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下面是详解!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500字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主要讲述了什么?
易中天教授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分为魏武挥鞭、孙刘联盟、三足鼎立、重归一统、历史回眸五大部分,共52集。就拿他讲的郭嘉和关羽来说。
1,郭嘉。一个吹过头的例子,郭嘉牛大家都知道,但作者仅因为一个时间巧合(好像是郭嘉死那年,刚好是诸葛出山那年),就强行将两个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功能不同,作用不同的人做了一番PK,虽然没有结果,但总给人一种“如果郭嘉不死,那么……”的感觉,有兴趣自己去“天生我才”一章。个人观点,郭嘉如果没死会怎样,我不知道,就他生前的功绩,还不足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2,关羽。也是黑的不行了,关羽无论文学形象,还是历史形象,都算是非常耀眼,然而,在该书中,有关关羽描述最详尽的是:关羽看上了个妹子,曹操原本答应赏赐给他,后曹操自己看上了,放了关羽鸽子,关非常郁闷……还有就是关羽是剃头的祖师爷,财神爷。
总之,每人读历史都会有自己的见地,但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给别人,那就不厚道了,作为评书,应尽量求客观公正,而不是前面的摘取几句史料告诉大家:关羽是个萌萌哒的大侠;诸葛亮只会治国不会打仗;郭嘉天纵奇才,如果不死,那么……还有曹操同学,简直8重人格分裂体。
谁知道百家讲坛之易中天评三国的目录~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的第一集到最后一集的名字!就好比白衣渡江之后是败走麦城一样...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的第一集到最后一集的名字!就好比白衣渡江之后是败走麦城一样
易中天品三国(开场白)大江东去
◎第一部:魏武扬鞭
易中天品三国(1)真假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2)奸雄之谜
易中天品三国(3)能臣之路
易中天品三国(4)何去何从
易中天品三国(5)一错再错
易中天品三国(6)深谋远虑
易中天品三国(7)先入为主
易中天品三国(8)鬼使神差
易中天品三国(9)一决雌雄
易中天品三国(10)胜败有凭
易中天品三国(11)海纳百川
易中天品三国(12)天下归心
◎第二部:孙刘联盟
易中天品三国(13)青梅煮酒
易中天品三国(14)天生奇才
易中天品三国(15)慧眼所见
易中天品三国(16)三顾茅庐
易中天品三国(17)隆中对策
易中天品三国(18)江东基业
易中天品三国(19)必争之地
易中天品三国(20)兵临城下
易中天品三国(21)临危受命
易中天品三国(22)力挽狂澜
易中天品三国(23)中流砥柱
易中天品三国(24)赤壁疑云
◎第三部:三足鼎立
易中天品三国(25)半途而废
易中天品三国(26)得寸进尺
易中天品三国(27)进退失据
易中天品三国(28)借刀杀人
易中天品三国(29)命案真相
易中天品三国(30)夺嫡之争
易中天品三国(31)趁虚而入
易中天品三国(32)蜜月阴谋
易中天品三国(33)白衣渡江
易中天品三国(34)败走麦城
易中天品三国(35)夷陵之战
易中天品三国(36)永安托孤
◎第四部:重归一统
易中天品三国(37)非常君臣
易中天品三国(38)水火难容
易中天品三国(39)痛失臂膀
易中天品三国(40)祸起萧墙
易中天品三国(41)以攻为守
易中天品三国(42)无力回天
易中天品三国(43)风云际会
易中天品三国(44)坐断东南
易中天品三国(45)情天恨海
易中天品三国(46)冷暖人生
易中天品三国(47)逆流而上
易中天品三国(48)殊途同归
易中天品三国(49)天下大势
易中天品三国(50)历史插曲
易中天品三国(51)百年孤独
易中天品三国(52)千古风流
易中天品三国(结束语)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士族取代贵族
二、门阀遭遇军阀
三、南方对抗北方
四、逐鹿未必得鹿
五、解铃还须系铃
六、后浪变成前浪
附录一 心平气和说空城
附录二 我的历史观
后记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夺嫡之争是讲什么?
