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曲谱,请上曲谱自学网!

6孔笛子歌谱曲谱大全_竖笛六孔小星星的曲谱

时间:2020-08-25 19:07:00编辑:刘牛来源:曲谱自学网

六孔竖笛 小星星,怎么按?

六孔竖笛 小星星,怎么按?

1、用两只手中间的3个手指头(指腹)来按相应的笛孔,大拇指在内侧夹住笛身,起支撑、稳定作用;小拇指可自然轻轻弯曲翘起(兰花指)。拿好笛子后,手指的位置就不可乱移动了,动的只是手指对笛孔的按和放。
2、实心圈为闭孔(吹奏时,手指的指腹要将孔全部按住,否则会漏风,吹出的音就不准了),空心圈为开孔(手指放开)。
3、不管是站着演奏还是坐着演奏,背要直,胳膊要抬起来,切莫不可夹着两只胳膊,不可含首含胸。若是整体姿势不对,不光是影响美观,更是会影响吹奏时的气息及吹奏效果。
4、吹低音时要缓吹,吹高音时要急(速)吹,吹中音时不急不缓、徐徐吹奏。可以拿好竖笛,按照上面的指法图进行音阶练习,吹奏出最简单的7个中音音符:do,re, mi, fa, sou, la, xi.
5、吹出最基本的音符了,再来介绍下小星星的乐谱:整篇的音符都是中音,其节奏以四分音符(一拍)为主,只有6处是二分音符(两拍),所以吹奏起来节奏明快而简单。 刚开始练习时要慢,每个音都要吹准吹稳,等熟练了就要按节拍来,该短的音(一拍)短,该长的音(两拍)要长。
扩展资料:
单吐是用舌尖顶住上牙的牙根,用气息轻轻地把舌尖冲开,待声音发出后舌尖有弹性地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时舌尖就像一个通气阀门,如果我们让它发出声音就像发“嘟”音的感觉。
在有连线的地方只有第一个音采用单吐的技法,后面的音不再做吐音,只接前面“嘟”音的尾音发出“呜”音,整个连线里面的音就像“嘟呜”的.。
六孔和八孔,吹的时候按住的孔是不一样的,八孔吹时,大多部分音要按住,在八孔竖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奏姿势,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是很重要的。正确的演奏姿势是:身体保持正直,眼睛平视,肩部放松且自然下垂。
笛口处放入口中不要太深,使笛口不要顶住牙齿为好。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的拇指封堵竖笛的背孔--也称高音孔或零孔。
竖笛的正面各音孔的名称从上至下分别为1、2、3、4、5、6、7孔。左手的二、三、四指封堵竖笛的1、2、3孔(注意左手的小指自然地停在竖笛的上方,不要置于竖笛的下侧以免影响左手二、三、四指的灵活性),右手的大指置于竖笛的下侧来稳固竖笛。
其余的手指依次封堵竖笛剩下的几个音孔。在用手指封堵竖笛音孔时,应注意要用手指的指腹处封堵音孔,以便音孔关闭严密,左手的拇指要用靠近指尖部腹部封闭音孔,以利于高音孔的开闭。
标准直笛的制式颇为简单,只有8个音孔,通过按孔的不同组合可以得到2个半八度以内的所有半音。所以直笛是12平均律乐器,可以吹奏24个大小调中的任何一个调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孔竖笛演奏技法

小星星八孔竖笛简谱

小星星八孔竖笛简谱

小星星八孔竖笛简谱:
1155665
4433221
5544332
5544332
1155665
4433221
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
挂在天空发光明,
好像千万小眼睛。
扩展资料
《小星星》源自英国传统儿歌《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保留了原曲浪漫和幻想的主题,以及六个四分音符加一个二分音符为一段的简明旋律。
该曲的原版取材于Jane Taylor的布画儿童图册《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原书的故事为一个天上的小星星带领凝望星空的女孩遨游太空的美丽故事。该曲就是在此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因旋律简单明快,英文歌词童真雅致,朗朗上口,而成为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英国儿歌。传入中国后,作词者,童话作家王雨然重写歌词成为了这首耳熟能详的《小星星》 。

