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a小调长号曲谱_加里亚德a小调奏鸣曲曲式分析

时间:2020-08-27 04:07:00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贝多芬奏鸣曲黎明结构曲式分析越详细越好

1.呈示部(1~82)
主部(1~13)是以一个乐句的结构在主调上陈述主题,虽主题短暂但个性鲜明。乐曲开始以轻快、简洁的材料来陈述主题,并以4小节为一个动机进行下二度的模进,接着将主题延伸发展并结束。短暂的主题材料从C大调开始,经过了G大调、F大调和c小调多个调性,最后结束于原调的属音构成开放性结构。
连接部(14~34)基本沿用了主部主题的陈述方式,将其材料进行分裂和扩大并逐渐向副部过渡。材料从C大调开始,经过G大调和a小调的离调逐渐转调到主部的属方向bE大调,并在属和声上结束,为副部主题的出现做准备。
副部(35~50)主题改改为E大调陈述,引入新的材料,并在节奏、音型、速度和力度上进行与主部形成对比。副部由两个8小节的方整型乐句构成,两个乐句是变化重复的关系,调性平稳,结束时由原位的属七到主来构成收拢性构。
结束部(50~90)在保持副部调性的前提下,引入新材料在低音声部陈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50~74)是一个很长的乐句,其特点是前10小节在和声上只是采用属主交替的手法,而到后十几小节才逐渐出现下属声,之后在e小调上构成终止式结束。第二部分(74~90)相对短小,起到补充和过渡的作用。第一次结束于C大调并对呈示部进行重复,第二次结束把呈示部的末尾引入F大调构成终止,从而引出展开部。
2.展开部(90~156)
主题材料的引入部分(90~112)最先出现在展开部,对主部主题进行了材料分裂式的变化发展。其中调性发生了游移,通过C大调和bE大调两大主要调性的变换最后结束于C大调并引入展开部的第二阶段。
结束部材料发展部分(112~142)随后出现,也是展开部的中心发展部分。此部分的开始就已经出现了C大调与c小调的同主音调式的交替进行,并
向后一直延伸直到出现bE大调。随后是bE大调与c小调的平行调的调式交替,并结束于c小调引出下一部分。
属准备阶段(142~156)紧随其后,也是展开部的最后一部分,在和声上被看作是为再现部的调性再现作的属准备,材料上是展开部材料的延伸和向再现部的过渡。这一部分通过各种音型的属低音的持续和高声部先前材料的引申与变形,形成戏剧性的冲击达到展开部的高潮,并为再现部分做好铺垫。
3.再现部(156~243)
主部再现(156~174)通过之前属准备的铺垫,成功地进行了材料和调性的再现。和声上依然是呈示部的进行方式,但在最后的终止上产生了变化,不再结束于原调的属和声,而是在同名小调的Ⅵ级上并进行了5小节的扩展。扩展部分经过了bD大调和bE大调转回到主调C大调构成半终止,引出连接部。
连接部(174~195)继续在原调上对主题材料进行引申,与呈示部手法相似也分为两大部分。连接部的再现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部分并没有转调到E大调,而是进行到了A大调形成半终止。这时的A大调是呈示部E大调的下属方向调,引入A大调的属和声可以顺利解决到a小调从而可以迅速回归C大调,故转向A大调,为副部再现做准备。
副部再现(196~211)是呈示部中副部材料的减缩再现。材料与呈示部基本相同,只是在调性上有所变化。副部开始在A大调上进行陈述,通过同主音交替的手法转向a小调,最后结束于平行大调C大调并构成完全终止。
结束部再现(211~243)充分体现了调性回归的特征。结构内部虽然不时出现向属和声的离调和原调的同主音交替,但是基本调性框架未发生变化,并在最后形成完满终止结束此部分。
4.尾声(243~302)
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基本是在原调框架下分别对主部主题材料、副部材料和结束部材料部分动机的借鉴和运用,最后通过三小节的属主和声的强调构成尾之尾来结束全曲。作品以连续的八分音符为主题的节奏动机贯穿全曲,形成乐曲的整体风格特点。乐曲结构庞大而不杂乱,且比例对称,并细小的结构上体现出方整型的特征。作品整体创作风格明朗,代表了贝多芬创作中期的手法和特点,是其众多钢琴奏鸣曲中的经典之作。

请问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前16首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分析

  第16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 活泼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G大调 2/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10)
  (1—30)主要主题 (G)
  (30—65)连接
  (66—73)副主题(第一部分) (B—b)
  (74—88)(第二部分)
  (88—98)(第三部分)
  (98—113)结束主题
  2.展开部(114—193)
  3.再现部(194—278)
  (194—21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211—217)连接
  (218—266)副主题(三次重复) (E、e、G)
  (266—278)结束主题
  (279—325)尾声
  从Op.26奏鸣曲开始,贝多芬在第一乐章没有安排奏鸣曲形式,而在这作品里,他又重新使用了奏鸣曲形式。车尔尼跟贝多芬学会这首乐曲,根据车尔尼本人的权威性证明:这个乐章应该弹得“精力充沛,别出心裁,俏皮灵敏。”事实上,本乐章的音乐富有贝多芬“脾气”的特征——切分音、休止符、力度、音区对比等等,音乐具有独特的新因素——有和平的生活、有节日的光辉形象、有心理描写的“肖像性”、有个性表情的音调结合。
