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银空山曲谱_关于京剧...
关于京剧的资料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京剧角色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2010年11月16日,经由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京剧的内容
京剧:1)舞台和时空方式
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称为“二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紧接着另一个角色上场,通过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条崎岖的山路。当一个人在自己家里闲坐无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圈(叫做“圆场”),他的家也就转换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当剧中人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感到震惊,这本是个瞬间的心理反应,但是为了刻画人物,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歌唱。相反,像写信、看信、饮酒过程,本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为了简炼,只表演一下姿态,同时吹奏一支唢呐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随着演员的念白、歌唱和表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理解戏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角色类型
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京剧的行当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变而来。起初分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门角色。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了,综合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
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将,如花云、岳飞、黄忠等,则属于“靠把老生”,亦归老生行)、武生(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气盛、风流倜傥的人物,如周瑜、吕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红生(如关羽、赵匡胤一类人物),剧中的儿童一类角色,则称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称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巾帼女将,绿林侠女及神话中的妖女灵仙等)、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性格爽朗风趣的妇女或刁顽的恶婆等)。
净(又称“花脸”)行中有: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慓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行中有: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一类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等不同的行当,在唱、念、做、打、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同一行当中,又分出若干流派。各派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3)唱腔伴奏
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黄”,简称“皮黄”。西皮、二黄是两种腔调的总称,它们都分为若干“板式”。这些板式都是以一种曲调为基础发展变化出来的。西皮、二黄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西皮还有“二六”、“流水”、“快板”。
西皮类、二黄类的同类各种板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节拍的强弱、整散,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简等。这些板式既可独立成段,也可连接成套。不同的板式表达不同的感情。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京剧除西皮、二黄外,还有“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等腔调。
京剧音乐也是程式化的,各种腔调、板式可以重复使用(当然不是完全照搬)。例如《女起解》中的苏三唱“西皮慢板”,《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这在歌剧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欣赏京剧需要仔细分辨唱腔的差异。
为了配合表演、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常常演奏一些器乐曲,这就是“曲牌”。这些曲牌有长有短,有用唢呐、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元帅升帐吹“水龙吟”,迎送宾客吹“工尺上”,灵堂祭奠奏“哭皇天”等。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用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比如战斗场面,如果没有锣鼓伴奏,那是不可想象的。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又有灵活性。“锣鼓经”主要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开唱锣鼓是唱腔前打的锣鼓,作为先导引出唱腔。身段锣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锣鼓。
京剧锣鼓还有个特殊作用,就是用来统一各种表现手段。凡是唱念做打的转换,舞台节奏快慢的调节,都是靠锣鼓来完成的。因此锣鼓贯穿全剧始终。
京剧的念白也很有特色。它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音乐性的舞台语言。
