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

时间:2019-09-20 01:52:00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下面是详解!

蒙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特点?(关于蒙族舞蹈的资料...

蒙舞蹈的资料什么时候有的?它分几种?由来? 基本动作\ 跳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越多越好。 ...

蒙舞蹈的资料 什么时候有的?它分几种? 由来? 基本动作\ 跳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越多越好。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怎样跳好蒙古舞呢?首先是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肢体的解放是把握蒙族舞气质的基石;其二是把握民族气质;其三是在把握气质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
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腕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舞者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在训练当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
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
处理好蒙族舞的节奏是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是舞蹈意义上的再升华,具体来说,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达情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1、蒙古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
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
2、动作韵律特点:
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
3、基本体态:
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
4、手型:
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
叉腰为一字叉腰。
三、基本动作练习
硬腕:(1)双手同时提压腕
(2)双手交替提压腕
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动锁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后圆形揉动,同时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传导。肩背揉起,肘、腕、手指连续相跟揉起。
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动,同时肩略耸。
硬肩:动作基本与柔肩相同,动作要硬,干脆,节奏分明有棱角。
常用脚位
蒙古族舞蹈的脚位有:正步位、八字步位、丁字步位、大八字步位、弓箭步位、踏步位(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用脚掌踏地)、大踏步位(在踏步位基础上,双腿拉开距离,成为前腿屈膝半蹲,后步绷直的动作)、点步位(双脚站八字位,但一脚稍前于另一脚,用脚尖点地)、大点步位(在点步位基础上,两腿拉开距离,后路屈膝微蹲,前腿伸直点地)。
(三)基本舞步
1,平步:如同平步走路,但又不同于平步走路,它要求挺胸、立腰、后背挺直,双肩随同步伐前后自然晃动,男性全脚着地,以显示质朴、稳健、粗犷的风格,女性则以前脚掌着地走路,以显示轻盈、活泼的风格。
2,踏踮步:前脚掌踏地到全脚落地,屈膝微蹲,重心在下,后脚以脚掌着地,动作进行中,身体随着舞步上下起伏,起伏动作要有弹性、不可僵硬。
3,马步
●软骑马步:正步位站好,左手臂伸直于胸前,握虚拳,虎口朝里,右手叉腰,躯体稍向右后斜方靠,然后双脆交替屈伸。动作时,左脚尖于右脚足弓处点地,右膝屈伸两次,同时左手做勒马动作两次,身体随之上下起伏,然后再换脚做。
●硬骑马步:两脚正步位站好,一手勒马一手叉腰,身体面对正前方。动作时,左脚先干脆、利落地踮起脚跟。膝盖弯曲,身体在右脚上,接着跃起的左脚跟在带有棱角地落地同时绷直膝盖。同时、右脚跟再胎起,腿部弯曲,重心移向左脚、接着踮起的右脚跟在有棱角地落地同时绷直膝盖。动作时,每压脚跟一次,手做一次压腕动作,身体随两脚交替动作而左右摆动。
●跑马步:两脚正步位站好,动作时,右脚先向正前方跳迈出一大步,接着左脚向前迈一步,紧接着右脚再上一小步,后脚追前脚,显示马的奔跑。动作中身体向前倾,双手做勒马动作,
●踏点马步:双腿正步位站好,右手叉腰,左手勒马,动作时左脚掌着地屈膝,右腿屈膝,脚掌离地,然后右脚前脚掌着地,膝盖绷直,提重心,左脚离地。双脚交替连续进行。
●进退马步;双腿正步位站好,动作开始时,有脚先迈向8点用前脚掌点地,同时左脚离地,腿向上屈膝提膝。然后左脚掌落地,右脚掌着地,接着右脚后撤到4点,以脚掌点地,同时,左脚离地,腿内上屈膝提膝,然后左脚掌落地,再右腿向上做提膝脚离地动作,双腿动作文替进行,以动作的速度显示马儿奔跑的速度。
●摇篮马步:双腿小腿前后交叉,两脚踝紧靠,双脚外侧着地。右脚全脚着地,重心在右脚,经过双膝屈伸动作之后,重心移向左脚,左脚全脚掌落地,右脚外缘着地,同时双腿屈膝,动作边续做。
●跟马步:左脚在前右脚稍后、动作时,右脚经擦地向左脚后跟靠拢,微屈膝同时右脚立即提起,然后再做另一脚。双脚交替动作。
●滑步马步:双脚正步位站好,双腿并拢,自然屈膝,右脚z掌原地踏一步,紧接着左脚掌再原地踏一步,然后右脚落地屈膝、重心在右腿,同时左腿向旁伸腿踢起,紧接着迅速收回成自然位,动作可连续做。
(四)腕与肩的基本动作
1,腕的动作有硬腕与柔腕。硬碗动作至干脆有力,有棱角地上下提压腕,硬腕有单手,也有双手,还可双手交替提压碗、横腕;柔腕:手腕柔韧地上下提压腕。
2.肩的动作:
●硬肩:双脚一前—后踏步,双手叉腰、动作时,双肩有节奏、有棱角地前后摆动,一拍一次,动作要求快而有力。
●软肩:双脚一前一后踏步,双手叉腰,动作要柔韧,双肩摆动时,左肩先向前拱,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右肘向前拱、双肩一前一厉交替摆动,动作均匀连贯。
●耸肩:双脚—前一后踏步,双手叉腰,动作时,单肩或双肩每拍上下耸动。
●笑肩:双肩同时上下快速耸肩。
●圆肩:双脚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做踏步,双膝微屈,双肩按前、上、后、下的顺序做绕圆运动,节奏可快可慢。
●碎抖肩:双脚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做踏步功作,双膝微屈,双手松弛叉腰,上身松弛,以脊柱为轴点,使肩、背快速、小而碎地前后抖动。
●甩肩;肩向上用力甩出,接着肩随之扣下,动作幅度一定要大。
●收肩:双手臂伸向前,手心朝下,肩向后快速收问,再快速还原位,然后再做另一肩。
●软于:双脚一前一后踏步,身体面向正前方,双手臂两旁抬举与肩平,五指并拢,动作时,双肩上下起伏并连续向肘部、腕部手指各关节部位推及,整个肩、臂、肘、腕、手指关节的起伏动作做起来如同连绵起伏的波浪,但动作幅度不要大。
●揉臂:双脚一前一后踏步,双手平举至身体两旁与肩平、动作时,以肩背带手臂、肘部、腕、手指做交替揉动动作。动作要有柔韧性,像大雁展翅飞翔。

