誉。

扩展资料: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一部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该片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该片介绍了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参考资料:《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百度百科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五季语录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五季语录...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五季语录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舌尖上的中国》总共有几季,分别有那几集

《舌尖上的中国》共有三季,分别是:

1、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

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2、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一集:脚步

“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这样的文学语汇。该集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第二集:心传

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传统食物的流散和古老制作秘诀的消失是门派宗师和山野高人共同面对的难题。

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第三集:时节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时节》将通过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我们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

第四集:家常

该期舌尖上的中国为您带来各地的家常菜,凝聚着家人的爱。节目中的家常菜有山西的家常面食、山西饸饹、天门蒸菜、上海红烧肉、四川泡菜、山东西瓜酱、江苏蒲菜水饺,澳门甜食以及适合孕妇坐月子时吃的广东金银菜南北杏蜜枣炖白肺等等,让您流口水的美食,不容错过。

第五集:相逢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美食之间的相逢给了人们在味觉上的享受,人类的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而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美食的相逢有时恰恰印证了中国传统的“缘分”。

第六集:秘境

遥远的山林、江河、草原、沙漠,这些难以到达的地方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美味,人类与自然携手让古老的美味延续至今。 秘境,带我们发现和寻找与众不同的人和食物。

第七集:三餐

一日三餐几乎是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变幻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对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然而关于美食每个人又有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

天津煎饼果子、重庆早餐小面、广州花式早茶、湘乡咸鸭蛋、彝族砣砣肉。各式各样的美食,背后也有着各自的故事,有人爱吃肉,有人喜食素;有人追求成功,有人追求内心的平和。

第八集:花絮

该集为观众呈现《舌尖》第二季的拍摄花絮。经历一年的磨砺,《舌尖上的中国》摄制团队终于完成了这部美食大餐,这是辛勤劳作的一年,也是行将收获的一年。通过对食物的追根溯源,摄制组每一个成员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美食背后的人、家庭、民族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第一集:器

从陶器、青铜、铁器、瓷器,中国烹饪器具一路走来,伴随着文明的不断前行,新材料的发明、发现与应用,烧烤、蒸煮、煎炒也相继出现,中国烹饪方式产生了飞跃。有时候是厨具餐具创造了烹调方法,有时候烹调方法的需要则推动了厨具餐具的革新。

漫长历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调出最好的味道,从厨具到餐具,中国人发展出了独特的工具智慧和审美意识。

第二集:香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了多样独特的小吃品类。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亲和、最能体现当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小吃浓缩一地风土人情,成为别致的地方民俗符号,体现着当地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

第三集:宴

中国人习惯把人生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正所谓“礼尚往来”,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宴饮聚会的风貌因此极大发展。人们将饮食与社交紧密相连,饮食之事倾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期许。人们通过宴会,不仅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而且可增进亲和,达成和谐。

第四集:养

中国人以饮食养生来保健,发展出独特的植物学、医学、营养学体系,创造出具有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食养正气,随手可得的平常食材,蕴含着健康的奥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讨论食养,希望帮助大家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五集:厨人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显著的特色,展示着独特的价值观。千百年来,饮食已和我们的文化浑然一体无法分割。中国人通过食物,感知和把握周遭的世界。这一集将突出饮食里人的因素,着重展示人与食物的关系。

无论家庭生存,还是宗族荣耀,食物构成了我们文化存续的基础,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我们从饮食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第六集:酥

点心是中国烹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良、品类丰富、风味多变而著称。人们爱吃点心,是因为它们在美味之外,还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大量的中式糕点,至今仍然是中国老百姓人情往来不可或缺的馈赠佳品,它像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变迁和人情礼仪。可以说,点心伴随人们走过一年四季的节庆日子,也见证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完善,它寄托着幸福,也承载着人们仁爱互助的精神。