京剧的念白主要分为“京白”和“韵白”。京白是北京话经过初步加工而成,它的节奏快慢、声调起伏较为夸张。京剧的花旦、丑角都念京白。韵白使用的不是北京话,而是“中州韵”,听起来和北京话很不一样。它是经过进一步加工的舞台语言,节奏、声调更为夸张,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京剧的老生、青衣、花脸、小生、老旦等都念韵白。念白能够简洁明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欣赏京剧和欣赏歌剧不同,观众和演员可以直接交流。比如,一个演员抬起一手,用水袖挡住另一个演员的视线,面向观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假定另一个演员听不见这些话,叫做“打背躬”。看京剧不像看歌剧那样拘束,观众对演员的评价,可以随时做出反应。比如,对演员高超的武功、优美的拖腔,对琴师演奏的精彩“花过门”,可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并可大声叫好。演员受到观众的鼓励,演得更加卖力,这样,台上台下呼应,剧场充满热烈的气氛。
(4)服装脸谱
传统戏曲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反映各个朝代的生活,表现的人物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们的服饰各不相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逼得戏曲艺人在戏装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规矩。
戏装的样式,是表现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以头盔来说,大体可分冠、帽、盔、巾四类。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纱帽,武将戴盔头,穷书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样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种。向上的叫朝天翅,为帝王和高级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纱帽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为非官员所戴。同样戴一顶纱帽,插上金花的是状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驸马。戏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规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将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戏衣的色彩很有讲究,一是表现等级,帝王穿黄色,一品至四品官穿绯色,五品以下官员穿青、绿色;二是表现风俗,喜庆场面穿华贵的颜色,刑场上犯人穿红色,哀悼之服为白色;三是表现情景,林冲夜奔穿黑色,突出一个“夜”;四是表现精神气质,关羽红脸绿袍,表现出能文能武、亦智亦勇;五是表现舞台整体美,元帅升帐,一群大将分穿红、绿、白、黑色的靠衣。
纹样在戏装中,不仅是美饰,也具有象征意义。皇家和大臣的服装多用龙纹图案,它是封建权威和尊严的象征;武将的开氅多用虎豹图案,象征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绘梅、兰、竹、菊,与他们的性格气质有关;而谋士的戏装用极图、八卦来象征智慧和道术。
戏装的不同着法,也体现了不同的情景。一件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走路时两手拈着裙角,表现了奔波凄惨的情境;文生的巾后垂的两条飘带,系到巾子边上,在左侧打个结,也可以表现出行色匆匆;元帅出征前,扎靠、披蟒,就给人戎马倥偬的感觉。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
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脸谱的作用,是通过脸谱的色彩、图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品质、身份、特长、相貌等。表现这样丰富的内容大体上是采用两种手法:一是颜色的变化组合,二是图案的构成。
从色彩上说,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一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脸谱的构图大体有这样几种:
整脸,基本上以一种颜色为主体把脸涂满,然后再用一种颜色勾画出五官。
三块瓦脸,用线条勾出眉、眼窝和鼻窝,在额部和两颊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
十字门脸,这种画法大都是从鼻梁向上画一条色柱并与左右眼窝相连,在脸部中间形成十字形。
碎花脸,正额有一完整主色,其余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种类丰富,构图形式多样,线条复杂而细碎。
象形脸,这种脸谱大部分是神话中的精灵神怪,它是用额头案勾出装饰性的鸟、兽、鱼、虫等图案,表明它是由什么动物化为人形的。
歪脸,一般表现心术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过伤的人,所以五官歪曲变形。
京剧剧目中,还有不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这些戏中的角色多为神妖,他们脸谱的门类,属于“神仙脸”或“象形脸”。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过于孙悟空。他是一只从石头中迸出的猴子,后得道成精,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磨难,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脸谱属“象形脸”,图案表现出猴子的面部特征;但他后来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脸”的特征,即眼窝处涂成金色。额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门弟子。
除以上例举的脸谱门类外,还有“太监脸”、“英雄脸”、“小妖脸”等。
关于京剧脸谱,还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旦角一般不勾脸谱,但也不尽然,钟离春就是一例。此女传说为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故又称钟无盐,她能征惯战,颇具男子气,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剧中采用了勾画脸谱的处理方法。而无盐毕竟是位女杰,故额上绘有莲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关于京剧的知识?

1、京剧介绍: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
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京剧的艺术特点: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扩展资料:
京剧的行当分类介绍: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1、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
2、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3、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4、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中国戏剧艺术(国粹的典型代表))
关于京剧的介绍

起源
在以前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的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徽商广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戏也开始兴盛。
徽商在商界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他们和戏曲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涌现出大批戏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扩展资料:
京剧是一个以演员为主的剧种,京剧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演员的历史。而歌剧不同,所有取于音乐,音乐和唱最为重要,歌剧可以说是一部作曲家的历史。京剧多年没有大的发展而无流派再现的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是有人欲把以演员为中心的这种京剧历史改变。
如果拿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于欧洲歌剧中的十大女高音、十大男高音相比,大概是荒谬的。他们虽然都是以唱见长,但那是多么不一样的唱啊。
我认识的中国京剧院的花脸演员侯兄,他每天一早要五点钟左右起来,到陶然亭公园边踢腿边吊嗓子,把身上、嗓子都活动开了,才能练功排戏。相应的例子是,余叔岩在嗓音失润之后,十年如一日在天坛根下边吊嗓、练唱,终于又把声音练了回来。且创出了一种叫“云遮月”的“烟嗓”。
而帕瓦罗蒂如果当夜有演出,他会“先睡个懒觉,而后在一个他认为“恰当的时候”在钢琴前试几个他认为是检验嗓音状况的音阶。如果在状态,一切就是等待演出了,他不能过多地消耗嗓音。还有些极端的例子,是在演出当天一句话也不与人说,如非要说话时,用笔来写。
说这些并不是在谈逸闻趣事,那没有什么意义。我最终还是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都是唱的戏剧而它们的各个方面都是那样地不同。
我们还是从练发声开始。意大利唱法要练习五个元音—啊、哎、依、爱、呕;京剧大都是两个音,一个啊,一个依。我们如果有早上去公园的经历,总会碰到那些票友,啊、啊、依、依地吊嗓子。可以不借用任何器具的帮助,对着墙或者一池湖水,这样地,从低往高喊,越高越好。
歌剧美声的练习,相对要复杂得多,要有正规的练习曲13531或135175421这样地半音半音地练上去,男高音大多从中央C唱到bB或B,更好的是高音C。这样不断地打磨这一音域中的五个元音的练习,大概要与一个声乐工作者终生相伴。
当然京剧的吊嗓也各有不同,我在北大荒时,有一位兵团战士每天早起吊嗓喊的是“洪阿姨”。我们常在沉睡中被他可怕的“洪阿姨”的呼唤声惊醒,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洪阿姨是何许人。
京剧满宫满调,老生都要唱到高音E,或更高。这比高音C高了两个音,不是人人可以轻易做到的,所以你如果想完整地唱一大唱段就必须具备有一定的高度才行。之所以只练啊依,是因为一个开口,一个闭口,一开、一闭练好了这两个音其它也就在其中了。
意大利歌剧演员对声音音质的要求是很高的,没有一个好的声音,大概合唱队都不会要你。
京剧演员的要求不同,更重要的不是音质,而是你个人对唱段的创新和理解。嗓音是否嘹亮并不重要,观众更多地是需要韵味和对唱腔的个人化创造。京剧高派(高庆奎)是要嗓子的,但我不止一次地听那些口衔茶壶嘴,闭眼听戏的遗老们把这一派中的一位名角极力贬低,而对嗓音之润,能化劣为优自成一格的唱法倒是大受欢迎。
老生如周信芳、余叔岩,青衣如程砚秋等等,其特殊的嗓音而制造出了一种更为迷人的韵味,由此一点看,京剧是更为个人化的,由杰出的个人化来感染大众。而歌剧按科普兰所言“为了欣赏歌剧院上演的歌剧,就必须从接受它的成规开始。”
既已有了成规就是说它的集体性规则已经在先了。京剧当然也有成规,但对个人的要求绝对不那么严格。
京剧的个人化主要不表现在声音上,更为突出的是你对唱段的处理。一出《失空斩》马派与言派就有极为不同的唱法,如果把曲谱录下来一看是完全的不同。而西洋歌剧绝不会出现这一情况,十个人唱《星光灿烂》都是《星光灿烂》,虽处理上有所不同,但谱子是一个音也不会改变的。
如果再从大的方面来比较的话,京剧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演员的历史,它是被那些天才的演员们连缀着演绎出来的。
而西洋歌剧却截然相反,那首先是一个作曲者的历史,作曲家的权威超过一切,咏叹调一旦写出就不再改变。当我们提到京剧时,总会说梅派的什么戏,马派的某某戏。而一说歌剧总与作曲家的名字有关,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托斯卡》。
还可以从其它的方面来验证。京剧对一个演员的要求是“唱念作打”,而我们有幸看到的西洋歌剧演员,它们的表演实在不能说在表演,不要说打了,连普通的身段也可以不要,站着唱就是了。
我曾在剧场看到过帕瓦罗蒂演的《绣花女》,到了唱《冰冷的小手》前摸钥匙的一场戏,帕氏那巨大的身躯实在蹲不下去,所以只是潦草地在桌子上一摸,便按住了“咪咪”的小手。开唱。
如在京剧中这样一定是不行的。京剧管没有作派上台唱戏的票友叫“羊毛”,大概有生人的意思。
因为京剧是一个以演员为主的剧种,所以除唱外,理当具备其他条件的越丰富越好。而歌剧中的帕瓦罗蒂在那一刻却不会遭到任何非议,所有取于音乐,音乐和唱最为重要。
在京剧中,能树立流派的京剧演员兼任了作曲家的身份。梅派的唱腔是梅兰芳与他的琴师设计的,程派更是这样。所有凡可以立派的大多是自己作曲设计的唱腔。他们完全以自己为中心而设计,表演一出戏。西洋歌剧绝不会这样,从指挥到演员都要服从于作曲家的音乐,所有的个人的东西要在音乐这个圆圈中发挥。
由此我想到了与现在有关的问题———京剧多年没有多大的发展而无流派再现的原因,有一点或许没有得到重视:就是京剧欲把以演员为中心的这种历史改变,使其更接近一个成规的西洋歌剧的集体化的东西。
把“唱念作打”中个人化的东西降到最低的程度,而格式化成规化代替了演员个人的能力的发挥。原本是一个以演员发展为史的艺术门类,突然地完全地改变了,它还怎么能发展下去。
当它以成规化来束缚这一艺术形式时,它就没有了个性,改变了原来京剧发展的轨迹,而学歌剧的作曲家的历史轨迹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它的现状变得没有着落,就很难谈得上发展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关于京剧的知识
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京 剧 的 形 成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戏曲小知识
1.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间捐献的飞机命名为?
