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凡字调曲谱_古代乐谱

时间:2020-10-23 20:38:00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中国古代乐谱是什么样子的??

  中古音乐——乐谱中刻写的民族文化精神
  乐谱的价值之于音乐,犹如古籍的价值之于历史。它把转瞬即逝的古调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刻写下来,使后人得以部分地恢复原曲,“旧调重弹”。音乐史与其他学科史的区别,正在于它有声响,而大量的古谱就是它的依据。如同文字的发明一样,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记录下来的乐谱的发明与完善,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前面曾说过,上古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体。因此,击重节律的鼓点便成为中国乐谱最早的使者。《礼记·投壶》载有鲁、薛两国射礼时鼓的节奏谱:一种符号绘作圆圈,一种符号绘作方框。它们无疑就是两种鼓形的象形摹画。一般来说,无论何种谱式,都应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记音高,二是记节奏。中国早期的大多数谱式都沿用了以圆圈或圆点、方框“点拍”的方式。
  现存历史上第一次记下音高的乐谱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该谱前“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传。实际上,它是一首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诸。由文字谱发展成为采用文字中各种象形性的笔画,拼成符号,并作为右手音位与弹法的减字谱,是依据乐器产生的记谱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首创此法,晚唐陈康士、陈拙依此谱式整理了大量琴谱传世。宋元以来,少琴家使其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古琴音乐所以能卷肤浩繁,保存至今,主要是得益于减字谱。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它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唐琵琶谱,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如果定弦可以确定,便可以基本恢复原来的曲调。这份珍贵的《敦煌曲谱》写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而在日本发现的《天平琵琶谱》。抄写年代则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唐代诗人白届易写下《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可见唐朝时燕乐半字谱确很流行了。
  工尺谱是我国应用最广的唱名谱,规范的诸字由上、勾、尺,工、凡、六、(合)、五、乙等汉字组成,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两种。记写节奏的板(强拍)眼(弱拍)符号也发展得较完善。调号用正宫调、小工调等调名标示。宋、元以后,我国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乐谱是用工尺谱式记写的。其中以器乐作品和戏曲唱腔为数最多。
  古谱对于音乐传播和记录信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我们不仅从乐谱记写的音调旋律中去体味传统,而且还从记写方式去考察传统。中国历代谱式中那种提示性多千明晰性,含蓄性多于严密性的象形简笔,浸透着中国审美精神的独特之处。先秦美学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魏晋佛禅中的“不立文字,直接人心”,民间传承习惯上“口授心传、耳提面命”的实践精神都程度不等地体现在中国古谱节奏记写“点到为止”,旋律繁简足以备忘的方式之中。

中国古代的乐谱是什么样的?

中国传统音乐有三种最常见的音阶结构,第一种叫“正声调音阶”,第二种叫“清商音阶”,第三种叫“下徵调音阶”,它们因音列间全音程与半音程所处位置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结构。
  C D E F G A B
正声调音阶 徵 羽 变 宫 商 角 中
清商音阶 和 徵 羽 闰 宫 商 角
下徵调音阶 宫 商 角 和 徵 孙 变
  以下我们把贾湖骨笛测音后得出的音阶结构与传统音阶作一比较:
筒 音
#F5或G5 7孔 6孔 5孔 4孔 3孔 2孔 1孔 结 论
角   徵 羽 闰 宫 商 角 徵 清商音阶
六 声
  宫 商 角 和 徵 羽 变 商 下徵调
音阶七声
  乐音是自然现象,音阶却不是自然现象,世界上不同民族有不同种类的音阶,因此可以说,一种乐音组合方式,即音阶结构就是一种音乐文化模式,是一群人按一定审美趣味选择编配而成的音调样式。中国式的旋律建立在中国音阶之上,产生于中国调式之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曾有一种中国是五声传统,西方是七声传统,五声简单,七声复杂的怕见。如今,东方神笛在中原破上面出,吐出了一串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七声音阶,它与我们今天依然耳闻的中国音调竟完全一致,这是多么意味深长!
  当不再凄清寂静的宇宙中开始飘扬人类自制的乐器的音响,那旋律不但注入了炎黄先民明确的乐音意识,更包含了开天辟地者的欢畅心音!