第七集:四季

天地万物,随四季更替,中国的农事劳动,也依循着大自然的韵律。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用来指导农作和生活的一套独特系统,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生活智慧的体现。时至今日,中国人持续以节气饮食安顿身心健康,顺天应时,在大地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第八集:合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交流、多民族融合、东西交汇……独特的历史演进,始终是饮食文化融合与流变的重要推动力。人的迁徙带来食物的更新,展现出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当今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世界的空前巨变。

餐桌上新的变化,同样是时代潮流的印证。本集聚焦中国人口迁移,探讨其如何影响着当今国人的饮食习惯。这些食物,又在以何种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口味和性情。

扩展资料: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定位于“高端美食类纪录片”,第一季只有7集,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镜头由中国70个不同地方采集而来。

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

《舌尖上的中国》中每一集都是由分集导演根据确立了的分集主题再去找寻符合主题的人物故事拍摄。当每个分集主题确立后,分集导演都需要经过3个阶段才会进行拍摄。

第一个阶段是“文案写作”阶段,即分集导演看大量有关该主题的书、调查、并写文案;第二个阶段是“调研”阶段确定分集要有什么的美食需要拍摄;最后是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进行拍摄,并在拍摄地区寻找适合的人物以表达该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的人物故事拍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一共几集?

舌尖上的中国2(又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共分8集,前七集依次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每集50分钟。

舌尖上的中国2为什么不如第一部

 《舌尖》第一季火的一塌糊涂,与执行导演任长箴的坚持是分不开的,她组建的拍摄团队大多来自体制外,有见地,不妥协,而任本人更是固执,此外央视对于第一季的干涉并不多,故出来的效果非常好,这是情理之中的。然而,第一季火了,央视就来摘桃子了,明显是想打造舌尖品牌,而且放言拍第三、第四部……
  真正为第一季付出汗水的主创们大多被湮没不提,庆功会上也只有陈晓卿和一众领导罢了,而任长箴也被踢开。这就是中国特色!

  《舌尖》第二部开播至今,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吧。我充满期待地看第一集,感觉并没有我期盼的那么好,不过也不差,算是中规中矩吧。第二集拍的很有特色,有武侠片的风格,想来分集导演是很有个人导演风格的一个人。然而到了第三集,达悟族和切糕的乱入使我有种不详的预感,这是要干啥?而且这一集叙事很乱,节奏太快,让人看了很不自在。

  戏剧性转折在昨晚出现了,第四集《家常》一出,网上骂声一片,一位母亲为了孩子五年不见丈夫,婆婆化疗十几次不回家看望,这样的价值观谁敢苟同!你全心全意为女儿好,然后你知道这就是真的好吗?还有就是421家庭的叙述,大篇幅生孩子的讲述,让人分不清这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感动中国》,抑或是给母亲节的献礼片。

  作为一部有人文特色的美食纪录片,观众并没有苛刻到绝对不能容忍你煽情,但是你煽情到如此三观不正,如此做作的份上,谁还会买你的账!

  《舌尖上的中国1》和《舌尖上的中国2》为何有如此的差距呢?
  原因很简单,主创人员大换血。第一部的总导演是陈晓卿,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所谓总导演也就是个统筹,其从来没有去过拍摄现场,执行总导演是任长箴,原在央视工作过,后离职,脱离体制,第一季七集的分集导演都是任选定的,有张铭欢、杨晓清、马羽洁、胡迎迎等。

  第二季的总导演还是陈晓卿,但执行导演是何人不清楚,反正不是任长箴,各分集导演也是大换血,大家看过就知道了。

  昨天《家常》播完,很多网友到导演邓洁的微博下面抨击,这位大导演颇为不满。

  央视这种摘桃子的行为让人实在是无语,而拍出来的成品,实在是大失水准,起码跟人们期待的相去甚远。感觉第二季的主创就是在模仿第一季,然而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以致造成今天这种局面。

  说句题外话,任长箴后续拍的《悦食中国》也很不成功。

类似《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美食纪录片 ?