在曹操的晚年,接班人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曹彰、曹植、曹丕等人的夺嫡之争也异常激烈。为此,曹操甚至不惜采取非常手段,三兄弟之间为了太子之位也是勾心斗角、各显其能。那么曹操选择接班人的标准是什么呢?太子之位究竟会花落谁家?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夺嫡之争。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刘备、孙权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随后又被封为魏王,此时的曹操一切待遇与皇帝无异,只不过无皇帝之名而已。这时,不少官吏都劝曹操自立为帝,曹操处于政治上的考虑没有这样做,他采取了听天由命的态度,但到手的权利却必须代代相传。
在这种情况下,立谁为王太子,也就是基业的继承人,成为很重要的问题了。而在曹操的众多儿子中间,最有希望继承曹操权利的,就是曹彰、曹植和曹丕。于是,为了太子之位,他们凭借各自优势,开始了明争暗夺的斗争。那么,曹彰、曹植和曹丕究竟谁会最终胜出呢?这胜出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夺嫡之争”。
易中天:到了曹操的晚年,接班人问题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曹操要选择一个继承他的权力和职位的人,选谁呢?据不完全统计,曹操有十五个老婆,二十五个儿子,这还是查得到的。在这二十五个儿子当中,原本最有希望接班的是长子曹昂,长子嘛;但是,他在建安二年,在征张绣的战争中牺牲了。曹操还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孩子,曹冲,就是称象的那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去世了,病故。当时曹操哭得是死去活来,这个时候曹丕就上前安慰父亲,曹操当时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冲儿死了是我的不幸,是你们这些人的幸运,因为你们这些人就有希望当太子了。
那么,曹操说的“汝曹”,或者说你们这些人指谁呢?一般认为主要指三个人,那就是曹丕、曹彰和曹植。为什么是这三个人呢?因为第一,这三个人都是卞夫人的儿子。我们知道曹操的元配是丁夫人,丁夫人后来跟曹操离异了,曹操就把卞夫人升为正妻。那么按照传统的礼法,正妻的儿子是最有条件做接班人的,那么这三个都是,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三个人都有水平,都有能力,表现也都很好。所以所谓夺嫡之争,主要是在曹操的卞夫人生的这三个儿子当中展开。
那么曹操在这三个儿子当中又选谁呢?一般认为,曹操最先排除出去的是曹彰。为什么是曹彰呢?因为曹彰好像不大合适做政治领袖。曹彰这个人在曹操的儿子当中也是很优秀的,他的相貌也比较特别,他的胡子是黄的,叫做黄须儿,非常勇敢,每次曹操派他出去打仗,他都能够凯旋而归。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曹操又派曹彰出去打仗,曹操就跟他讲了:彰儿啊,在家为父子,出门为君臣,你可是领了将命出去的,这个军中的规矩你是知道的,好自为之啊。那么曹彰出去以后,确实是奋勇作战,身先士卒,凯旋而归。回到邺城的时候,曹彰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超常规地奖励他手下的将士,大赏;第二就是见了曹操以后,汇报工作的时候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那么这个主意是谁出的?曹丕出的,因为曹彰回来的时候先见的曹丕,曹丕就说,你最好不要贪功,你把功劳归于部下。那么有历史学家分析说,曹丕这是使坏,怕曹彰功劳太大了,对他有威胁。没想到这下子他帮了曹彰的忙,曹彰这么一汇报,曹操非常高兴。把手伸过去,抓着曹彰的胡子说:我这个黄胡子的儿子,大有进步嘛。
但是曹彰他有一个什么问题呢?有勇无谋,不爱读书。这个人是不读书的,为此曹操教导过他,说我们曹家的子弟都是要读书的,你现在身为将帅,一点书都不读怎么行呢?然后开一个书单,说你读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曹彰说,诺。出来以后跟他的哥们儿说,哎呀,父亲都说什么啊?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厮杀在疆场,建功立业,怎么能够在家里边弄几本破书读读读,读个博士!讲清楚,这个时候的博士不是我们今天的这个博士,汉代的博士是官职,现在的博士是学位,但是汉代的博士确实是要有学问的人才能做这个官。
还有一次曹操问他的几个儿子,说你们都有些什么志向?曹彰说:“好为将”,说我这个人就想当一个将军。曹操说,那你当一个将军又怎么样呢?曹彰说,当将军怎么样,披坚执锐,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赏罚分明。曹操说,好好好,那你就当将军吧。《三国志·曹彰传》的记载是:“太祖大笑”,笑了。而在我看来,立曹彰为储的念头也就一笑了之了。
解说:据史书记载,曹彰性格刚猛,善于作战,曾为曹操扫平四方,立下过汉马功劳。但是由于曹彰只是想当一个将军,而最先被筛选了出去。因为曹操选择接班人第一个标准,就是寻找一个善于搞政治的人。那么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间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解说:通过刚才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操很清楚他要选的接班人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军事家,而曹彰作为一个将才,征四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治国的话,曹操就很不放心了,于是曹操的太子人选范围就缩小到曹植和曹丕。在这二者之间,很多人都认为曹操首先选的是曹植。那么,曹操为什么要首选曹植呢?