古代乐谱的减字谱

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尽管如此,其在传播中还是大量遗失。 自古以来,有关减字谱的文献数量甚多。其重要者见于《太古遗音》、《琴书大全》与明清两代的大量琴谱内。近人著作有查阜西《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管平湖《古琴指法考》等,可供参考。

我国古代常用的乐谱叫什么?

中古音乐——乐谱中刻写的民族文化精神
乐谱的价值之于音乐,犹如古籍的价值之于历史。它把转瞬即逝的古调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刻写下来,使后人得以部分地恢复原曲,“旧调重弹”。音乐史与其他学科史的区别,正在于它有声响,而大量的古谱就是它的依据。如同文字的发明一样,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记录下来的乐谱的发明与完善,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前面曾说过,上古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体。因此,击重节律的鼓点便成为中国乐谱最早的使者。《礼记·投壶》载有鲁、薛两国射礼时鼓的节奏谱:一种符号绘作圆圈,一种符号绘作方框。它们无疑就是两种鼓形的象形摹画。一般来说,无论何种谱式,都应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记音高,二是记节奏。中国早期的大多数谱式都沿用了以圆圈或圆点、方框“点拍”的方式。
现存历史上第一次记下音高的乐谱是唐人手抄本古琴谱《碣石调·幽兰》。该谱前“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传。实际上,它是一首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诸。由文字谱发展成为采用文字中各种象形性的笔画,拼成符号,并作为右手音位与弹法的减字谱,是依据乐器产生的记谱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首创此法,晚唐陈康士、陈拙依此谱式整理了大量琴谱传世。宋元以来,少琴家使其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古琴音乐所以能卷肤浩繁,保存至今,主要是得益于减字谱。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也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它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唐琵琶谱,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如果定弦可以确定,便可以基本恢复原来的曲调。这份珍贵的《敦煌曲谱》写于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而在日本发现的《天平琵琶谱》。抄写年代则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唐代诗人白届易写下《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可见唐朝时燕乐半字谱确很流行了。
工尺谱是我国应用最广的唱名谱,规范的诸字由上、勾、尺,工、凡、六、(合)、五、乙等汉字组成,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两种。记写节奏的板(强拍)眼(弱拍)符号也发展得较完善。调号用正宫调、小工调等调名标示。宋、元以后,我国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乐谱是用工尺谱式记写的。其中以器乐作品和戏曲唱腔为数最多。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_IHWuhg94prYTBek978zIa2n9nnGDzWFDYndDzfQMggrkJ9uKlD7UDNS6frUMHAZLD3wnkkKQV1mtOPDndDwa

《国家》乐谱

《国家》乐谱

1/2
2/2
《国家》是成龙、刘媛媛演唱的一首歌曲,由王平久填词,金培达作曲,歌曲发行于2009年2月28日,收录于专辑《国家》。2012年,这首歌曲获得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扩展资料:
《国家》创作背景:
《国家》这首歌曲的策划工作由歌曲《北京欢迎你》的策划团队负责。他们策划这首歌曲的初衷是中国在经历了2008年这一不平凡的年份后,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依然风雨同舟。于是,他们就想到策划一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献礼的主旋律歌曲。《国家》的作词人王平久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没有按照歌词的创作方式来写,而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记录其个人感情的流露。
王平久在创作歌词最后一段时几乎不用思索,因为那段歌词是他作为爱国者和爱家者的心声。在王平久完成歌词创作以后,歌曲的作曲部分交给了中国香港作曲人金培达。金培达为这首歌思考了近一个月,歌曲总计修改了七个版本。金培达希望以这首歌曲表达一个中国香港作曲人在回归祖国后的心灵感悟。

凡人歌曲谱_简谱歌谱大全

凡心大动曲谱_请哪位有“凡心大动 碧海青天”曲谱的上传一下哈,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