舌尖上的中国是属于文艺片,还有美食纪录片给大家推荐这样几个:

第一、中国美食探秘

共分为八集、每集一个主题,对于喜欢中国美食的好吃嘴们,这部纪录片,小编强烈推荐:包括“火候”、“刀功”、 “辣”、 “豆腐”、 “面点”、“鲜”、“食之器”、“官府菜”。其每一集围绕一个专题详细站看,如火候,其记载的中国菜中的火爆肚头,从选料到加工,炒到九成熟,端上桌刚刚好,记载了中国菜对火候的要求。第三集辣,记载了已经去世的史正良大师制作辣椒油的三个步骤,堪称经典。

这部纪录片适合美食爱好者和厨师观看。

第二、面条之路

这部纪录片是韩国导演拍摄的一步纪录片,记载了面条的历史、面条的传统、面条的技艺以及面条文化几个部分。

《面条之路》(Noodle Road)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寰宇视野》时段于2011年5月9日开播的一部纪录片,全片总共6集,本片邀请著名华裔美食家谭荣辉带领大家走进面条的故事,从面条的起源与发展的角度讲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这部纪录片非常适合专业人士看,可以了解面点的历史。


第三、千秋川菜

这是想了解川菜的专业人士必看的一步纪录片。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系统、全面、深刻地反映川菜史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这部片子一扫纪录片常见的沉闷之气,以轻松愉快甚至幽默的方式讲故事,着重表现了川菜发展史上的四个重大发展阶段,同时也讲述了多个有典型意义的川菜名人和名店的创业故事。历史故事和创业故事相交织,互相支撑又互相辉映,既有详实的史料,亲历者的回忆,又有诙谐的点评、睿智的见解。对餐饮、旅游从业者和学生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川菜历史教材。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慢慢地发现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总导演是谁?

央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前两季中收视和口碑火爆,被观众们赞称作“吃货圣经”。而这部纪录片总导演就是陈晓卿,现在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吃货——他拒绝说自己是美食家,更爱说自己是好吃的人!


陈晓卿1965年11月生于安徽灵璧,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摄影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进入中央电视台,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他是《Time Out》中文版、《天下美食》等报刊的美食专栏作者,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见证·影像志》栏目的制片人。

代表作有:代表作品有《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2》。


2017年10月23日,陈晓卿正式从央视离职。

离职后,带领《舌尖1、2》的原班人马团队组建公司,继续从事纪录片创作。

舌尖上的中国一共多少季分别多少集

截止2019年4月22日,《舌尖上的中国》一共三季,第一季7集;第二季8集;第三季8集。

1、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在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中国美食更多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也多以“比赛”的形式出现。

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将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

2、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作为一部探讨中国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美食纪录片,以食物为窗口,读懂中国——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一方水土一方人”,本片将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描绘与感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难离。人们收获、保存、烹饪、生产美食,并在其过程中留存和传承食物所承载的味觉记忆、饮食习俗、文化样态与家常情感。

本片共8集,将从时节、脚步、心传、秘境、家常、相逢、三餐七个角度来讲述中国美食故事,第8集为拍摄花絮 。

3、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近观食物之美,远眺中华美食所根植的文化渊源,藉饮食之道深度挖掘更有价值和韵味的中国故事。在历史演化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节目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台湾地区,拍摄地点多达115处,调研采访人物300多人,拍摄美食达400多种,倾力为观众呈现视觉及精神大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陈晓卿向台里申请选题的时候,临时选了个名字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后来一度叫过“舌尖上的旅行”,最后剧组讨论才定下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名字。

任长箴受《慢食运动》中对美食学以及领域分类的启发,来划分了《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分集。而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后来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以“记忆中的味道”呈现,以一种比较慢的节奏去吃东西、去生活,食物都是最本初的那种食物,最干净、最朴素、最具有自然韵味的。

大框架确定之后,剧组得到了一本《中国烹饪大全》,里边罗列了和烹饪有关的所有素材,任长箴复印了书中很多关于“酱板鸭”“调味料”“湘西腊肉”具体的材料,后来还让三、四集的两位导演在网上各自买了一本,专门研究里面的“转化的灵感”和“时间的味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一部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该片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该片介绍了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永不磨灭的番号主题曲

城市生活2008版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