  乐章以奇妙的切分音及音阶式动机,很象是序奏,由跳跃式主要动机构成的对比,在整个乐章中担任了重要的任务。主要主题的两种成份同样表现了充满热情的生命力,其形象更为自由,两个因素的总和、对比、交替,创造了具有对立、相互矛盾的特性轮廓,构成了这个乐章的基本意念。副主题的新形象非常民间性,色彩的戏谑十分率直、十分优美,富于弹性的切分音,从上中音的B大调出现是颇为罕见的。展开部建立在主部的素材基础之上,好似是一种往事的回忆,略带有不安和戏剧性。跳跃式的前半段主要动机被加工了,到后半段时,虽然开头的音阶式动机颇为活跃,但是在它的末尾由于浮在固执地反复切分音持续低音上,象一缕轻烟上升的属和弦,把聆听者的心灵引进到遥远的彼方。再现部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再现,而是紧缩的、激动的、英勇的,热情的成份又占了上峰,其开头的动机以最强音突入时,就显得更为强大、猛烈,尾声又俏皮地把整个斗争变成了戏谑。
  总之,这乐章可以引证贝多芬给霍夫曼依斯泰尔的信来加以理解,贝多芬写道:“夫人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一首奏鸣曲,我想在美学方面也遵照他的要求。”这位夫人是谁?这留下了一个迷。
  演奏注释
  [弱拍起]主要主题从p开始,其原是为弦乐四重奏写的主题,它拥有轻快的动机和奇妙的附点节奏号音动机,这个冲动的实质是表现一种生命力,这两种动机形成了对照性格动机。这里的结构是2小节为一个单位,其中1小节是强奏,1小节是弱奏,与后面具有的诙谐情绪产生了对比。
  [11]属调的完全终止。
  [12]这里突然出现F大调,而且下面又出现了c大调,必须注意离调的性质。
  [22]下属调的完全终止。
  [30]主调的完全终止。接之而来的经过连接句相当长,急速向前的热情奔放有效地引出了动机,它是主题性格的加固调性,左右手的急流要弹得流畅,分句要清楚,注意好对称性的指法。
  [40]强调出sf,是高潮点。
  [45]停在主调的属和弦上,这个延长号可相当1小节。
  [46]连接段落,用主要主题的材料开始,进行到属大调的平行小调(b小调)半终止。
  [55]在这些和弦中,主导的进行是(E一#E一#F),时而在高音声部上,时而在中间声部里。
  [64]这个十六分音符的进行引向副主题,但每音要连贯,做出(cresc.)。
  [66]副主题非常美妙地从高音声部开始导入,分三个部分组成了复合体,第一部分是8小节的乐段,它的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切分音要稍稍强调,左手的伴奏要注意支点音,跳跃要准确,弹得轻巧、连贯。
  [73]左手音阶式的进行应不知不觉地接往高音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进行。
  [74]第二部分改为小调,变奏重复上面的乐段,右手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要轻盈些,旋律以b小调的活泼变形转到低音声部。f要突然插入,但不要(cresc.),具有严肃的、令人感动的特性。
  [76]左手的sf只管低音声部。
  [78]后乐句通过离调(D一#f—e—D—b)。
  [79]这个sf与所有的声部都有关系,它们突出了转调的和弦性质,低音声部具有朗诵性线条。
  [88]第三部分变奏地重复,改为小调乐段的后乐句,旋律在高音声部,和声在下面。p在第一拍上的后半拍上立即出现,这里是一种请求般的音调。
  [93]要在准确的声部进行条件下使十六分音符连成一片,同时又要清楚地弹出两个声部来,高音声部应比中间声部略明亮些,左手伴奏重复的八分音符应该轻巧、均匀,根音的进行要有强调之感。
  [98]结束主题,是p的性质,是明显的调皮卖俏音调,音乐显得摇摆不定。伴奏中重复的八分音符要弹得清楚,高低音声部要连贯,同时休止符必须确实做到。
  [102]pp的性质,与前面的p明显做出音量变化。
  [108]p要突然,强力度的结尾要做出来。
  [111]把b小三和弦的根音和三音作为G大三和弦的三音和五音,基本动机又重新出现,一定要注意速度不能改变。
  [114]整个展开部使用了主要主题与经过连接句的音乐材料,p与f交替进行,主要主题的两个动机交替展开了一系列的转调,处理的手法十分大胆,对副主题没有任何处理。
  [118]转调全部用主要主题的材料发展,右手的八度始终是沉重的,左手的短促跳音要明显做出,是f的性质。
  [122]p的性质。
  [141]右手的颤音不要有结束感。
  [158]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延伸36小节。
  [170]注意同音反复中重量和音质的平衡。
  [194]再现部。有关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以ff再现主要主题,连接段落比前面更缩短些,副主题暂不出现在主调,而是再度回到E大凋,然后在后面比呈示部做出更大的延长。
  [208]暂时结束在主调。
  [226]第一次重复副主题,把旋律安排在低音声部,从e小调开始,在G大调结束。
  [234]第二次重复,把旋律安排在高音声部,从主调开始,在主调结束。
  [242]第三次重复仍在主调,旋律又移回低音声部,并通过离调(b—d—c)。
  [256]开始变奏的重复部分,重复离调的后乐句将旋律移到上方声部。
  [266]结束主题,在大调中摇摆不定。
  [279]尾声,由主要主题构成,前半是开头的动机,后半是主要动机的变形,它实质上是一个巨大的重复终止,由主、属交替出现。
  [295]这个延长号相当等于1小节,从此开始的速度至终不变,所有的休止符都要准确停顿。
  [319]突然的ff。
  [324]柔和而优雅地在p中结束。

求莫扎特奏鸣曲KV.309曲式分析!

