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二人台秀姑劝夫曲谱_东路二人台的剧目

时间:2020-09-20 13:57:00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东路二人台的简介

东路二人台早期被人们称为“玩艺儿”或“蹦蹦”,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剧目、音乐,还是表演,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清初,集宁、兴和周边地区为蒙古各部世袭牧地,康熙伊始,清政府就出租土地由汉民耕种。到了光绪年间,官方开始大量的放垦,促使大批的汉族移民迁入垦荒。暑去冬来,这里成了打短工或长久垦荒耕种者求生劳作的地方,常此以往,一些商贾和手艺人也渐渐云集此地,使这儿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一些汉族民间艺人也不断地涌至,带来了内地的文化和艺术,冬闲时人们以唱民歌和耍社火自娱,所以当时民歌和社火也大为流行。每到年关和元宵节前后,各村镇都要组织民间艺人们闹社火,走街串巷进行表演,所唱曲调也大多取之于本地民歌。后来艺人们在民歌的基础上加以引伸,长而久之,渐渐地融进和借鉴了一些社火表演的成分。 东路二人台的唱腔,主要来源于汉族民歌,是在民歌和社火的基础上,吸收了大秧歌、道情、北路梆子等音乐元素而发展衍变来的。其唱法早先以高打低唱为主,用真声,后来以真假声相结合。在较自由的行腔中大致可分“满、花、闪、捏、口”五种唱法,各有所长,平常混合使用。曲调运用也有一定的提炼,最初的唱腔较为简单,从一曲专用或一曲多用,发展成多曲联用的套曲形式,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乐曲的面貌,曲调变化不大,只有快慢之分,多数曲调至今依然保留着原民歌风格。随着剧目戏剧性的增强,部分唱腔已突破了原来较为规整的民歌体形式,同时也有了简单的板式变化。唱法高低起伏变化小,比较平缓,欢快流畅,定调比西路二人台略高,适合男角演唱,故不用假声。唱词多用比兴手法,极富夸张,衬词叠字使用频繁,唱念简炼生动,诙谐幽默,唱词中主要采用地区方言,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大量吸收和运用了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俗语,增加了语言表达的效果。这种方言多入声,质朴而淳厚,词语中多双声叠韵,串话丰富诙谐,凝练质朴,叙事性强。人物刻画形象生动,朴实无华,既有热情大胆,言直豪爽的个性风格,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移调的处理。由于男女发音本质的区别,自然音区有几度的差别,所以男女同一曲时,适应女腔的音域,男腔显得高不成,低不就。反之,女腔也有同样感觉。所以,女是走高腔,男行低腔,形成显明的色彩对比。另外好的男女对唱形式,男角为就乎女角,高音上不去,不得不采用假嗓(小嗓),这也是二人台男唱腔的风格之一,使用假声过多,会造成男女角色形象上的含混不清,在感情上也不那么十分严肃,所以就需要有移调的处理。使其男女腔相近,便于演唱。曲牌是二人台音乐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作器乐节目单独演出,也可以配合戏曲烘托气氛作衬曲,还可以作舞蹈伴奏音乐。二人台曲牌有《八板》、《喜相逢》、《鬼拉腿》、《虞美人》、《黄莺亮翅》、《森吉德玛》等,牌曲是根据剧情需要进行伴奏的,它能增强剧情色彩。有时开演之前或戏演完之后,也可以演奏牌曲,来渲染气氛,增强效果。东路二人台牌子曲约有80余首,音乐构成来源于传统曲牌、散曲和套曲、爬山调、门楼调。演奏风格热烈火炽,一般采用稍稳急促的快节奏,听起来高亢。它的装饰音较少,元音最多,速度比西路二人台稍快,唱腔的尾音短促,节拍上强弱音变化大,跳跃性强,具有强烈的叙事色彩,极宜于人物与情节的演绎。曲调之外,伴奏格调也自成一体,乐器有笛、四胡、扬琴、四块瓦。后来又增加了板胡、二胡、琵琶、笙、唢呐、三弦、大提琴以及鼓、锣、镲等打击乐。特别是板胡的主奏形态,使音乐高亢、激越、明亮,与方言天成合一,富有韵味。牌曲来源于各个方面,有的源于民歌,有的源于佛曲,还有的源于吹腔,但它被二人台吸汲融化之后,就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音乐了。它同样具有唱腔音乐的特点,音域宽广,音程跳动大,装饰音和滑音使用频繁,曲调激扬奔放而又婉转缠绵。有的善于表现热烈欢快之情,有的善于抒发深沉感伤之慨,喜怒哀乐,无不俱在。牌曲在单独演奏时,曲调变化不大,基本上保持原风貌,只有快慢之分,并无固定板式。二人台传统乐队由笛、四胡、扬琴(三大件)、四块瓦组成,演奏风格热烈。在表演上具有短小活泼、花样繁多、节奏紧凑、朴实健美等艺术特点,道白多用方言土语和“串串话”、“顺口溜”、“叠字”、“歇后语”,采用“走唱”形式,时说时唱、说唱结合、载歌载舞,表演人数不拘。二人台表演可分为歌舞和小戏两种形式,舞蹈幅度大、跳跃性强,给人以粗犷憨厚之感。歌舞的表演来自“社火”的高跷,现今不再踩高跷,但仍保留着高跷颠颤步的遗风,穿插过场仍用高跷的剪子股、编蒜瓣以及秧歌的大小八字、大小圆场、二龙出水等套数。所用道具彩扇、霸王鞭、手绢都有一定技巧。彩扇有开扇、摊扇、背扇、摇扇、抖扇和各种花扇。打霸王鞭时,先打地三下谓之“三点头”,然后随节奏分打上中下三路:上打肩背手臂;中打腰围;下打双脚或用脚踢,打法无固定套数,“整学乱使唤”。手绢原为红绸。后改为专用的八角硬手绢,有抛、接、旋转等难度较大的技巧。小戏的表演无程式规范,动作生活化。

