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知识
张雷老师 2019-07-17 16:50:06

这是《孝经》里面的话,原话: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返回顶部

影响力:4687

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这个解答帮助过3319人

出自《孝经》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释义: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

“莫善于乐”使用了状语后置的修辞手法,应理解为“莫于乐善”没有比音乐更好的

编辑时间 2019-10-31 11:30:14
影响力:7865

“乐行而意志者清,礼修而形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的翻译是什么?

这个解答帮助过1538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音乐的流传而使人志趣清明,因礼义的修明而使人行为端正,要使人们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改变风俗,天下都安宁,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好的了。

1、这句话的全段是: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

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
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故曰: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
民向方矣。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2、这句话出自《荀子·乐论》,这是《荀子》中的一篇,是荀子对音乐及其有关问题的论述。荀子认为,音乐在教化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所以先王制《雅》、《颂》以“感动其善心”。而那些淫声、奸声的坏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是乱世的征兆。荀子还指出音乐与礼发挥功用的形式是不同的,音乐能使人沟通,礼则使人有区别。

3、这句话的作者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是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学问博大,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有所发展,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编辑时间 2018-11-29
影响力:2003

《声无哀乐论》的原文的解释是什么?

这个解答帮助过7526人

有秦客问于东野主人曰:「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若有嘉讯,今请闻其说。」主人应之曰:「斯义久滞,莫肯拯救,故令历世滥于名实。今蒙启导,将言其一隅焉。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锺。故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极故,因其所用,每为之节,使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斯其大较也。然『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哀云哀云,哭泣云乎哉?因兹而言,玉帛非礼敬之实,歌舞非悲哀之主也。何以明之?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而哀乐之情均也。今用均同之情,案,「戚」本作「感」,又脱同字,依《世说·文学篇》注改补。)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苦心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哉。风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国史明政教之得失,审国风之盛衰,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故曰『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夫味以甘苦为称,今以甲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则爱憎宜属我,而贤愚宜属彼也。可以我爱而谓之爱人,我憎而谓之憎人,所喜则谓之喜味,所怒而谓之怒味哉?由此言之,则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且季子在鲁,采《诗》观礼,以别《风》、《雅》,岂徒任声以决臧否哉?又仲尼闻《韶》,叹其一致,是以咨嗟,何必因声以知虞舜之德,然後叹美邪?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过半矣。」

秦客难曰:「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也。夫心动于中,而声出于心。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余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也。昔伯牙理琴而锺子知其所志;隶人击磬而子产识其心哀;鲁人晨哭而颜渊审其生离。夫数子者,岂复假智于常音,借验于曲度哉?心戚者则形为之动,情悲者则声为之哀。此自然相应,不可得逃,唯神明者能精之耳。夫能者不以声众为难,不能者不以声寡为易。今不可以未遇善听,而谓之声无可察之理;见方俗之多变,而谓声音无哀乐也。」又云:「贤不宜言爱,愚不宜言憎。然则有贤然后爱生,有愚然后憎成,但不当共其名耳。哀乐之作,亦有由而然。此为声使我哀,音使我乐也。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何得名实俱去邪?」又云:「季子采《诗》观礼,以别《风》、《雅》;仲尼叹《韶》音之一致,是以咨嗟。是何言欤?且师襄奏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师涓进曲,而子野识亡国之音。宁复讲诗而后下言,习礼然后立评哉?斯皆神妙独见,不待留闻积日,而已综其吉凶矣;是以前史以为美谈。今子以区区之近知,齐所见而为限,无乃诬前贤之识微,负夫子之妙察邪?」