两个理由,第一个是曹植有才。曹植确实是有才,曹植小时候就很能写文章,很能写辞赋。据说有一天,曹植很小的时候,曹操读到曹植的文章,就问曹植,这个文章写那么漂亮,是不是人家帮你写的?曹植马上跪下来说,发言为诗,下笔成章,文章就是要自己写,为什么要别人写啊?那不相信父亲可以考我嘛,我当场写。确实很有才。曹操也确实很喜欢曹植,这个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我认为,恰恰因为曹操喜欢曹植,反倒证明了曹植不可能被选为太子,此话怎讲?
我们要弄清楚古人立储的原则。因为我们知道,在古代政治制度是君主的世袭制,君主是要世袭的,传给儿子或者是兄弟。那么选谁?有四个选项,叫做:立嫡、立长、立贤、立爱。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代的君王,或者类似于君王君主吧,曹操这样的,他们实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只有妻才是正室,才可以和丈夫相匹配。所以妻生的儿子叫嫡子,妾生的儿子叫庶子,选接班人的时候首先要从妻的儿子当中去选,这叫做“立嫡”。那么如果有好多嫡子,都是正妻生的,选谁呢?选年纪最大的,这叫做“立长”。甚至没有嫡子,都是庶子,你也要立长。这叫做立子以嫡,或者立子以长,不以贤,就是不是看谁才能最好。那么如果这两条原则你不能遵守,退一步,“立贤”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你选了一个最能干的,还是对大家有好处的,这个社会舆论或者是其他的人都还能够接受。最不能接受的是“立爱”,就是你喜欢哪个儿子就立哪个儿子,这是最不能接受的。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本想立的太子是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满朝反对,最后还是立了吕后生的刘盈嘛,就是刘邦那么牛的人,他也拗不过这个东西。所以你立曹植有立爱的嫌疑。当然有人说了,曹操这个人,他也不按常理出牌,是吧,也讲不清楚。对,没错,但是曹操也还没有到讲不清楚到硬要和这条原则对着干的地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有人说曹操立曹植,不是立爱,是立贤,因为曹植有才嘛。但是我们也要分析,曹植是有才,什么才?文才。文章写得好,诗写得好,赋写得好,不等于国家治理得好嘛,是不是,选储君不是选作协主席啊,对不对?如果说他魏国选一个作协主席,我觉得曹植那当之无愧。是,曹植二十三岁的时候,曹操是跟他有一番谈话,说儿子啊,我二十三岁的时候,我就当了顿丘令,我那个时候所作所为到现在都不后悔,现在我留你守邺城,你要好自为之。那么曹植是不是好自为之了,我们不知道,但是看来表现是不错的,因为《三国志·曹植传》后面一句话是:“几为太子者数矣”,就是好几次差一点都被立太子,说明他表现还是不错的。但是应该说没有突出表现,因为如果有突出表现的话,史书上一定有记载,它瞒不住这个事情。而且从逻辑上讲,也不大可能有突出表现,因为曹操在啊,曹操太强了,他那个儿子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来突出表现。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曹植如果是表现得非常好,他最后为什么变差了,变得不好了?这个地方《三国志》记载用了春秋笔法,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给人的感觉是好像在隐瞒什么东西。它的话说得非常简单,是这样说的,说曹植的表现和曹丕的表现刚好相反,曹植的表现是什么呢?“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就是曹植非常任性,不检点自己,不约束自己。曹丕的表现是什么呢?“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就是曹丕他很工于心计,用各种各样的权术来处理人际关系,把自己掩藏起来,不露出自己的真面貌,夹起尾巴做人。结果曹操越来越喜欢曹丕,越来越不喜欢曹植。那么这可能是个原因,而从这里我们也看出这两个人的性格的不同,对吧。
那么就我们来看,大家一般人来看,如果让各位来选的话,我估计很多人会选曹植。因为曹植可爱啊,率真啊,坦诚啊;而曹丕心里头不知道藏着什么鬼主意,像曹丕那样御之以术、矫情自饰的人,不但是不可爱,而且还有点可怕,因为你搞不清楚他在想什么。但问题在于曹操现在不是要评选“谁是最可爱的人”,他要选择的是“谁是最可靠的人”。什么可靠?政治上可靠,政治上可靠是什么意思?保证他曹魏政权代代相传。而他曹魏政权这个时候是不稳固的,对不对,那边还有两个敌人,一个孙权,一个刘备,朝廷内部也在闹哄哄的,他这个时候就不能选一个任性的人、一个坦诚的人、一个性情中人,他得选一个工于心计的人,才能保证他这份家业传下去啊。
解说:曹操选接班人,首先是选一个搞政治的人,其次还需要政治上必须可靠。因为只有选一个政治可靠的人,曹操的家业才能够传承下去。曹植无疑是有才的,但最终由于性格上的原因而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公元217年,曹丕终于被正式立为太子,那么易中天先生又是如何分析曹丕的当选呢?