答:香玉剧社号。
2.豫剧的音乐结构属于?
答:板腔体。
3.请说出豫剧五大名旦及其一个代表剧目?
答:常香玉,《红娘》、《白蛇传》、《花木兰》;陈素真,《宇宙锋》、《春秋配》;崔兰田,《桃花庵》、《秦香莲》;马金凤,《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枪》;阎立品,《秦雪梅》、《藏舟》。
4.我省第一位获“梅花奖”的演员是谁?
答:汤玉英。
5.戏曲的基本功有哪些?
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6.京剧的武戏锣鼓经有哪些?
答:四击头、紧急风、小四击头、马腿、串子等。
7.豫剧《跑汴京》还叫什么名字?
答:《八件风》或《对绣鞋》
8.什么是戏曲中的叫板?
答:演员在起唱前对鼓师的暗示。
9.《卷席筒》中的“小苍娃”属于什么行当?又称什么?
答:丑行;又称“三花脸”。
10.豫剧《花木兰》的编剧是谁?
答:陈宪章。
想知更详细可登录以下网站
参考资料:http://www.lmstamp.com/C.htm
热门曲谱
渡情笛子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渡情笛子曲谱》,下面是详解!
竹笛 我想学 渡情 请问是买A还是B调 的笛子 我还要...
c调口琴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c调口琴曲谱》,下面是详解!
求c调24孔口琴简谱大全
徳德玛歌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徳德玛歌曲谱》,下面是详解!
德德玛歌曲
京剧青衣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京剧青衣曲谱》,下面是详解!
京剧老旦唱段曲谱 与琴谱有什么区别
诺言钢琴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诺言钢琴曲谱》,下面是详解!
洛洛历险记的片尾曲诺言的钢琴简谱(最好有前奏)
流行口琴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流行口琴曲谱》,下面是详解!
适合初学者的口琴简谱,要流行音乐的
又见山里红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又见山里红曲谱》,下面是详解!
又见山里红简谱
钢琴流行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钢琴流行曲谱》,下面是详解!
有没有流行歌曲的钢琴简谱
古筝乡韵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古筝乡韵曲谱》,下面是详解!
古筝 乡韵
初学古琴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初学古琴曲谱》,下面是详解!
请问初学者如何识古琴谱,对谱怎么弹?
一生无悔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一生无悔曲谱》,下面是详解!
基督教歌曲为福音一生无悔谱
手机曲谱软件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手机曲谱软件》,下面是详解!
在手机上怎么制作谱子
渴望主题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渴望主题曲谱》,下面是详解!
渴望的简谱
乐伶曲谱在哪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乐伶曲谱在哪》,下面是详解!
天涯明月刀ol乐伶曲谱怎么获得
天刀童话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天刀童话曲谱》,下面是详解!
天涯明月刀ol文士曲谱有哪些
天刀曲谱弹琴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天刀曲谱弹琴》,下面是详解!
天涯明月刀乐伶怎么弹琴给别人加BUF
天竺少女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天竺少女曲谱》,下面是详解!
天竺少女的古筝谱
绿岛小夜曲曲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绿岛小夜曲曲谱》,下面是详解!
绿岛小夜曲原唱晋秦歌词和谱曲
越剧曲谱下载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越剧曲谱下载》,下面是详解!
求越剧简谱
萨克斯曲谱简谱
曲谱自学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曲谱是《萨克斯曲谱简谱》,下面是详解!
学萨克斯要学五线谱还是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