主人答曰:「难云:虽歌哭万殊,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假智于常音,不借验于曲度,锺子之徒云云是也。此为心悲者,虽谈笑鼓舞,情欢者,虽拊膺咨嗟,犹不能御外形以自匿,诳察者于疑似也。以为就令声音之无常,犹谓当有哀乐耳。又曰:「季子听声,以知众国之风;师襄奏操,而仲尼睹文王之容。案如所云,此为文王之功德,与风俗之盛衰,皆可象之于声音:声之轻重,可移于後世;襄涓之巧,能得之于将来。若然者,三皇五帝,可不绝于今日,何独数事哉?若此果然也。则文王之操有常度,韶武之音有定数,不可杂以他变,操以余声也。则向所谓声音之无常,锺子之触类,于是乎踬矣。若音声无常,锺子触类,其果然邪?则仲尼之识微,季札之善听,固亦诬矣。此皆俗儒妄记,欲神其事而追为耳,欲令天下惑声音之道,不言理以尽此,而推使神妙难知,恨不遇奇听于当时,慕古人而自叹,斯所□大罔后生也。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定,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今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为谈证,自此以往,恐巧历不能纪。」「又难云:「哀乐之作,犹爱憎之由贤愚,此为声使我哀而音使我乐;苟哀乐由声,更为有实矣。夫五色有好丑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至于爱与不爱,喜与不喜,人情之变,统物之理,唯止于此;然皆无豫于内,待物而成耳。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故前论已明其无常,今复假此谈以正名号耳。不为哀乐发于声音,如爱憎之生于贤愚也。然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不可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

秦客难曰:「夫观气采色,天下之通用也。心变于内而色应于外,较然可见,故吾子不疑。夫声音,气之激者也。心应感而动,声从变而发。心有盛衰,声亦隆杀。同见役于一身,何独于声便当疑邪!夫喜怒章于色诊,哀乐亦宜形于声音。声音自当有哀乐,但暗者不能识之。至锺子之徒,虽遭无常之声,则颖然独见矣,今蒙瞽面墙而不悟,离娄昭秋毫于百寻,以此言之,则明暗殊能矣。不可守咫尺之度,而疑离娄之察;执中痛之听,而猜锺子之聪;皆谓古人为妄记也。」

主人答曰:「难云:心应感而动,声从变而发,心有盛衰,声亦降杀,哀乐之情,必形于声音,锺子之徒,虽遭无常之声,则颖然独见矣。必若所言,则浊质之饱,首阳之饥,卞和之冤,伯奇之悲,相如之含怒,不占之怖祗,千变百态,使各发一咏之歌,同启数弹之微,则锺子之徒,各审其情矣。尔为听声者不以寡众易思,察情者不以大小为异,同出一身者,期于识之也。设使从下,则子野之徒,亦当复操律鸣管,以考其音,知南风之盛衰,别雅、郑之淫正也?夫食辛之与甚噱,薰目之与哀泣,同用出泪,使狄牙尝之,必不言乐泪甜而哀泪苦,斯可知矣。何者?肌液肉汗,踧笮便出,无主于哀乐,犹簁酒之囊漉,虽笮具不同,而酒味不变也。声俱一体之所出,何独当含哀乐之理也?且夫《咸池》、《六茎》,《大章》、《韶夏》,此先王之至乐,所以动天地、感鬼神。今必云声音莫不象其体而传其心,此必为至乐不可托之于瞽史,必须圣人理其弦管,尔乃雅音得全也。舜命夔「击石拊石,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以此言之,至乐虽待圣人而作,不必圣人自执也。何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夫纤毫自有形可察,故离瞽以明暗异功耳。若乃以水济水,孰异之哉?」

秦客难曰:「虽众喻有隐,足招攻难,然其大理,当有所就。若葛卢闻牛鸣,知其三子为牺;师旷吹律,知南风不竞,楚师必败;羊舌母听闻儿啼,而审其丧家。凡此数事,皆效于上世,是以咸见录载。推此而言,则盛衰吉凶,莫不存乎声音矣。今若复谓之诬罔,则前言往记,皆为弃物,无用之也。以言通论,未之或安。若能明斯所以,显其所由,设二论俱济,愿重闻之。」