莫扎特全套钢琴奏鸣曲的版本首选海布勒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56 132-2(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与双钢琴作品专集,10张)。其它的全集版本可选:1.皮雷斯演奏版,DG,CD编号431 760-2(18首钢琴奏鸣曲+D小调和C小调2首幻想曲K397和K475),6张,《企鹅》评介三星。2.内田光子演奏版,Philips,CD编号 422 517-2(18首钢琴奏鸣曲+D小调和C小调幻想曲,K397和K475),5张,《企鹅》评介三星带花。3.克林(Klien)演奏版,Vox Box,CD编号11 58422(第一至第十号,2张);Vox Box,CD编号11 59222(第十一号至第十八号、《C小调幻想曲》,2张),共4张,《企鹅》评介三星带花。4.扎恰雷斯演奏版,EMI,CD编号CMS7 63814-2(18首钢琴奏鸣曲+D小调和C小调2首幻想曲),6张。5.埃森巴赫演奏版,DG,CD编号419 445-2(18首钢琴奏鸣曲+早期的C大调和F大调钢琴奏鸣曲K46d和K46e+2首钢琴幻想曲),5张,《企鹅》评介三星。6.席夫演奏版,Decca,CD编号443 717-2(18首钢琴奏鸣曲+《C小调幻想曲》K475),5张,《企鹅》评介三星。7.吉泽金有单声录音版,EMI,CD编号CHS7 63688-2(莫扎特钢琴作品集,共8张)。
  莫扎特所作的钢琴奏鸣曲,虽没有贝多芬般戏剧性的演进历程,却是利用当时新发展的奏鸣曲式作成的最精致最优美的音乐。奏鸣曲式的确立虽是海顿的贡献,莫扎特却敏锐地紧随其后,写出了比海顿更充实、更杰出的钢琴奏鸣曲。海顿晚年的作品,反倒调转过来,跟随莫扎特的轨迹写作。这两位天禀相异的作曲家,在同一时代中相互砥砺,为后起之秀的贝多芬铺起了一条坚实的康庄大道。
  在西方音乐中,奏鸣曲通常指的是为一两件乐器所作的一种多乐章的套曲。大多数奏鸣曲中至少有一个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所谓奏鸣曲式,乃是西方音乐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它的构成是基于两个互相对立的部分,也即主部和副部。典型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组成。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在不同的调上出现以形成对比;在再现部中它们则在同一调上出现以形成统一;在展开部中作曲家则会用丰富多变的手法处理自己的音乐素材,因此展开部也就成为最能体现作曲家个性、灵感和技巧的部分。
  莫扎特的音乐,与其说是“歌唱性”的,不如说是“歌剧性”的。聆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也同样能够感受到歌剧的影响:性格各异、无限丰富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个整体,这正是歌剧音乐的魅力所在。贝多芬在他的典型作品里对乐思的使用是高度节制的,甚至可以基于一个主题构造整个乐章(如《热情》);而莫扎特却从不吝惜他的乐思,美妙的旋律挥之即来,往往在呈示部中就出现了三四个主题,在展开部中更是常常引入新的主题。莫扎特在奏鸣曲式中使用的主题之丰富,在所有的作曲家中都是罕见的。如果说贝多芬通过双主题的对立斗争,着意表现人性中抗争和奋斗的一面的话,莫扎特则是通过多主题的表现手法,刻划人性中开朗乐观的一面,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1777年以前的8首属于早期作品,其中作者的风格已初露端倪,虽还略显稚气;1778至1785年的6首中期作品风格已趋成熟,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内涵也更为深刻,其中著名的C小调幻想曲与奏鸣曲,悲剧性的境界堪与贝多芬的作品相比;1788年以后的晚期作品形式格外紧凑,并应用了主调和复调相结合的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最初是为业余爱好者所作,因此并没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钢琴家极少把它们列入自己的演奏曲目。本世纪上半叶,只有施纳贝尔等少数钢琴家公开演奏过莫扎特的奏鸣曲。然而这些作品的妙处并不在于技术。50年代俄国大钢琴家李赫特访华时,有人问他哪些作品难于演奏;在列举了几部作品之后,李赫特补充了一句:“还有莫扎特,所有的莫扎特都很难。”内在的深刻与外表的含蓄节制相统一,丰富的表情与分寸的把握相统一,这正是莫扎特音乐表演的困难之所在。
  钢琴奏鸣曲在他的作品里占有相当的分量,也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他的19首钢琴奏鸣曲的内容深刻、形式多样。主题形象生动丰富,流泻般的优美旋律充满魅力,可以看到典雅的维也纳古典风格的“歌唱性快板”。
  主题和副题的对比,虽没有贝多芬式的强烈个性对比,但发挥得也式很巧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莫扎特运用C.P.E。巴赫所创立的奏鸣曲式,但又有新的发展。加强发展部和两个主题见的过渡段。第二乐章慢板乐章,通常用行板或广板,ABA曲式。莫扎特的任何一个慢板乐章都是极高质量的精品。温暖、真诚、恬静。第三乐章大都是回旋曲或缩短的奏鸣曲式,洋溢着莫扎特独有的轻巧优雅。
  莫扎特奏鸣曲的曲式都是较完整的曲式。他在发展部里发挥钢琴的技巧、重视两个主题间的连接段。海顿的奏鸣曲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很像,莫扎特的不一样,不只是调,性质上也不同。第一主题一般有两个动机,但在他以前的作家很少这样。第二乐章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温暖、纯朴、光明。
  第三乐章一般纯真欢快。基本是3个乐章,规范、有个性、讲究。No.1K.279给人以即兴的感觉。No.2,K.280,F大调,真正莫扎特风格的曲子,是初、中级程度中比较好的一首。第二乐章用一点淡淡的复调手法,No.3,K.281,bB大调,第二乐章Andante和第三乐章Rondo是相当富于音乐表现力的。No.4,K.282,bE大调,此奏鸣曲以慢乐章开始,接着是小步舞曲和回旋曲,第二乐章的两个小步舞曲有巴洛克时期的感觉。No.5,K.283,G大调是早期较吸引人的优雅作品之一,学生都要学习这首奏鸣曲。No.6,K.284,D大调,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经常作为教材用,第二乐章是有波兰舞曲性质的回旋曲,很难表现,第三乐章是变奏曲。
  以上几首是他在家乡萨尔茨堡创作的。No.7,K.309,C大调,第一乐章是很有精神的快板,第二乐章更接近 Adagio的行板,第三乐章是回旋曲。No.8,K.301,a小调,每乐章都是很好的天才作品除了幻想曲(K.475)和奏鸣曲(K.457)是小调外,这是莫扎特唯一的悲剧性的小调奏鸣曲。甚至在最后的Rondo都要以悲伤的触键,不要弹得太欢快。No.9,K.311,D大调第一乐章主题光辉,要用莫扎特得触键和语气,此曲经常用到。No.10,K.330,C大调,莫扎特此时是完全掌握奏鸣曲得形式了,句法和内容如此完美。 No.11,K.331,A大调,变奏曲,第一乐章是主题与变奏,第二乐章小步舞曲,第三乐章是有名土耳其进行曲。
  变奏曲和小步舞曲都是莫扎特较好的风格,第三乐章要用不可阻挡的精神,用钢琴弹出土耳其士兵乐队的效果。No.12,K.332,F大调,优雅,适合演奏和教学,第三乐章较辉煌的快板。慢乐章用了大量的优雅装饰。No.13,K.333,bB大调是在技巧和音乐上都较完美的作品。吸收C·P巴赫的思想,融合在自己的作品里。尤其是第二乐章和声丰富。以上几首是他在曼海姆时期写的。以后6年没写钢琴曲,写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No.14a 和No.14b,幻想曲(K.475)和奏鸣曲(K.457),c小调,尽管奏鸣曲是先于幻想曲两年完成,但在第一次正式出版时就放在一起了,也可分开弹,但有明显的连带精神。主题两个动机对比强烈,有贝多芬的气质。No.15,K.533或494,F大调,普通三乐章。No.16,K.545,C大调,简易奏鸣曲,学生早期应该练习,结构小,但很完美。No.18,K.570,bB大调,普通三乐章,用莫扎特轻巧、典雅的触键法。
  No.19,K.576,D 大调,技术性很强的作品,演奏和教学必弹曲目。如果简单分析一下莫扎特奏鸣曲的性质,第一乐章的主题简洁并洋溢着莫扎特特有的轻快优美的风格的有G大调(K.283),F大调(K.332),C大调(K.545),bB大调(K.333)和C大调(K.330)。3首D大调和F大调(K.547)第一乐章的主题光辉,充满活力,像交响乐队的演奏。另外,a小(K.310)和c小调幻想曲(K.475)加c小调(K.457)时悲剧性的,优美隐藏着悲哀,表现了深刻戏剧性的作品。

莫扎特小步舞曲的曲式分析 ?