东路二人台的介绍

东路二人台是一种较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形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集宁、兴和、丰镇、商都、锡林郭勒盟部分旗县,以及河北的坝上和张家口,山西的雁北地区。因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有区别,又称东路二人台。其以以叙事的形式反映现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源于汉族民歌和民间社火的表演,在吸收民间小曲、社火舞蹈、打坐腔演唱方法的基础上,与地区方言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并逐步从中发展演变而来。它融当地民俗、民风为一体,承载着地方厚重的汉族文化底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约有 120个,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生,如《挂红灯》、《打金钱》等。其内容多是表现农家生活和爱情生活。《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是东路独有的剧目。东路二人台的牌子曲大多来自戏曲,配合剧情进行演奏。建国以来,一批传统剧目如《走西口》、《打金钱》、《卖碗》、《拉毛驴》等以新的面貌登上舞台,同时还编创了许多反映历史题材和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如《方四姐》、《闹元宵》、《杨柳青青》、《烽火衣》等都颇受群众欢迎。二人台的显著特点是现实性、生动性和通俗性,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揭露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等。其中亦有迷信,色情等消极内容。我们须取舍。整个剧情个性显著,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 《走西口》:反映农民背井离乡出口北谋生的悲惨生活。《打樱桃》:反映一对农民青年男女淳朴的爱情生活。《探病》:也叫《刘干妈探病》通过刘干妈探望女儿刘翠荣“病”的故事,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打金钱》:反映旧社会艺人的苦难生活。《打秋千》:反映姐妹二人清明节打秋千的快乐情景。《捏软糕》: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做生日糕的过程,抒发他们的相爱之情。《五哥放羊》:反映旧社会贫苦农民的爱情生活。《挂红灯》:反映正月十五观灯场景及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牧牛》:反映男女牧童热爱大自然之情。《挑菜》:反映嫂子帮助小姑成全姻缘的故事。《对花》:通过十月开花对唱,反映农民生活情趣。《珍珠倒卷帘》:歌颂历史人物。《卖碗》:揭露封建地主调戏民女的丑恶嘴脸。《卖菜》:反映男女爱情生活。《撑船》:反映船夫与民女的爱情生活。《打连城》:一对青年男女的元宵节观灯的欢乐场面。《尼姑思凡》:年轻尼姑追求爱情生活,逃离寺庙的故事。《小寡妇上坟》:反映少妇寡居后受到的迫害、欺凌。《水刮西包头》:反映包头受到水灾后群众受难情景。《借冠子》:反映聪明农妇如何揭露地主的丑恶嘴脸。《方四姐》:二人台唯一分场大型剧,反映方四姐的苦难生活。《闹元宵》:由《打连城》扩编而成。《下山》: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害娃娃》:反映新婚夫妇生育头胎的欢乐心情与民间习俗。《红云》:关于神话“八仙”的 故事。《庆寿》:内容与《红云》类似。《送情郎》:妻子送别情郎的离愁别恨。《扇子记》:反映一书生和少女的恋情。《放风筝》:男女少年放风筝的欢乐情景。《种洋烟》:反映清代种大烟毒害人民的情景。《住娘家》:反映旧社会婆婆刁难儿媳不许住娘家的现实。《抽大烟》:反映妇女抽大烟的丑态。《洛阳桥》:歌颂古代能工巧匠。《探小妹》:通过十二月对唱,,反映一对情人的相爱之情。《报花名》:通过丫环小姐赏花对唱,歌颂花中美色。《三国题》:反映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故事。《绣荷包》:通过姐妹二人绣荷包,歌颂历史人物。《吃醋》反映挣风吃醋的庸俗内容。《打缸》:反映少女和钉缸少年的相爱之情。《打酸枣》:反映姐妹二人打酸枣的情景。《绣麒麟》:反映绣花少妇对情人的思念 。《扒搂》:反映一对情人在绣楼相会的情景。《跳粉墙》:反映一对恋人跳墙逃跑的情景。《十样锦》:通过男女对唱,歌颂十种花名。《惊五更》反映一对恋人一夜热恋之情。《听房》:新婚之夜,小姑偷听哥嫂房中动静。《打后套》:反映后套农民起义的故事。《十爱》:反映一队恋人相爱之深。《毛妈妈》:反映新婚女子回娘家的快乐心情。《偷红鞋》:反映封建婚姻强迫有情人分离的悲惨内容。《卖饺子》;反映旧社会卖小吃者的悲惨生活。《转山头》:反映旧社会青年为躲避抓壮丁流浪山中的悲惨生活。《掐蒜薹》:反映青年男女在菜园中相恋的故事。《画扇面》:歌颂女画家杨柳清的爱情故事。《海莲化》:反映少女梳妆打扮的情景。《买胰子》:反映货郎调戏妇女内容。《叫大娘》:揭露匪兵欺凌妇女的罪恶。《抓壮丁》:反映军阀抓壮丁之苦。《五月散花》:在《牧牛》中串演,反映五月的花色。《水淹金山寺》:白蛇传故事的片段。《揽工》:诉说旧社会揽工之苦。《栽柳树》:反映夫妻二人栽树的情景。《白儿卖布》:赌博导致的夫妻矛盾及妻劝夫改邪归正的故事。《老少换妻》:反映买卖婚姻造成的畸形婚配事实。《叹十声》:晋剧《玉堂春》片段。《双喜临门》:大宝的母亲去世比较早,留下大宝和他爹,邻村的姑娘玉莲她爹去世比较早留下了孤苦伶仃的母女二人。大宝和玉莲都是花季的少男少女,都希望拥有一份美满的爱情,大宝英俊潇洒,玉莲羞花闭月,对对方都有好感两人去村外幽会,由于太投入了 ,都忘记了时间。大宝他爹着急了就出去找,走着走着,走到了大宝他母亲的坟前,忧伤之情油然而生,就哭自己死去的妻子。玉莲她妈也着急,也去找女儿。后来就和大宝他爹碰到了,两老粘人也对眼了,就搞起黄昏恋了,就在村外拜天地了,大宝和玉莲在老两口拜天地的时候也拜了。大宝娶了玉莲,大宝他爹娶了玉莲她娘,可谓“双膝临门”。