我认为曹丕最后当选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刚才讲的,工于心计。
第二个原因,文武双全。人家都知道说曹植有才,不知道曹丕也有才,而且是文武全才。我们去读《三国志》的这三个人的传,你就会发现,曹彰的才能主要在军事,是个武才;曹植的才能主要在文学,是文才;而曹丕是两方面都有。从文的角度来讲,曹丕是建安时代“三曹”之一,曹操、曹植、曹丕,三大诗人嘛。虽然他的诗比曹操、曹植相对而言写得差一点,但是他是中国第一个写七言诗的人,另外他有文艺理论,曹丕的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还是文艺理论家。而且武功很好,他从小骑马、射箭,功夫是相当了得的。他有一天和一个叫邓展的将军讨论剑术,讲着讲着邓展说,你说得是头头是道,曹丕说那我们比试比试嘛,顺手抓了一根甘蔗,——那时候甘蔗刚刚引进中国,还是贵族才能吃的东西,——抓起一跟甘蔗扔过去,然后自己再抓一根,说来,啪啪啪几下,把邓展打倒。全了,所以这也是原因啊。
第三个原因,就是曹丕身为长子。这前面我已经讲过了,长子又是嫡子,他这个地位是很高的。当时曹操向文武百官征求意见,我们在上一集讲到崔琰就是公开回答说立嫡以长,没有争议,其他人也写信给曹操说,这个原则不能破坏。最好玩的是贾诩,曹操去征求贾诩的意见,说你看,这两个儿子,我选谁好啊?……曹操说我问你呢,你怎么不说话啊?他说我在想事儿,在想事。曹操说,你想什么事儿啊?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什么意思呢?就是袁绍和刘表共同犯了一个错误,选接班人的时候没有立嫡长子,立的都是幼子,结果败了,曹操马上就明白了。就是第三个原因。
解说: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丕身为长子,再加上文武全才,所以在太子之争中占有先天优势,但这些不足以撼动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后来曹丕在与曹植的暗中较量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为曹丕当选太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又是如何帮助曹丕的呢?
解说:刚才易中天先生讲到,曹丕当选为太子是具有先天优势,但是我们知道,曹植也是很有才,再加上深得曹操宠爱,所以两个人的竞争也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因此,曹植和曹丕都在小心翼翼的接受着曹操的各方面考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曹丕阵营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为曹丕当选太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为曹丕又是如何支招的呢?