小步舞曲 作于1779-1780年,原本是《D大调第十七嬉游曲》的第三乐章,后来常用作单独演出,是莫扎特著名的音乐小品之一,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这里选用的是小提琴改编曲。据说,本曲是为庆贺萨尔兹堡贵族罗比尼希的长子齐格蒙德从萨尔兹堡大学毕业而作,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小步舞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具有明显的十七世纪宫廷音乐风格。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D大调,小步舞曲速度,3/4拍,乐曲的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八度齐奏呈示,音乐优美典雅。随后出现的主旋律,宛如连绵不断的涓涓细流,柔和而舒展。后来出现的中间部主题,以流畅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旋律,具有华丽而典雅的色彩。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
 引言
  关于莫扎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傅雷是这样评价的:“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创作数量巨大,品种的繁多,质地的卓越,是独一无二的。”傅雷对莫扎特的评价可谓相当高。在音乐史上,大部分人都比较关注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可以说,他们在音乐上的造诣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为什么艺术大师傅雷却对莫扎特的音乐情有独钟,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呢?这大概缘自莫扎特音乐创作中独具匠心的三大特点。下面就从以下三方面对莫扎特音乐的特点作一些粗浅的阐释。
  一、无与伦比的流畅性与自如感
  经常有人将莫扎特与贝多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大部分人都认为莫扎特的音乐与贝多芬相比,多少有点显得稚嫩。但总的来说描述莫扎特音乐的词汇,多半是“典雅、动听、抒情、欢快……”之类。莫扎特音乐风格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音乐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流畅性和自如感。据说贝多芬在作曲时,常常是汗流浃背,而莫扎特作曲时却如同写信一般轻松自如,这大概不是笑话,而是一种真实。莫扎特作曲时的流畅应该是源自他天生对音乐的灵气,创作时有如神助一般。众所周知,这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神童。关于他6岁就能演奏钢琴、管风琴,并创作了第一首小步舞曲,9岁写交响曲,12岁已完成第一部歌剧的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热爱他的人们往往津津乐道、赞不绝口。从音乐创作角度看,莫扎特能随心所欲地兼容各路流派。但莫扎特并不会被各路流派所限制,尽管风格繁杂,但在莫扎特的笔下,却从来都是随意自如,信手拈来。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使得莫扎特的音乐能够始终保持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流畅性与自如感。例如很多学琴的孩子都弹过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K.332)末乐章。闹剧的开场、嘹亮的号角、灵巧的走句,以及突如其来的忧郁沉思――这些似乎互不相干的杂乱图景,一经莫扎特的妙手,居然像水到渠成般自然流畅,的确让人为之深深感叹。又如g小调第40交响曲,充满了现代感的流畅旋律,让人听了便会记住。再如他创作的bE大调第39交响曲,自如流畅的旋律,使整部作品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莫扎特音乐的流畅、自如,不是做出来的,而是真正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跳跃的美妙旋律。
  二、深厚的功力与纯熟的技艺
  聆听、欣赏莫扎特的音乐,在被其流畅悦耳的旋律深深打动的同时,还会被其深厚的功力和纯熟的技艺所折服。
  第一,查看莫扎特的乐谱,随处可发现他创作时运用的各种复杂技术、创作经验老道的证据。比如第41交响曲“朱庇特”中令人耳目不暇的对位展示,或是著名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K465)中令人赞叹的不协和效果处理;又如F大调钢琴协奏曲(K459)末乐章所展现出的智力凯旋。在这些作品中莫扎特娴熟高超的创作技艺均有体现。
  第二,莫扎特在乐曲体裁形式创作上做出的重大贡献,可以看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力。例如在协奏曲的形式上,莫扎特进行了有益探索,他继承和发展了J•C•巴赫的钢琴艺术,使钢琴协奏曲达到了交响性的高度。他的27首钢琴协奏曲,全方位地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他通过创作实践,对近代钢琴协奏曲形式的确立起了奠基作用,他所确立的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原则是:
  (一)三乐章的对比结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咏叹调式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舞蹈性回旋曲式或奏明回旋曲式快板;
  (二)双呈示部结构:第一呈示部由乐队在主调上奏出,音乐较短,朴实简洁;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转属调或关系大小调奏出,篇幅较长,华丽且富于技术性,增加了新的主题,副部主题常有两个或三个;
  (三)华彩乐段:在第一乐章再现部的结尾和尾声之间,乐队以主四六和弦引进由独奏乐器即兴演奏的华丽乐段,以加强独奏乐器的地位和不同于协奏乐队的个性。
  在这类体裁中,最为突出的是23首钢琴协奏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极具特色。
  再如,莫扎特对古典奏鸣曲体裁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完成了古钢琴到现代钢琴的过渡。莫扎特在乐曲体裁形式创作上体现了他音乐才能的登封造极。从以上事实可以说明,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深厚的功力与纯熟的技艺。
  三、迷人外表下的深邃内涵
  “动听悦耳”仅是莫扎特艺术的迷人外表,在其迷人外表的掩盖下,更蕴涵着深邃内涵。很多人认为莫扎特创作时从来不假思索,无需理性帮助,因而也就谈不上高远与深邃。但如果你仔细聆听、品味、欣赏过后,一定会有不同的结论,正像柯克所言,理解莫扎特,更高的境界是领悟到其音乐中蕴含隽永深邃的人性内容。