六孔竖笛简谱

六孔竖笛简谱

六孔竖笛简谱简单的几个如下:
小星星:1155665,4433221,5544332,5544332,1155665,4433221。
两只老虎:1231,1231,345,345,565431,565431,251,251。
小兔子乖乖:51655,356155,65322,353231,6565,365,55321,11231。
虫儿飞:3334532,11123377,632,632,63211,325,432,5432532,632,632,43431,4343121。
扩展资料:
六孔竖笛简谱对应指法:
●●●●●●是5{下面一点}
●●●●●○是6{下面一点}
●●●●○○是7{下面一点}
●●●○○○是1{无点}
●●○○○○是2{无点}
●○○○○○是3{无点}
○●●○○●是4{无点}
○●●●●●是5 {无点}
笛子常用的调子,如果以C调笛子为基准,全按作1就是G调,全按作2就是F调,全按作6就是降B调,全按作3就是降E调,那么为什么是这么分呢?
因为当C调笛全按作1时,1变成了C调的5,所以从C(1)调往上数一个纯5度,是G(5),那么我们就说C调笛全按作1后是G调,以此类推,当全按作2时,1变成了C调的4,往上数一个纯4度是F(4)所以是F调,那么如果我们换成D调的笛子呢?
同样原理,全按作1时, 1变成了D调的5,所以,从D(2)调往上数一个纯5度,就是A(6),所以就是A调,以此类推,D调全按作2时,1变成了D调的4,往上数一个纯4度是D(5),所以我们就说它是G调。
也就是说是什么调子的笛子,要全按作什么,只要将这个调子笛子的全按作5的1,向上数到作的什么音,是多少度音,然后把几度音加到原来的调子上去,算出是什么音,就是什么调子了,当然,首先得明白一些音程关系才行,以后会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表达上的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孔竖笛

六孔竖笛一闪一闪亮晶晶指法

六孔竖笛的指法1●●●○○○2●●○○○○3●○○○○○4○●●○○○5●●●●●●6●●●●●○急7●●●●○○急
2、竖笛教学中的三个阶段:
在对学生进行竖笛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①、初级阶段:
需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吹奏方法(如持笛、摁孔、含笛嘴、呼吸等等)和简单的吹奏技巧(单吐、连音等)。将吹奏方法编成口诀:
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口含一至二公分,
口要圆、气要缓,
检查手指要摁严,
一字一音用单吐,
上有弧线气要连,
高音(口形)变扁气要急,
眼睛(视谱)走在时间前。
②、中级阶段:
完善吹奏技巧,增加双吐、三吐、长音、变化音的练习。
③、高级阶段:
进行课堂教学加课外小组活动的进一步训练。
通过器乐教学,让学生进行集体合奏,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发展记忆力、创造力。在培养音乐能力方面,它有着唱歌所难达到的效果。如: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及乐感等,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及表现,它能起唱歌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必然建立起联系,进行相互间的沟通。在学生们进行集体合奏的同时,随着生理器官的协同活动(眼看、脑思、耳听、手动……)各个相应的神经中枢也在协同活动,各个神经中枢之间,很自然地就建立起了联系,相互沟通。久而久之,一个器官及其神经中枢的活动,就会牵动其它器官及神经中枢的活动——协同活动(互相反射)。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协同记忆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渐渐地聪明起来,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
3、对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剖析:
①、目前,焦作地区小学教材采用的是人教版,有五线谱和简谱两种版本.歌曲的曲谱基本上是以1=C、1=F和1=G三种定音记号(或谱号)来记录的。
②、目前焦作地区的初中教材采用的是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地方教材,一、二、三册是简谱,四、五、六册是五线谱简谱对照谱。歌曲的曲谱基本上也是以1=C、1=F和1=G三种定音记号(或谱号)来记录的。
③、中小学教材中有关竖笛的吹奏指法图是一致的,均是以筒音作sol(5)来定音,即1=F。
4、竖笛在教学实践中的教法改革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歌曲的定音记号是1=C(大调式),按照1=C唱名来视唱曲谱,对学唱歌曲很方便;但用同样的唱名来吹奏竖笛,便会出现与学生音域不符的矛盾(实际音响效果是1=F)。这在无形之中就挫伤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为“学”与“用”不能很好地结合。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面对着唱歌与伴奏的脱节,我采用了竖笛谱(暂用名)来解决这一矛盾:
①、前提:竖笛指法不变,仍然是以筒音作sol(5=C)来吹奏。增加一个变化音#4的指法(六孔全开)或一个变化音b7的指法(只开二孔)。
②、做法:将1=C的歌曲曲谱唱名译成它的上方五度或四度调的唱名,即5=C(上方五度调)或4=C(上方四度调)。学生按竖笛谱来视唱视奏曲谱,实际的音响效果是主音5=C(上方五度调)或主音4=C(上方四度调)。
③、列出三种唱名与音名的对照表:
bBCDbEEFGABC
1234567i(原谱唱名)
567123#45(上方五度调唱名)
456b71234(上方四度调唱名)
④、当学生用上方五度调唱名来吹奏歌曲时,主音5=C,主音C的音高未改变,只是唱名(符号)由1变成了5,即主音由原来的1变成了5,其实际效果仍然是1(5)=C。
⑤、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差异突出。有些1=C的歌曲,学生演唱起来仍感到吃力的时候,不妨采用其上方四度调唱名用竖笛演奏。主音的唱名由5(C)降低

6孔竖笛简单曲谱_谁有六孔竖笛入门的简谱啊 简单一点的 流行歌也

6孔箫曲谱_求6孔箫简谱!!!!!

热门曲谱

Copyright © 2014-2019 曲谱大全(www.qpzxw.com)曲谱自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1004734号-1

版权声明:曲谱网所有曲谱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系邮箱:qupudaquanhez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