附:
脚形:丁字点位
手型:三种,自然、稍微打开、空心拳
脚位:丁字点位 ,小八字位、中八字位、大八字位、前丁字点位、小丁字点位、中丁字点位、大丁字点位(重心向后靠)、后丁字点位、小丁字点位、中丁字点位、大弓箭位。
手位:7位,准备位,小八字位。1位(手空心拳大拇指叉腰),2位(肚子前方,手指尖相对,五指并拢),3位(比2位手稍微打开一点),4位(侧平与肩旁,也就是旁平位),5位(双手上举,手心向下),6位(双手在胸前,手指相对),7位(臀部后方,手心向上。)

学习蒙古族舞蹈需要什么基本功吗?

本人女。19岁。非舞蹈专业,柔韧性能下一字马和下腰等。请问学蒙古族舞蹈需要什么基础吗?比如是不是需要肩很开?谢谢。...

本人女。19岁。非舞蹈专业,柔韧性能下一字马和下腰等。请问学蒙古族舞蹈需要什么基础吗? 比如是不是需要肩很开? 谢谢。

民族舞的形体(柔韧性)都要求比较严格的。但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应该对柔韧性要求不会很高。
1蒙古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
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

2、动作韵律特点:
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

3基本体态:
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

4手型:
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叉腰为一字叉腰。
三、基本动作练习

硬腕:(1)双手同时提压腕(2)双手交替提压腕
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动锁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后圆形揉动,同时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传导。肩背
揉起,肘、腕、手指连续相跟揉起。
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动,同时肩略耸。
硬肩:动作基本与柔肩相同,动作要硬,干脆,节奏分明有棱角。

蒙古舞的基本手势 和基本手位 。?

基本手势莪门学了七种。老师让莪门做笔记。可是莪如果凭记忆描写,肯定写卜完善,请大家帮帮忙,就是写具体这个手势手位怎么做以及注意事项。...