  第一,莫扎特音乐的深邃内涵在他的歌剧创作中体现的十分明显。莫扎特被誉为“最伟大的音乐戏剧家”,其原因在于,他不但能以同情的心态体察人世的悲欢离合,而且还能以超越的眼光透视世态炎凉的内在品质。因此,在莫扎特歌剧作品中,都蕴含着令人回味的深刻内涵。例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夫人,虽然背负刻骨铭心的悲哀,却能在关键时刻给世界带来和解与希望。又如歌剧《魔笛》,刻画了不同角色的性格冲突,内容表达了正义必然战胜邪恶,光明终将取代黑暗的思想。
  第二,莫扎特音乐的深邃内涵在他的器乐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奏鸣曲创作中,莫扎特曾作有大约19首键盘乐器奏鸣曲,他在巴黎写的《a小调奏鸣曲》(K310),和声较丰富,织体凝重,就有“情感风格”的特征。在《c小调奏鸣曲》和《c小调幻想曲》,与他小调性的协奏曲一样,有着深沉的情感和较强的戏剧性。又如在室内乐创作中,莫扎特曾潜心钻研创作各种不同的乐器组合的室内乐,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都不乏深邃的情感,在他的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好的是他献给海顿的6首《海顿四重奏》,体现了他与前辈之间的亲密关系,反映了他真挚的情感。再如,在协奏曲创作中,莫扎特成熟的协奏曲从不受图式的约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内涵,在其小调性的钢琴协奏曲(d小调K466,c小调K491)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从不允许他的学生轻视莫扎特,曾严肃地对学生说:“请记住,莫扎特就是我们的太阳!”让我们来共同铭记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感受他的宽容与睿智、超脱与达观,学习他的功力与技巧。
简介:
专辑介绍:
莫扎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有编号的共十八首,本专辑中收录了十八首奏鸣曲和《C小调幻想曲》(K475),由
葡萄牙著名女钢琴家玛莉亚·若奥·皮雷斯精彩演奏,是喜爱莫扎特音乐朋友们的收藏佳作。
========◆CD1:C大调钢琴奏鸣曲K279、F大调钢琴奏鸣曲K280、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281◆=======
  莫扎特于1772年春,自第三次的意大利旅行回来后,又于夏至秋天访问了维也纳,就在次年春天起,他的音乐开始带有温情的风格了。自1774-1775年里所写的六首钢琴奏鸣曲,就是在这个转变中所产生的作品。这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K279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作品从乐思的短小,装饰音的丰富等来看,很明显是为羽管键琴而写的,所以其中的任何一个乐章都充满着轻快的韵味。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由非常轻快的第一主题开始。第二主题经过a小调,进入属调G大调。展开部是由C大调开始,共有19小节,这一段有丰富的变化,显得十分华丽。最后第一主题再现,接着第二主题也以主调出现然后结束第一乐章。第二乐章:行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在三连音的分解和弦伴奏下出现。第二主题在属调出现,然后以短的尾奏做收束。展开部很短,一共只有14小节,使用第一主题的音型。在再现部里,第一主题缩短,第二主题稍加长。第三乐章: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长约10小节。之后是经过句,对比性的第二主题出现在属调上,展开部由第二主题的音型开始,然后第一主题承接。第一主题、第二主题都在再现部再现后结束全曲。F大调钢琴奏鸣曲K280,作于1775年。共3个乐章:1、很快的快板,2、慢板,3急板。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281,作于1775年。共3个乐章:1、快板,2、行板,3、快板,回旋曲。
========◆CD2: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K282、G大调钢琴奏鸣曲K283、D大调钢琴奏鸣曲K284◆=======
  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K282,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柔板,第二乐章:小步舞曲,第三乐章:快板。
  G大调钢琴奏鸣曲K283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首先出现第一主题。接着第二主题以属调出现。呈示部反复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中有类似插句性质的另一个新的旋律。在再现部所再现的第一主题加以变形这一手法与当时的海顿非常相似。第二主题以主调再现。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奏鸣曲式。一开始是第一主题。经过句后是第二主题。第三乐章:急板,G大调,奏鸣曲式。这也是多少有一点海顿风格的乐曲,展开部相当长而且华丽并含
有插入句的意味。
  莫扎特在1774年底,为了上演他的喜歌剧而赴慕尼黑,他在慕尼黑逗留至第二年的三月初,即使是在这一段时间,他的创作仍然毫无松懈。D大调钢琴奏鸣曲K284这首乐曲就是他在这段时间完成的。由于这一作品是受了慕尼黑的巴伐利亚选帝侯麦希米良三世的侍从官杜尔尼茨之托所写的,因此有时也称为“杜尔尼茨奏鸣曲”。在这首奏鸣曲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法国式的优雅风格,大概与莫扎特在慕尼黑时,经常可以看到法国作曲家的钢琴曲集受到的影响有关。这种法国式的优雅风格倾向,莫扎特一直继续了一段时期,而且产生过为数不少的作品。而这一作品是这一风格的先驱。
=========◆CD3:C大调钢琴奏鸣曲K309、D大调钢琴奏鸣曲K311、A小调钢琴奏鸣曲K310◆========
  C大调钢琴奏鸣曲K309是莫扎特为了与他有深交的曼海姆音乐家康纳比西的爱女罗莎而作的,因此,这首乐曲有明显的曼海姆音乐风格。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强音齐奏开始,这也是与速度记号一样有曼海姆的明显特征。主题的后半部夹着一段以活泼的上升音型而开始的经过句,然后就是属调的第二主题。展开部延长到35小节,这是在一般奏鸣曲的惯例上所没有的特殊情形。在此,第一主题成为中心,而且小调的音调效果非常优美。再现部中,第一主题的后半段移至C小调,第二主题开始时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调换位置出现,最后是短短的尾奏。第二乐章:稍慢的柔板,F大调,三部曲式。首先奏出的是带有装饰音的主题的反复。强弱的对比与精细的音符动态十分优美。第二部分是属调C大调的旋律。然后,回到稍加变形的第一主题。第三部分用丰富而细腻的音符做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变奏,最后4小节的尾奏以最弱奏来结束第二乐章。第三乐章:温雅的小快板回旋曲,C大调,回旋曲式。回旋曲主题以中强的力度作为乐章的开始。在这一轻快的主题后面是一段经过句,后出现以三连音动态为中心的属调第一插部。当回旋曲主题以主调再现之后,出现了下属调F大调的第二插部,同时诱导回旋曲主题第三次出现。最后在以回旋曲主题所构成的尾奏中轻轻的结束乐曲。
