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知识
杨阳老师 2019-07-17 16:56:12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返回顶部

影响力:5797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什么意思

这个解答帮助过6278人

意思为: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这是四个消极的规范,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薰陶自己。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的心可以收藏各种事物,但影响人的心灵的只有两大类,善的和恶的。正所谓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个人只接触人类善良的、有道德的、利他的一面,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充满各种美好的事物,很阳光,很快乐。而影响到他的所言所行也是善良的,有道德的,利他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只接触人类邪恶的,不道德的,自私的一面,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充满各种丑恶的事物,很阴暗,很烦恼。而他的思想言行会渐渐变得邪恶,不道德,自私自利。

你可能会说,我天天接触一些社会上的不道德的事情,但好像对我没什么影响呀。但其实,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人的心如果变成一个垃圾桶,专门收集别人的丑恶的东西,这个心快乐得起来吗?因此,聪明人不会将自己的心变成一个装垃圾的垃圾桶。他明白,要使自己身心健康快乐,那就让自己的心多装一些善良、美好的事物,这样才能自利利他。这是儒家修心法要啊,智者思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出自于孔子的《论语》 卷六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编辑时间 2019-01-12 11:35:46
影响力:656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什么意思

这个解答帮助过8196人

出自《论语》卷六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意思是: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这是四个消极的规范,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薰陶自己。
望采纳

编辑时间 2019-04-27
影响力:1426

当代大学生如何理解“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个解答帮助过9425人

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来自《论语·颜渊》 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孔子的《论语》 卷六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编辑时间 2019-11-16
影响力:2820

第3261章:非礼勿视这个成语不是你这样理解

这个解答帮助过6163人

“非礼勿视”不是成语,含“非礼”的成语只有一个:

来而不往非礼也

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

【解释】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出处】《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结构】复句式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人际交往

【近义词】礼尚往来

【例句】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还是应该去看看他

【英译】It is impolite not to reciprocate. 



编辑时间 2019-06-25
影响力:4721

什么才是爱情里最正确的态度

这个解答帮助过3887人

1、尊重人格平等
1937年10月10日,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追求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女方不想和他交往,黄开枪把刘打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判处黄死刑,在公审大会上选读了毛'泽东给法院院长雷经天的信: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一个普通人。
2、自觉承担责任
别信冯小刚的台词:“在一个屋檐下呆久了,难免产生审美疲劳。”
倾听郭小川的诗句:“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注意不是至死不渝)
学习郅顺义的情怀:解放后他谢绝了女大学生的求爱,与不识字的妻子白头谐老。
3、文明相亲相爱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让孩子性早熟,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4、妥善解决问题
1924年7月瞿秋白的妻子病逝,想与杨之华恋爱。但杨幼年时父亲作主与沈剑龙订婚。1920年嫁到沈家,感情不合,决意离婚。不解决杨的离婚问题,瞿杨就不能谈情说爱。瞿到杨的家乡和沈商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1924年11月18日上海一家报纸刊登三则启事:杨沈离婚、瞿杨结婚,瞿沈结友。

编辑时间 2019-01-23
影响力:7794

中华名族的传统文明礼仪应不应该保留

这个解答帮助过556人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 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 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 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 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编辑时间 2019-05-03
影响力:6312

这个是什么成语

描述: 打一个成语,... 打一个成语,

这个解答帮助过7126人

春和景明:【基本解释】: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拼音读法】:chūn hé jǐng míng 【近义词组】:春光明媚【使用方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成语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编辑时间 201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