主人答曰:「吾谓能反三隅者,得意而忘言,是以前论略而未详。今复烦循环之难,敢不自一竭邪?夫鲁牛能知牺历之丧生,哀三子之不存,含悲经年,诉怨葛卢;此为心与人同,异于兽形耳。此又吾之所疑也。且牛非人类,无道相通,若谓鸣兽皆能有言,葛卢受性独晓之,此为称其语而论其事,犹译传异言耳,不为考声音而知其情,则非所以为难也。若谓知者为当触物而达,无所不知,今且先议其所易者。请问:圣人卒人胡域,当知其所言否乎?难者必曰知之。知之之理何以明之?愿借子之难以立鉴识之域。或当与关接识其言邪?将吹律鸣管校其音邪?观气采色和其心邪?此为知心自由气色,虽自不言,犹将知之,知之之道,可不待言也。若吹律校音以知其心,假令心志于马而误言鹿,察者固当由鹿以知马也。此为心不系于所言,言或不足以证心也。若当关接而知言,此为孺子学言于所师,然后知之,则何贵于聪明哉?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识耳。夫圣人穷理,谓自然可寻,无微不照。苟无微不照,理蔽则虽近不见,故异域之言不得强通。推此以往,葛卢之不知牛鸣,得不全乎?」又难云:「师旷吹律,知南风不竞,楚多死声。此又吾之所疑也。请问师旷吹律之时,楚国之风邪,则相去千里,声不足达;若正识楚风来入律中邪,则楚南有吴、越,北有梁、宋,苟不见其原,奚以识之哉?凡阴阳愤激,然后成风。气之相感,触地而发,何得发楚庭,来入晋乎?且又律吕分四时之气耳,时至而气动,律应而灰移,皆自然相待,不假人以为用也。上生下生,所以均五声之和,叙刚柔之分也。然律有一定之声,虽冬吹中吕,其音自满而无损也。今以晋人之气,吹无韵之律,楚风安得来入其中,与为盈缩邪?风无形,声与律不通,则校理之地,无取于风律,不其然乎?岂独师旷多识博物,自有以知胜败之形,欲固众心而托以神微,若伯常骞之许景公寿哉?」又难云:「羊舌母听闻儿啼而审其丧家。复请问何由知之?为神心独悟暗语而当邪?尝闻儿啼若此其大而恶,今之啼声似昔之啼声,故知其丧家邪?若神心独悟暗语之当,非理之所得也。虽曰听啼,无取验于儿声矣。若以尝闻之声为恶,故知今啼当恶,此为以甲声为度,以校乙之啼也。夫声之于音,犹形之于心也。有形同而情乖,貌殊而心均者。何以明之?圣人齐心等德而形状不同也。苟心同而形异,则何言乎观形而知心哉?且口之激气为声,何异于籁?纳气而鸣邪?啼声之善恶,不由儿口吉凶,犹琴瑟之清浊不在操者之工拙也。心能辨理善谈,而不能令内?调利,犹瞽者能善其曲度,而不能令器必清和也。器不假妙瞽而良,?不因惠心而调,然则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二物之诚然,则求情者不留观于形貌,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也。察者欲因声以知心,不亦外乎?今晋母未待之于老成,而专信昨日之声,以证今日之啼,岂不误中于前世好奇者从而称之哉?」

秦客难曰:「吾闻败者不羞走,所以全也。吾心未厌而言,难复更从其馀。今平和之人,听筝笛琵琶,则形躁而志越;闻琴瑟之音,则听静而心闲。同一器之中,曲用每殊,则情随之变:奏秦声则叹羡而慷慨;理齐楚则情一而思专,肆姣弄则欢放而欲惬;心为声变,若此其众。苟躁静由声,则何为限其哀乐,而但云至和之声,无所不感,托大同于声音,归众变于人情?得无知彼不明此哉?」