  D大调钢琴奏鸣曲K311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内容明朗轻松,是一首具有非常喜悦气氛的乐曲。第一主题是轻快的。第二主题在属调,同样具有轻快的情调。展开部中主要展开第二主题。第二乐章富于表情的行板,G大调,回旋曲式。(也可以视为缺少展开部,并以第一主题为尾奏的奏鸣曲式。)回旋曲主题共有12小节,并加以反复。插部旋律(或第二主题)以属调呈示后,再以主调出现回旋曲主题,接着,插部旋律又以主调出现。回旋曲主题第三次皇示是以更为密集的音符出现的。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D大调,回旋奏鸣曲式。主要主题是欢快的。经一段强弱很明显的经过句之后副主题在属调出现。主要主题第二次呈示以后,出现了b小调的新旋律当华彩乐段结束时,主要主题第三次呈示,同时,副主题也以主调呈现。最后经主要主题进入尾奏结束。
  莫扎特于1778年3月14日离开曼海姆后转赴巴黎。虽然于同年的7月,遭到丧母的厄运,但他的创作活动仍然非常的活跃,也创作了许多作品。a小调钢琴奏鸣曲,就是他在巴黎所作的最初的钢琴奏鸣曲。这首乐曲就像反映了当时莫扎特的紧张心情,也预示了丧母这一意外变故似的,灰暗而充满紧张感。这首作品在结构上、内容上,都比在此之前他所作的所有钢琴奏鸣曲更充实更完美。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a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充满强烈的灰暗的紧张感。经过由这一主题音型所构成的经过句后,在关系大调的C大调奏出第二主题。展开部中第一主题的节奏随着转调和强弱的变化,表现的十分多彩。到了后半段第二主题的音型进入,随后,进入再现部。第二乐章:富于表情的如歌的行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之后,第二主题在属调C大调出现,这一主题因为有密集的同音反复和颤音,所以给人新鲜而奇妙的感觉。展开部用第一主题,后半段十分近似幻想性的韵味。再现部中,只在主调上再现第二主题后结束乐章。第三乐章:急板,a小调,回旋曲式。在这一乐章中,第一乐章的紧张情调又加以复活。在回旋曲主题之后的第一插部是由e小调奏出主题的高音部与低音部所构成,回旋曲主题第二次出现后,是A大调部分的第二插部旋律,此后又回到a小调第三次出现回旋曲主题。像这种以单一主题为基础的乐曲结构,是莫扎特后期已臻成熟之境的一种独特的作风。
=========◆CD4:C大调钢琴奏鸣曲K330、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F大调钢琴奏鸣曲K332◆========
  C大调钢琴奏鸣曲K330是莫扎特1778年的夏天在巴黎所作的作品,与其中在巴黎作的作品相比,规模虽然很小,同时也容易弹奏,但在内容方面却很丰富,也很有表现性,而且还有法国风味。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活拨的,之后是第二主题,在属调上呈示。呈示部最后是由4小节的尾奏做收束。在展开部,没有发展呈示部所呈示的主题,而是属于一段转调繁多的插入句样式的微妙部分,之后,音乐面给人新鲜的印象,一面依据规则再现。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F大调,三部曲式。主题是优雅甜美的。经反复之后进人第二部分,并转为同主音小调F小调,而这一段又是同样有对比性优美情调的旋律,反复两次,之后再现F大调主题。第三部分的进行从小调转为大调,随后结束。第三乐章:稍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轻快的。经过句之后,在属调上出现第二主题。展开部是自由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在再现部再现,后用尾奏结束乐曲。
  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是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作品。在终乐章的小快板里,标有“土耳其风”的字样,很明显的有当时盛行的东方风味,这一点是促使这一乐曲成为非常大众化的原因。整个钢琴奏鸣曲的乐章结构是不规则的。第一乐章:优雅的行板,A大调,主题与变奏曲。主题由两段构成,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主题虽然简单,但非常优美,明显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曲式概貌。第一变奏是以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动态为中心;第二变奏则在左手的三连音伴奏下唱出优美的旋律;第三变奏转为小调,十六分音符的起伏显得非常优美;第四变奏回到A大调;第五变奏速度转为柔板,伴奏与右手均是三十二分音符的动态;最后的第六变奏回到快板,变为轻快而明朗的变奏曲,最后由尾奏结束乐曲。第二乐章:小步舞曲,A大调,是规模相当大并附有中间部的小步舞曲。以强有力的齐奏开始的小步舞曲主部有48小节。中间部转为D大调,左手与右手相互交替,中间又插入有齐奏的强奏部分。第三乐章:土耳其风的小快板,a小调,这一乐章由于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被称为“土耳其进行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经常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奏。乐章结构具有回旋曲特点,但它是由第一插部开始。第一插部主题是著名的舞曲性质的优美轻快的曲调。回旋曲主题具有土耳其军乐风格,用A大调呈示第二插部是一个华丽流畅的曲调,很像莫扎特歌剧中的花腔音调。尾声由上述几个音乐材料混合而成,这一异国情调十足的乐章,在极为华丽而辉煌的气氛中结束。
  F大调钢琴奏鸣曲K332是一首规模很大,章法相当稳重的钢琴奏鸣曲,终乐章有自由而富于幻想的性格。于一七七八年夏天在巴黎谱成。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一开始是12小节的由主和弦的分解构成的第一主题。在第一主题以主音终止后,出现与之形成对比的主题。接下去的经过句是由d小调至c小调的表情性乐段。第二主题在属调呈示。展开部是以新的音型开始,也用了第二主题后半部分的音型。再现部中再现第一和第二主题,其中连接两个主题的经过句被加强。第二乐章:柔板,降B大调,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后半段从降b小调转为f小调,没有经过句直接进人D大调的第二主题。在类似尾奏的二小节后,没有展开部直接进人再现部。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这是非常热烈的终乐章,充分展示出莫扎特进入成熟之境的创作手法。第一主题是类似一段下降的华丽的快速音群。接下来是对比性主题,夹一段经过句后进入第二主题,先以c小调奏出,接着用C大调以对比性的音型做呈示部的收束。展开部是从第一主题开始的,是相当长的一个乐段。再现部中,省略了第一主题的最后一小段,第二主题在f小调再现,之后连接F大调的音型。尾奏开始时是强烈地,然后以渐慢、渐弱,像在无形中消失一样结束全曲。