第四个原因,高人指点。曹丕和曹植在夺嫡的这个斗争中都有自己的智囊,曹植这边主要是三个人,一个叫丁仪,第二个叫丁廙,第三个人叫杨修;曹丕这边呢,一个,叫吴质。但是现在看起来,我们俗话说三个丑皮匠抵个诸葛亮,曹植这边丁仪、丁廙、杨修这三个丑皮匠,他不但抵不了诸葛亮,他连吴质都抵不了。吴质怎么帮曹丕呢?给他定了两条,第一个叫做输诚,就是你要向你的父王表达你的诚意;第二叫设疑,你要让你的父王怀疑他们。
有一次曹操远征,大家都到城外去送行,这个曹植就出来念文章了,估计头一天晚上已经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表达依依不舍的、文采华丽的这篇文章,朗诵。这一朗诵,果然文章写的漂亮,大家觉得不错,文章写得好,曹操自己也很得意。结果曹植心里也舒服,曹操心里也舒服,就曹丕不舒服,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他写不过曹植啊。这时候吴质就在耳边上说:“王当行,流涕可也。”哭就可以了。父王不是要远征了吗,远征不是有风险吗,你不是舍不得吗?哭嘛。曹丕马上明白,啪,倒在地上,抱头就痛哭,痛哭流涕,哭得感天动地,哭得曹操也流下眼泪,所有人都流下眼泪,陪着一起哭,大哭一场。哭完了以后,曹植写的漂亮文章全忘了。你说那些华丽的辞藻谁记得住啊?所以我说吴质啊,质朴的“质”,他这个“质”,他不愧为叫吴质,他用做最质朴的,同时也是成本最低的,同时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同时也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得了胜利。于是,散了以后大家都议论说,哎呀,看来还是五官中郎将的孝心可嘉啊!他是真有孝心啊,他真是孝子啊。那一个人呢,就未免有点作秀啦,未免有点炫耀自己啦,大家也想不清楚到底他是舍不得父亲呢,还是趁机来卖弄一下自己学问啊,搞不清楚了都。所以我一再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最朴素的东西,最朴素的,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吴质因为经常要跟曹丕两个人勾结嘛,又不能公开来往,于是曹丕弄了一个竹笼子,把他装到车子里面运到府里去。这个事被杨修发现了,杨修马上就去报告曹操,因为曹操禁止他的儿子跟这些官员来往的,因为怕结党营私。但是来不及查。这个事被曹丕知道,曹丕就问吴质怎么办呢这事。吴质说好办得很,如此如此这般,啊。第二回,又过了几天,曹丕又运来一个竹笼子来了,杨修看见了马上向曹操报告,曹操马上就拦下来,一查,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绸子,没有人。于是曹操就怀疑了,你们是不是诬告啊?不相信曹植。
你看,这就是吴质的帮,吴质看准了两条:第一条,曹操这个人虽然重才,但是更重情,所以你不要写漂亮文章,你哭。第二,曹操这个人多疑。他看准了这两条,曹丕就赢了。而那三个臭皮匠呢,净出馊主意。上一集我讲过,杨修是经常猜这个曹操提什么问题,预先写好答案的,他把这一招他也去教给曹植,也把答案写好了,曹操写个条子来,曹植就把答案交上去,想给曹操留下一个曹植才思敏捷这么一个好印象。谁知道这个杨修他没有把握住节奏,曹操那边的信刚送过来,他这边答案马上就交出去了。曹操拿来一看说,我这儿子再聪明也没这么快啊。结果露馅了,从此讨厌曹植。
不过相比较而言,帮助曹丕的人当中,最有分量的是贾诩。当时曹丕也去请教了贾诩,说我该怎么办?贾诩非常淡然地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这句话翻译过来说,愿将军你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实践一个士人应该做的那些事情,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要违背一个做儿子的该尽的孝道,那就够了,你什么都不用做。这才叫高,表面上看贾诩好像在打官腔,说的都是官话、大话、套话,但是说到了根本上。根本是什么?做人。我一再强调,你不管做什么,你是做官、做生意、做学问,你归根结底是做人,你去看三国时代这些成功了的人,无一例外的都是做人的成功。你只要守住你的本分,好好地做人,就行了,不要去玩花招,不要去耍那些小聪明,贾诩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曹丕就是按照贾诩的这个教导来做的,最后终于赢得了父皇的爱心,立他为太子。
解说:曹丕靠着贾诩的指导和吴质的帮助,最终让曹操满意,如愿以偿夺得了太子的位置,成为曹魏政权的接班人。那么曹丕能够不辜负曹操的良苦用心,而使曹操的基业常青吗?