主人答曰:「难云:琵琶、筝、笛令人躁越。又云:曲用每殊而情随之变。此诚所以使人常感也。琵琶、筝、笛,间促而声高,变众而节数,以高声御数节,故使人形躁而志越。犹铃铎警耳,锺鼓骇心,故『闻鼓鼙之音,思将帅之臣』,盖以声音有大小,故动人有猛静也。琴瑟之体,间辽而音埤,变希而声清,以埤音御希变,不虚心静听,则不尽清和之极,是以听静而心闲也。夫曲用不同,亦犹殊器之音耳。齐楚之曲,多重故情一,变妙故思专。姣弄之音,挹众声之美,会五音之和,其体赡而用博,故心侈于众理;五音会,故欢放而欲惬。然皆以单、复、高、埤、善、恶为体,而人情以躁、静而容端,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疾。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夫曲用每殊,而情之处变,犹滋味异美,而口辄识之也。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安得哀乐于其间哉?然人情不同,各师所解。则发其所怀;若言平和,哀乐正等,则无所先发,故终得躁静。若有所发,则是有主于内,不为平和也。以此言之,躁静者,声之功也;哀乐者,情之主也。不可见声有躁静之应,因谓哀乐者皆由声音也。且声音虽有猛静,猛静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何以明之?夫会宾盈堂,酒酣奏琴,或忻然而欢,或惨尔泣,非进哀于彼,导乐于此也。其音无变于昔,而欢戚并用,斯非『吹万不同』邪?夫唯无主于喜怒,亦应无主于哀乐,故欢戚俱见。若资偏固之音,含一致之声,其所发明,各当其分,则焉能兼御群理,总发众情邪?由是言之,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然则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秦客难曰:「论云:猛静之音,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是以酒酣奏琴而欢戚并用。此言偏并之情先积于内,故怀欢者值哀音而发,内戚者遇乐声而感也。夫音声自当有一定之哀乐,但声化迟缓不可仓卒,不能对易。偏重之情,触物而作,故今哀乐同时而应耳;虽二情俱见,则何损于声音有定理邪?主人答曰:「难云:哀乐自有定声,但偏重之情,不可卒移。故怀戚者遇乐声而哀耳。即如所言,声有定分,假使《鹿鸣》重奏,是乐声也。而令戚者遇之,虽声化迟缓,但当不能使变令欢耳,何得更以哀邪?犹一爝之火,虽未能温一室,不宜复增其寒矣。夫火非隆寒之物,乐非增哀之具也。理弦高堂而欢戚并用者,直至和之发滞导情,故令外物所感得自尽耳。难云:偏重之情,触物而作,故令哀乐同时而应耳。夫言哀者,或见机杖而泣,或睹舆服而悲,徒以感人亡而物存,痛事显而形潜,其所以会之,皆自有由,不为触地而生哀,当席而泪出也。今见机杖以致感,听和声而流涕者,斯非和之所感,莫不自发也。」

秦客难曰:「论云:酒酣奏琴而欢戚并用。欲通此言,故答以偏情感物而发耳。今且隐心而言,明之以成效。夫人心不欢则戚,不戚则欢,此情志之大域也。然泣是戚之伤,笑是欢之用。盖闻齐、楚之曲者,唯睹其哀涕之容,而未曾见笑噱之貌。此必齐、楚之曲,以哀为体,故其所感,皆应其度量;岂徒以多重而少变,则致情一而思专邪?若诚能致泣,则声音之有哀乐,断可知矣。」

主人答曰:「虽人情感于哀乐,哀乐各有多少。又哀乐之极,不必同致也。夫小哀容坏,甚悲而泣,哀之方也;小欢颜悦,至乐心喻,乐之理也。何以明之?夫至亲安豫,则恬若自然,所自得也。及在危急,仅然后济,则?不及亻舞。由此言之,亻舞之不若向之自得,岂不然哉?,至夫笑噱虽出于欢情,然自以理成又非自然应声之具也。此为乐之应声,以自得为主;哀之应感,以垂涕为故。垂涕则形动而可觉,自得则神合而无忧,是以观其异而不识其同,别其外而未察其内耳。然笑噱之不显于声音,岂独齐楚之曲邪?今不求乐于自得之域,而以无笑噱谓齐、楚体哀,岂不知哀而不识乐乎?」