==========◆CD5: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333、c小调幻想曲K475、c小调钢琴奏鸣曲K457◆=========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333,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圆滑而具歌唱性的第二主题在属调出现,有两个旋律。展开部以第一主题开始。在再现部中,将经过句与第二主题的中间部加长,最后以4小节的尾奏结束。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降E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轻轻奏出的,第二主题同样轻轻的以属调出现。展开部由第一主题的变奏开始,也用了经过句的音型。再现部里,第一主题的再现有十分丰富的装饰。第二主题以主调再现。第三乐章:优美的稍快板,降E大调,回旋奏鸣曲式。主题是轻快的。题反复之后,是短暂的经过句。副主题在属调F大调上呈示。接下去是主题的第二次出现-新的旋律呈示-主题的第三次出现-副主题以主调形态再次出现,之后是华彩段导出主题以至结束全曲。
  《c小调幻想曲》,K475,作于1785年。此曲与c小调钢琴奏鸣曲K457一起出版,呈献给特拉特耐隆夫人,是3首幻想曲最出名、最优秀的一首。这首幻想曲,柔板-快板-小行板-更快的快板-柔板。主题由前后两个动机组成,转成优美的旋律后加以反复。转为快板,在快速音群后有华彩,转为降B大调小行板,然后更快的快板有暴风雨般的快速音群,再转回慢板,有力地结束。
  c小调钢琴奏鸣曲K457,作于1784年。此曲1785年由维也纳的阿尔达里亚出版社出版时,把1785年5月20日作成的《c小调幻想曲》(K475)作为开头,所以有把二曲合在一起演奏的情景。共3个乐章:1、快板c小调,奏鸣曲式。开头第一主题的后半段是半音阶下行的动态,与开头的分散和弦形成对比。经过部由弱奏出现降E大调的新音型,第二主题为降E大调,呈示部尾奏强调第一主题开头动机。发展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将降E大调音型改为f小调,再现部第二主题以c小调,最后是第一主题所构成的尾奏。1、慢板,降E大调,回旋曲式。在平静的主题后,第一个插句以属调降B大调伴随着细微动态,主要主题带着装饰再现后,第二个插句开始以降A大调,再以降G大调反复第三次主题以丰富的变奏形态再现。3、极快的快板,c小调,变化的回旋奏鸣曲式。在两部构成的第二主题后是两部构成的降G大调第二主题,以主调再现第一主题,很短的插句由F小调转g小调再转c小调,第二主题再现,第一主题再以c小调再现,接f小调插句,然后以尾奏而结束。
==========◆CD6:F大调K533/K494、C大调K545、降B大调K570、D大调K576◆=========
  F大调钢琴奏鸣曲K533/K494,创作于1786年。是莫扎特1790年将《快板与行板》(K533)和《行板回旋曲》(K494)合并而成。共3个乐章:1、行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右手始,经过部使用第一主题的音型,第二主题在三连音符之后,由左手上行音开始,以三连音符构成小结尾。发展部由c小调始,两个主题一起出现,再现部呈示第一主题后,经经过部转调,以主调再现第二主题。2、行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互为映衬,第二主题用F大调,特征在右手下行分散和弦。发展部第二主题加上三连音符动态而导入再现部,再现部尾奏由第二主题动态始,以分散和弦收束。3、行板,F大调,回旋曲式。这个乐章就是K494,在主要主题后,以属调表现副主题。第一插句为d小调,降B大调的旋律承接后,回到主要主题小音阶部分,以f小调出现第二插句,再回F大调,主题、副主题再现后,以主要主题音型构成的尾奏结束。
C大调钢琴奏鸣曲K545,用莫扎特在他作品目录中所记载的话说,这是属于一首为初学的人而写的钢琴小奏鸣曲作品。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被认为是最容易弹奏的曲子。完成于1788年6月26日,刚好这一天是莫扎特完成他三大交响曲中的第1首降E大调K543的一天。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这是一首洋溢着喜悦心情的乐曲。第一主题只有4小节,极为单纯。接着是音阶式的经过句,然后在左手的伴奏下,以属调奏出第二主题。在左手与右手交互奏出分解和弦音型之后,经过颤音衔接结束部。展开部则承接呈示部结束部的音型,由g小调开始。进入再现部时第一主题以不常见的方法采用了F大调,在C大调的第二主题出现之前,中间夹着一段音阶型的经过句。第一乐章在左右手交互的音群中结束。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三部曲式。这个乐章要用开朗的心情来弹,技巧虽然很容易,然而在音乐性的演奏方面却很难,要用连奏像唱歌一样来弹。主要主题是温柔地。这一主题以变奏方法进行反复之后,仍旧温柔地奏出D大调的像是由主要主题衍生出来的旋律。再经过主要主题的变奏部分的反复,D大调旋律以g小调出现,经过降B大调、c小调、g小调的一连串转调,引出主要主题的再现经过变奏之后,进人尾奏结束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小快板的回旋曲,C大调,回旋曲式。在这首奏鸣曲中这个乐章是最难的。乐章由回旋曲主题开始。接着是G大调第一插部,它是来自回旋曲主题中的八分音符音型。回旋曲主题第二次出现之后,便出现了小调的第二插部,也是在回旋曲主题中派生出来的。回旋曲主题第三次出现后,用八分音符的音群所构成的尾奏做结束。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570,是莫扎特在生活上更加感到困难的1789年初,于维也纳创作的作品。在这首奏鸣曲里另附有小提琴声部,因此,这也是一首早为世人所熟知的小提琴奏鸣曲作品。这一小提琴声部并非莫扎特本人所作,而是在他逝世后,由别人加上去的。第一乐章:快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题是用主和弦的分解构成的。主题呈示后,突然像从中被切断一样的,在和弦里出现降E大调旋律。此后,在左手所奏的第一主题的分解和弦的音型上出现了第二主题。在展开部里,首先出现的是呈示部中的降E大调旋律,然后是第二主题。当第一主题回来时开始了再现部。第二乐章:柔板,降E大调,回旋曲式。主部是前后都要反复的小三段体,接下去的c小调第一插部同样是小三段体连接句后,回旋曲主题做部分再现。然后出现第二插部,经过连接乐句,主题第三次出现,最后以尾奏终止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小快板,降E大调,不规则的回旋曲式。主部是三段体,主题是极为轻盈地。接着出现的第二、第三部分的结构都是三段体。最后,回旋曲主题再现接尾奏结束全曲。
  

跪求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C大调)(作品第53号)
  第二乐章
  贝多芬以精妙的序奏代替了原本为本奏鸣曲写的规模大的F大调行板乐章。这个稍微朦胧暗淡的柔板乐章出色地走在明亮欢快的回旋曲的前面,因而使整部作品天衣无缝,十分严整。这个序奏由于直入末乐章回旋曲,所以不成为独立的乐章,整个奏鸣曲实际上是二乐章的。它和前面两首短小的奏鸣曲作品第49号一起成为贝多芬一系列二乐章奏鸣曲的开端。
  贝多芬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53号)