据说,曹丕被立为太子以后,情不自禁,抱住一个议郎叫做辛毗的,当时有一个议郎叫做辛毗,曹丕一把抱住他的脖子说:辛君啊辛君啊,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狐狸尾巴还是露出来了。
反倒是这个时候有两个女人非常了不起,表现得很理智、很冷静、很低调。一个是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我们以前讲过,当时手下的人就要卞夫人请客了,卞夫人很淡地说了一句,我没把儿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庆祝?还有一个女人就是辛毗的女儿叫做宪英的,辛毗回家以后就把这个事讲给宪英听,宪英叹了一口气说:唉,太子怎么能够这样呢!什么叫做太子?太子就是接替君王治理国家的人。接替君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君王去世啊,所以接替君王你要感到悲痛。治理国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担很重的担子,所以你应该感到畏惧。一个人被立为太子以后,他的表现应该是悲痛和畏惧,而我们现在魏国的太子竟然是这样地欣喜若狂,我看魏国的国运长不了。了不起的女人。
而且,不幸被宪英言中了。曹丕在公元220年接替了曹操的魏王的王位,而且在当年就逼汉献帝禅位,自己当了皇帝,这就是魏文帝。然后在公元226年去世了,只当了六年皇帝。曹丕去世以后四十五年,魏国灭亡了。确实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当然魏国的短命的根本原因,倒不在于说是因为曹丕那个时候得意忘形了一把,这个如果算原因的话也只能算一个次要原因。那么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是什么呢?就是曹丕在称帝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说起来很复杂,我简单地说,把它简单化一点,什么意思?就是做官的人世代为官。就是你如果是做官的,你的儿子也做官,你的孙子也做官,只要你祖上是做官的,你总归有官做;而从来没有做过官的人就很难做到官,这个就叫做九品中正制。那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和他的父亲曹操实行的“唯才是举”这个人事政策是相反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争取士族的支持。那么那个时候东汉末年已经形成士族,你像袁绍、杨修这些家庭都是世世代代为官的,它是一个政治势力。为了争取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
最后他的政权落到谁手上呢?落到了一个世世代代就是士族的司马家族的手上。这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归根结底说到兴亡还是一个制度问题。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时间来细说这些事。我们现在要回过头去看一看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孙、刘两家结成联盟打败了曹操,那么战后如何呢?战后孙权和刘备还能够继续组成巩固的联盟吗?赤壁之战以后,孙权和刘备他们又都做了些什么事儿呢?请看下集——乘虚而入。
如何评价《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
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
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在这里学到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当然了现在不比那个战乱时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能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不是让我们去结义什么的,是诚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诚相待,不能前脚交了个朋友后脚就出卖人家甚至害人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特点也都是双刃剑。孙权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情天往往也同时是恨海。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打仗的方法,还有我们要向古代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如此火热,为什么他却从《百家讲坛》...
是因为易中天把三国系列讲完热度不在,还是他有了更好的出路?...
是因为易中天把三国系列讲完热度不在,还是他有了更好的出路?
易中天现在之所以不上百家讲坛,我想可能是他买房子的钱凑足了吧。因为易中天他自己曾经在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上面亲自说过自己上百家讲坛是为了买房子。
当时易中天还只是一个比较穷困的教授,甚至连房子都买不起,也就那时候他接到了百家讲坛的邀请,所以他为了买房子而决定去上百家讲坛去开讲课。据说现在他不上百家讲坛,是为了把让自己冷静下来,去专心于学术问题。我想这还是有几分可能性。
除此之外。现在百家讲坛的热度也不像当时刚播出的那几年那样火了,现在学术问题在社会上被讨论的范围减少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开始逐渐下降,而且他的历史由于缺乏独特的观点,也使人们感觉到乏味,并不是很愿意去听他的历史课。就是这些综合原因导致了他现在从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上消失。
而且如今的百家讲坛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还是在单纯的讲历史课,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题材可以讲了。并且百家讲坛的形式那么多年从来没有改变过,与此同时人们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现在已经有很多其他的节目可供人挑选,并来可以来替代百家讲坛了。如果百家讲坛现在可以把他的解说更加通俗化,可能还是有希望浴火重生的,毕竟国民现在对历史文化国学知识还是十分感兴趣的。
其实易中天写的书还是有一些是可以的,当然我希望他以后可以做一个有自己独特观点的学者,而不是做一个改编别人想法的作者。
(急,在线等)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是在哪...