基本手势 莪门学了七种 。老师让莪门做笔记 。可是莪如果凭记忆描写,肯定写卜完善, 请大家帮帮忙 ,就是写具体这个手势 手位怎么做 以及注意事项 。

平手: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向正旁打开。

勒马手:手握空拳,拇指放在食指的第一个关节上。

叉腰手:四指握拳,拇指向手的正旁伸直打开。

平的鹰式位:平手,双臂向旁抬起和肩平,向前呈弧形。

高的鹰式位:在平的鹰式位上提起45°。

叉腰位:四指握拳,拇指打开,叉于腰间。

勒马位:勒马手呈下弧形状,向外伸出。

单手为单勒马位,双手在外称双勒马位。

扩展资料:

蒙古舞风格特色: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

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

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四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

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五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

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蒙古舞_百度百科

蒙古舞蹈柔臂的基本动律是什么?

柔臂的基本动律是由肩依次带动、大臂、肘、小臂、碗、手的波浪运动,动作一定要连贯,柔美连贯的。

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扩展资料:

蒙古舞的特色:

蒙古族舞蹈有的古朴雄壮,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刚柔相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舒缓曼妙,有的潇洒明快。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蒙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特点?(关于蒙族舞蹈的资料...

肢体训练,目的就是要使训练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腕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舞者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在训练当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 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 处理好蒙族舞的节奏是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是舞蹈意义上的再升华,具体来说,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达情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蒙古族舞蹈简单动作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展开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生活风俗
(1)服饰: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2)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4、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5、祭祀风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3)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6、娱乐风俗
(1)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 绿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摔跤手的服饰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背后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顶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4)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马头琴的琴声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5)音乐、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 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 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6)“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本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较浓,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形式多样且好看。
(7)蒙古象棋:类似国际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有深浅两色间隔排列的64个小方块,棋子共32枚,双方各16枚,有诺颜(王爷),哈屯(王后),也称波日斯,各一枚,哈萨嘎(车),骆驼,马各2枚,厚乌(儿子)各8枚。 对奕时白格先走,以后双方轮流走一着,吃掉对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车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着,双方任何一个“厚乌”到达对方最末一格时,都可变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个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对方的“乌努钦厚乌”(孤儿)。“王”被对方将死,就算输棋,双方均剩“王”或双方只剩同色格的单骆驼算和棋。
(8)“沙嘎”那达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种玩法。沙嘎的宽凸面叫“好尼”(绵羊),宽凹面四”牙玛”(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马),窄凹面则“乌和日”或“特模”(牛或骆驼)。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如何跳好蒙族舞蹈

  1. 首先是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肢体的解放是把握蒙族舞气质的基石;其二是把握民族气质;其三是在把握气质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
    肢体训练,目的就是要使训练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腕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

  2. 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舞者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在训练当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
    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    “ 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

  3. 处理好蒙族舞的节奏是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是舞蹈意义上的再升华,具体来说,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达情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学习蒙古舞的时候一定要带有那种豪放不羁的情感,不要过度拘泥于动作,最大程度的展现出你的热情。

  4.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着称。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谁知道蒙族的筷子舞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我马上要去澳大利亚但老师让我学一段筷子舞!怎么办呀!!!!!!!!!!!!!!!...

我马上要去澳大利亚但老师让我学一段筷子舞!怎么办呀!!!!!!!!!!!!!!!