  C大调奏鸣曲作品第53号就内容和形式来讲,是贝多芬最精妙的奏鸣曲中间的一首。它和贝多芬某些奏鸣曲一般,被人们任意冠以《黎明》两字,而这标题在贝多芬的原谱上是没有的,但是它与音乐的性质并不相矛盾。从序奏过渡到末乐章回旋曲的时候造成了一种印象:继黑夜黯淡的色彩之后,便是大自然欢愉的苏醒。音乐洋溢着那种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喜悦感情,而大自然正是贝多芬所深深喜爱的。这首奏鸣曲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它的特征在某些较早期的奏鸣曲中,特别是在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第27号和d小调奏鸣曲作品第31号就已经存在了。
  第一乐章
  C大凋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快板写成的。其中大大地发展了奏鸣曲的各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及尾声。第一乐章尽管节奏多种多样,可是它由于始终不变的脉动而统一起来了,关于这点演奏者不应当忘记。例如在演奏这个乐章的时候,往往容易在第二主题的时候放慢速度,这种错误是万万不能容许的。音乐逐渐由十六分音符的进行通过八分音符转为第二主题的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进行。接着新的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加了进来,它在以后,特别在展开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最后,十六分音符进行重又露面。这一切多种多样的节奏,这所有变化多端的进行,假如不被统一的脉动联合起来,那么,它们便完全失去了内在的涵义。
  第一乐章的主部是一个转调性的乐段。必须指出那一开始就出现的向下属调的转调,这虽然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可仍是异乎寻常的。主部的第一乐句以属音上的停顿结束。在第二乐句中,音乐向E大调转调,为副部的出现作好了准备。因此,主部的第二乐句和向副部过度的四小节共同起着连接部的作用。
  副部在大调的上中音调(E大调)上。第一次主题由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和弦陈述出来。它的反复是变奏性的。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初次登场,它在以后有很大的作用。副部具有抒情如歌的性质。继副部的基本主题两次陈述之后,便是副部的第二部分,最初是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而从第9小节开始便变为十六分音符的进行。音乐的性质变成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了。
  副部的第二部分很发展,很长(26小节),它的主题素材和节奏素材层出不穷。高潮在6小节范围内引向有强烈的sf的ff,在这以后便是突然的p,接着是dim和pp。随着f的再次出现,结束部就在E大调上完满的完全终止的时候开始了。
  展开部在下属调(F大调)上开始,结束部的主题在F大调上模进式地移动了一下。以后整个庞大的展开部主要以副部的两个部分的素材为基础。在主部最初几个小节的反复pp以后音乐的性质便起了变化:十六分音符的进行重新出现。
  Cresc接着开始了,它引向f,在突然的pp之后出现了cresc和f。
  展开部的这个部分里,调性变化频繁:F大调、C大调、g小调、c小调、f小调、降b小调、降A大调、f小调和C大调,在大调上出现了副部的素材;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再次上场,整个陈述具有了技巧性华采部的性质。调性又变化多端了,最初按照五度循环:f小调、降B大调、降e小调,可是在降e小调之后出现了b小调和c小调,并且通过六和弦F—降A—降D(降二级音)以及减七和弦(升F—A—C—降E),整段便走向属音持续音。在decresc以后,十六分音符进行又加了进来pp,它的音量逐步增强,最后左右手急速互相靠拢的音阶—ff,这个音阶立即进入再现部,后者开始是pp。
  再现部的陈述肖似呈示部。第一乐句的陈述扩大了,它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第二乐句向下中音调转调。副部在A大调上开始,而在第5和第6小节里又回到主调C大调上,以后的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结束部长驱直入尾声,后者从降D大调上主部的陈述开始。
  尾声的规模很大,它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由主副部的主题材料构成。真正的结束从主部主题pp开始,在cresc之后,又是急速的互相靠拢的音阶,最后,响亮的短促的和弦结束了整个乐章。
  第三乐章
  这首回旋曲明亮犹如清晨,应当朴实、自然。速度是平静的,丝毫不匆忙。特别应该避免肤浅的技巧性,而这种性质恰好是钢琴家常常强加给这个乐章的。歌曲因素应当主宰一切。
  末乐章的形式是回旋曲。第二插部和尾声由于蓬勃的发展,所以接近于奏鸣曲的展开部。
  8小节的连接段(C大调)里出现了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这段引向第一插部。第一插部在a小调上。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依然存在。第一插部的性质是健旺、刚毅的。从曲式上来讲,它是16小节的段落外加一个在持续的主音上的大的补充,后者由ff开始,以pp结束。在补充里,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进行被普通的十六分音符的进行代替了。12小节的连接段引出了逐音反复的第一主题。
  第二插部在同名小调c小调上开始。这是响亮、急速、又稍严峻的音乐。第二插部开始是分解八度的同度进行。同度进行的开始和随后的段落是带有五度循环离调(c小调、f小调、降g小调)和降A大调的终止的模进式移位。然后,模进从降A大调穿过f小调两次回到c小调上,整个插部以c小调上坚决的重复的终止告终。这里采用了压缩的手法:8小节、4小节、4小节、2小节、2小节、1小节、1小节,最后,四小节重复着结束的C音。
  第二插部的第二部分具有展开部的性质,它以第一主题的主题材料为基础。第一主题出现三次(降A大调,f小调、降D大调)以后,便是即兴性质的不大的间奏。这间奏在降D大调上开始,通过e小调和f小调,走向新的一段,其中左手奏着主部中的节奏动机,而右手是琶音式的经过句。插部的主题也按五度循环移位(f小调、降g小调、降e小调),而且又通过降二级音(降D大调)回到了c小调。属音上长时间的停顿又引出了第一主题的反复,在反复以后,和最初一般,连接段开始了,它由十六分音符三连音陈述出来并且大大地扩充了,它以进行的突然中止和属和弦上长时期的停顿告终。这些和弦由ff开始,逐渐减弱,到p、pp最后到pp。
  尾声上场了。它十分庞大,而且实质上是钢琴协奏曲中华采部那类的大型华采部。它整个建立在第一主题的主题材料的基础之上。它和协奏曲的华采部一样,以颤音结束,接着便是真正的尾声,它占了最后的29小节。这个结束具有明亮欢腾的性质。

a小调钢琴协奏曲曲谱_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曲谱

a小调长笛无伴奏组曲谱_A小调无伴奏长笛组曲的曲谱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