2006.02.12 01_大江东去
2006.02.19 02_真假曹操
2006.02.26 03_奸雄之谜
2006.03.05 04_能臣之路
2006.03.12 05_何去何从
2006.03.19 06_一错再错
2006.03.26 07_深谋远虑
2006.04.02 08_鬼使神差
2006.04.09 09_一决雌雄
2006.04.16 10_胜败有凭
2006.04.23 11_海纳百川
2006.04.30 12_天下归心
2006.05.14 _特别节目:拷问易中天
2006.05.21 13_青梅煮酒
2006.05.28 14_天生奇才
2006.06.04 15_慧眼所见
2006.06.11 16_三顾茅庐
2006.06.18 17_隆中对策
2006.06.25 18_江东基业
2006.07.09 20_兵临城下
2006.07.16 21_临危受命
2006.07.23 22_力挽狂澜
2006.07.30 23_中流砥柱
2006.08.06 24_赤壁疑云
2006.10.08 特别节目:与易中天面对面
25_半途而废.2006.10.15
26_得寸进尺.2006.10.22
27_进退失据.2006.10.29
28_借刀杀人.2006.11.05
29_命案真相.2006.11.12
30_夺嫡之争.2006.11.19
31_乘虚而入.2006.11.26
32_蜜月阴谋.2006.12.03
33_白衣渡江.2006.12.10
34_败走麦城.2006.12.17
35_夷陵之战.2006.12.24
36_永安托孤.2006.12.31
37_非常君臣.2007.07.08
38_难容水火.2007.07.14
39_痛失臂膀.2007.07.15
40_祸起萧墙.2007.07.21
41_以攻为守.2007.07.22
42_无力回天.2007.07.28
43_风云际会.2007.07.29
44_坐断东南.2007.08.04
45_情天恨海.2007.08.05
46_冷暖人生.2007.08.11
47_逆流而上.2007.08.12
48_殊途同归.2007.08.18
49_天下大势.2007.08.19
50_历史插曲.2007.08.25
51_百年孤独.2007.08.26
52_千古风流(大结局).2007.09.01
中间好像有两次重复播出,不再赘述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内容摘要
《易中天品三国》,是历史演播类节目,《百家讲坛》系列之一。主讲人易中天,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纵论天下,闲话三分。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将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易中天教授将从平民角度为大家解读。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1000字数多
三国时期,军阀混战,《三国演义》向来是兵家必读书目,它一向被尊为兵法的案例,可是易中天却用幽默的语言描绘他心目中的三国,的确了不起。那些严谨的军事家,那些高明的政治家,一个个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例如: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怎不令人捧腹?
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这样,才更真实。读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啊神啊的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地善良,就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比如,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三国志》记载曹操凄呛曰:宁我负人,休人负我。说明曹操还是有良心的,
易中天教授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能力,同时,也在于他对历史知识的深厚功底。他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严肃的历史事件。他善用形象的比喻。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
易教授用平民化的语言表现出各种人物各自复杂的心理变化,性格特点,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拉近了历史人物与我们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对人物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而且还懂了很多道理。
像袁术,从来不用人,不听别人劝告,意气用事,尽管率领十万大军,也打不过曹操。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曹操不仅会用人,而且自身谋略就在袁术之上,这场官渡之战充分体现了曹操是个英雄。
什么叫奸雄?“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英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严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阴柔手段,奸而不雄,这个只能叫奸贼;如果像东汉末年的董桌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枭雄就是强硬而又有野心的人物,奸贼就是奸猾而又有贼心的人物,奸雄是奸诈而又有雄心的人物,曹操就是这样的人。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三国演义》塑造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既生瑜,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瑜,但其实周瑜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鲁肃也没那么窝囊,因为他发表过东吴版的《隆中对》;是一种新的说法。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
满意望
易中天品三国 哪一集说到 赵云?