  一、道具筷子的制作:
  准备材料:十双筷子,两条对角一尺左右的红绸,尼龙线。制作筷子舞道具,首先要准备两把筷子。一般是十双筷子,分两手拿。如果舞者是孩子,可以适当减少。筷子以竹木材料最佳,这样敲击出来的声音最轻脆。接下来要做的是,在每根筷子比较粗的一头钻一个小孔,然后用尼龙线将筷子分两组串起来,最后绑上红绸的一角扎住。这样道具筷子就完成了。注意:筷子不要扎得太紧,要让筷子尖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敲打起来的声音才会松弛好听。
  筷子拿法:双手全把握住筷子教粗的一头,让红绸和筷子尾部靠近小指一边。预备时,筷子横拿,筷子尖相对而不要朝前。
  二、站立部分基本动作:
  1、平步打肩:1拍走左脚,右手筷横敲左肩,左手筷体后擦腰后,双手打开到四位。2拍走右脚,双手对称。3拍上左脚有转身一周,手动作同1拍。4拍动作同2拍。
  2、平步打背:面5点预备。1拍走左脚,右手筷高擦背,左手筷低擦背后,拉开到右五位,左三位。2拍上右脚,双手对称。3拍上左脚右转身面1点;右手筷横敲左肩,左手筷体后擦腰后,双手打开到四位。4拍向1点上右脚;双手对称第3拍动作。
  3、踏步后重心位击胯:1拍右脚向右迈一步,双手筷横击双胯。2拍撤左脚呈踏步后重心,双手再击胯打开到三位。3拍左手筷击右肩。4拍右手筷击左肩。5~8拍对称反复。
  4、展翅位击胯:1、2拍左脚向左迈一步,双手筷横击双胯后打开到三位。3、4拍撤右脚呈小踏步,双手筷横击胯后打开到四位;上身前倾,抬头看前方。5、6拍向前上右脚呈前弓箭步,同时双手筷经击胯后向前平举。7、8拍左腿顺势跪地,双手抽回击胯,上身直。
  5、肩胯连击:1、2拍大八字位左脚重心,双手筷从上向下连击肩和胯。3、4拍双手自然下垂,保持左脚重心,屈膝;上身略前倾,送右肩;眼看1点。5、6拍上身站直左手自然下垂击左胯;右臂体前顺时针甩一个立园。7、8拍右手自然下垂击右胯;左臂顺时针体前甩一个立园。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蒙古族舞蹈以节奏鲜明、热情奔放为主要特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动律是蒙古舞蹈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生命律动的形象化,又是舞者性格、气质、风貌的显现。

拓展资料:

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一般是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二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等等,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三是查玛。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资料:蒙古舞

蒙古舞里抖肩的正确做法

如何才能保持下边不动。怎样练习》?...

如何才能保持下边不动。怎样练习》?

  • 蒙古舞中的抖肩包括耸肩、硬肩、绕肩、碎抖肩、柔肩、甩肩。具体方法如下:

  1. 耸肩也叫笑肩,是指双肩放松,肩胛骨上下移动起落,同时手臂、手腕也在叉腰或打开的基础上配合肩膀上下移动的运动形态。这个动作通过双肩或单肩交替上端下放来展示出蒙古舞蹈粗犷豪放、轻松愉快之美。

  2. 硬肩是指以背部和胸部肌肉收缩带动肩胛骨前冲后缩,手臂和手腕也要配合两个肩膀在交替推收时前后摆动,在摆时要把握好力度和速度。硬肩动作在蒙古舞蹈中出现得非常频繁,是整个肩部动作的基础元素,硬肩动作配合腿部动作以及舞姿节奏,可以展现出蒙古族舞蹈脆而不僵的力量之美。

  3. 绕肩是指以胸部为轴心,肩膀做前、后、上、下绕圆的动作,可以单肩也可以双肩交替环绕,做这个动作时头颈要放松,腰部要前后仰合配合肩部动作,同时手臂、手腕也随之做划圆动作,绕肩动作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的含蓄之美。

  4. 碎抖肩是指双肩放松,肩胛骨在胸背肌肉收缩的力量带动下快速原位颠动的运动形态,做这个动作时手臂可以自然垂放或叉腰,腰部挺直,身体随肩部的抖动而横摆,碎抖肩动作体现出蒙古族舞蹈的抑扬顿挫之美。

  5. 柔肩是指双肩在背部和胸部肌肉的拉动下,形成连贯的、弧线型的交替柔动,手臂与手腕也随肩慢慢摆动。柔肩动作充分展现出了蒙古族舞蹈优雅端庄、含蓄内敛之美。

  6. 甩肩分为快甩肩和慢甩肩,是指双肩同时随着手臂向前或者向左右两侧甩出,配合腰部仰合、腿部半蹲的起伏动作,通过快速有力的甩动展示出舞蹈的挺拔向上之美。

  • 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具有形态丰富、节奏明快、多变的特点,舞者以肩部带动手臂、手腕、手指发展出上身动作,配合变换的步伐形成了蒙古族舞蹈特有的身体韵律。

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

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原以为爱情这辈子都没有了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