内蒙古地方戏曲的二人台传统剧目

二人台的传统剧目有《走西口》、《爬楼》、《红云》、《绣麒麟》、《跳粉墙》、《珍珠倒卷帘》、《送情郎》、《打秋千》、《打金钱》等200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台艺术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50~1957年期间,农村各乡普遍建立了以演唱二人台为主的农村业余剧团。1958年后,各公社业余剧团多以演唱二人台为主。1976年巴盟群艺馆建立后,举办多次培训班,挖掘、整理、加工、改革二人台传统剧目,对扶持、继承和发展二人台艺术起了重大促进作用,使二人台艺术在巴盟地区空前繁荣。各文艺团体和广大业余作者创作了大量崭新的二人台剧目,如《娄小利》、《聘闺女》、《秀梅办学》、《上排干》、《相亲记》、《对症下药》、《满家喜》、《问路》、《喜相逢》、《月照新人》、《媒人》、《田寡妇养鸡》、《二次探病》、《趁热打铁》、《二孔明赔情》、《迎春三部曲》、金梅等,从剧本内容、表演、伴奏、服装、化妆、道具等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二人台艺术。新一代二人台艺人已经成长起来,成为继承和发展二人台艺术骨干力量。

二人台与二人转的联系和区别?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
而“二人转”流行于东北地区和内蒙东部一带,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道出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宁卖二亩地,也要闹家戏”,表明西北人对“二人台”的喜爱程度。
“二人台”与“二人转”的共同点
产生年代大致相同,最初都叫蹦蹦戏;都产生、发展、继承于民间,都是地方民间艺术;台上表演都以一丑一旦两个人说唱为主,道具都有长绸、扇子等;两者均为喜剧形式,语言都是当地方言等。
“二人台”和“二人转”明显的不同之处
两者主要区别表现在:音乐、唱腔、美术、服装道具、乐器配置、表演艺术上。
“二人台”运用西北方言土语,较难让外地观众听懂,是流传于晋、内蒙古、陕、冀等地的一个地方小戏,是以扮人物为主的小戏,唱腔更为丰富,艺术形式更为完整。
“二人转”则是以说、唱、舞为主的曲艺演唱。有着名演员赵本山、潘长江等一批高水平的演员、编导的热心扶持和传播,发展比较快。

二人台牌曲谱_《咱们的二人台》曲谱

二人台走西口曲谱_走西口二人台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