在《易中天品三国》第二部《孙刘联盟》第20集“兵临城下”中说到赵云。
相关内容: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征割据荆州的刘表及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后迅速平定荆州,同时垂涎东吴集团割据的地方,顺势攻打割据东南的孙权。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士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成联盟。
其后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经赤壁之战后,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后又于215年夺取了益州,势力大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蜀前将军关羽水淹魏七军,生擒主帅左将军于禁,斩杀庞德,乘胜围攻败退樊城(今湖北樊城)的魏征南将军曹仁,一时威震华夏。
魏王曹操丞相司马懿、曹椽蒋济的建议,利用刘备拒不归还所借荆州,吴蜀联盟出现破裂之隙,派人劝说东吴孙权偷袭关羽,东吴陆口守将吕蒙设计杀死关羽,荆州落入东吴孙权之手。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集结七十多万大军征讨东吴,期间张飞又被手下杀死,刘备怒不可遏,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之劝,坚要复仇,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遭遇“猇亭之战”的败绩,致使白帝城托孤,势力下降,与曹丕的“魏”和孙权的“吴”在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扩展资料
孙刘联盟:
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在事先未告知刘备的情况下,不战而降。曹操大兵已至南阳郡的宛城时,刘琮才派人告知刘备。刘备见大军将至,便同诸葛亮和徐庶等人往南走(也可以说是“南逃”)。
曹操留下辎重,带五千精锐骑兵南下追击刘备,两军在当阳的长坂相遇,刘备军败。但当时前往江陵的道路已被曹操截断,刘备只得东行与关羽、刘琦会合。但关羽和刘琦的部队人马兵士一共也只有两万,难敌曹操后来大军。
这时,鲁肃准备在刘表刚刚去世的期间以“吊唁”的名义去荆州以探虚实,准备日后将荆州“据而有之”,但被曹操抢了先,刘备也已南走(南逃)。于是,得到消息的鲁肃,立即北上,与刘备相会于当阳长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中天品三国
热门曲谱
- 刘德华喊话四大天王合体做节目:他们愿意我 彭于晏带违规水果过海关被罚 据台湾媒体报道,彭于晏7月1日返回台北在松山机场过海关的时候,因为不小心带了水果,被海关查获并罚款3000元台币 。有台湾媒体询问机场工作人...[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2:37
- led和节能灯哪个好
概括:这道题是贲友颗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led和节能灯哪个好,指导老师为黎老师。LED节能灯是继紧凑型荧光灯(即普通节能灯...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47 - 个人所得税税率
概括:这道题是蒲值暇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个人所得税税率,指导老师为阚老师。
题目:个人所得税税率
解:<...[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1 - 个税计算方法
概括:这道题是文缘卣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个税计算方法,指导老师为惠老师。负所得税制度的意义财税部门出台了给予弱势群...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1 - 李光洁宣布结婚 彭于晏带违规水果过海关被罚 据台湾媒体报道,彭于晏7月1日返回台北在松山机场过海关的时候,因为不小心带了水果,被海关查获并罚款3000元台币 。有台湾媒体询问机场工作人...[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2:37
- 什么可以美白牙齿
概括:这道题是贡泼俊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什么可以美白牙齿,指导老师为井老师。冷光美白牙齿顾名思义就是用冷光来美白牙...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8 - 什么是连带责任
概括:这道题是满澄檬同学的课后政治练习题,主要是关于什么是连带责任,指导老师为宦老师。
题目:什么是连带责任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8 - 趣头条与江苏卫视达成战略合作 彭于晏带违规水果过海关被罚 据台湾媒体报道,彭于晏7月1日返回台北在松山机场过海关的时候,因为不小心带了水果,被海关查获并罚款3000元台币 。有台湾媒体询问机场工作人...[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2:37
- 利率怎么算
概括:这道题是从纲凑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利率怎么算,指导老师为殳老师。银行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8 - 名贵树种
概括:这道题是山翁灿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名贵树种,指导老师为谈老师。
题目:名贵树种
解: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6 - 埃利斯
概括:这道题是苏似涡同学的课后政治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埃利斯,指导老师为裴老师。
题目:埃利斯
解: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4 - 差异
概括:这道题是巫唐抖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差异,指导老师为左老师。暂时性差异是由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确认时间或计税基础...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3 - 平衡梁
概括:这道题是浦晓淖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平衡梁,指导老师为赵老师。平衡梁为吊装机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保持被吊设...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4 - 建筑图集
概括:这道题是蓟侠位同学的课后政治练习题,主要是关于建筑图集,指导老师为焦老师。《新疆传统建筑图集》是2009年新疆科学技术出...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4 - 成分分析
概括:这道题是颜仑徽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成分分析,指导老师为戈老师。
题目:成分分析
解: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6 - 无坚不摧之力
概括:这道题是路婆掖同学的课后政治练习题,主要是关于无坚不摧之力,指导老师为祁老师。
题目:无坚不摧之力
解:<...[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4 - 气垫船原理
概括:这道题是席洞朴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气垫船原理,指导老师为毛老师。通风工程是送风、排风、除尘、气力输送以及防、...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4 - 海狸
概括:这道题是项筛卦同学的课后练习题,主要是关于海狸,指导老师为钱老师。
题目:海狸
解: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4:56 - 38译码器
知识点:《38译码器》 收集:瞿收霉 编辑:桂花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0:57
本知识点包括:1、38译码器在单片机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2、求vh... - aidma
知识点:《aidma》 收集:蒯超峦 编辑:栀子花女孩
[详情]分类:知识库时间:12:08
本知识点包括:1、SOV/SOM是什么?AIDMA和AIDAS理论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