秦客问曰:「仲尼有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如所论,凡百哀乐,皆不在声,即移风易俗,果以何物邪?又古人慎靡靡之风,抑忄舀耳之声,故曰:『放郑声,远佞人。』然则郑卫之音击鸣球以协神人,敢问郑雅之体,隆弊所极;风俗称易,奚由而济?幸重闻之,以悟所疑。」

主人应之曰:「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後也。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亻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若以往则万国同风,芳荣济茂,馥如秋兰,不期而信,不谋而诚,穆然相爱,犹舒锦彩,而粲炳可观也。大道之隆,莫盛于兹,太平之业,莫显于此。故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谓之乐,然风俗移易,不在此也。夫音声和比,人情所不能已者也。是以古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知欲之不可绝,故因其所自。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口不尽味,乐不极音。揆终始之宜,度贤愚之中。为之检则,使远近同风,用而不竭,亦所以结忠信,著不迁也。故乡校庠塾亦随之变,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毛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使将听是声也,必闻此言;将观是容也,必崇此礼。礼犹宾主升降,然后酬酢行焉。于是言语之节,声音之度,揖让之仪,动止之数,进退相须,共为一体。君臣用之于朝,庶士用之于家,少而习之,长而不怠,心安志固,从善日迁,然后临之以敬,持之以久而不变,然后化成,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故朝宴聘享,嘉乐必存。是以国史采风俗之盛衰,寄之乐工,宣之管弦,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色惑志。耽?荒酒,易以丧业,自非至人,孰能御之?先王恐天下流而不反,故具其八音,不渎其声;绝其大和,不穷其变;捐窈窕之声,使乐而不淫,犹大羹不和,不极勺药之味也。若流俗浅近,则声不足悦,又非所欢也。若上失其道,国丧其纪,男女奔随,淫荒无度,则风以此变,俗以好成。尚其所志,则群能肆之,乐其所习,则何以诛之?托于和声,配而长之,诚动于言,心感于和,风俗一成,因而名之。然所名之声,无中于淫邪也。淫之与正同乎心,雅、郑之体,亦足以观矣。」

编辑时间 2019-01-16
影响力:2775

说说汉代雅乐有哪些,分别来源于何方

描述: 说说汉代雅乐有哪些,分别来源于何方... 说说汉代雅乐有哪些,分别来源于何方
这个解答帮助过5696人

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周朝的雅乐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使音乐为其王权统治服务。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它包含了远古图腾及巫术等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也包含西周初期的民俗音乐。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使音乐为其王权统治服务。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它包含了远古图腾及巫术等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也包含西周初期的民俗音乐。

《周礼》所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各种贵族礼仪,其中与雅乐有关的有:

郊杜:祭天地神明的祭典;

尝禘:贵族祭其祖先的祭典;

食飨:政治上外交上的宴会等;包括大飨、燕礼、大射、养老等等。

乡射:乡里中官僚和地主们比射的集会;

王师大献:战争胜利时举行的凯旋庆典;

行军田役:用于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

作为一种统治手段—礼乐教化的工具,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周朝的礼仪活动中,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面使用不同的音乐。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礼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

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大都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少数属于「南」。

随着周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步代替了雅乐。贵族们对雅乐渐感厌烦而去欣赏俗乐,如《乐记》所载,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因此孔子曾感叹地说:“礼崩乐坏”。相匹配典礼的雅乐,开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后逐渐变得庄严神秘而又沉闷呆板。

相对于雅乐而言,俗乐则是春秋战国以后产生于渚候国民间,具有粗犷,鲜活成份,并为诸候所欣赏的音乐.

中和韶音

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又名郊庙乐,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它是明清两朝举行祭祀、朝会及宴飨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也是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宫廷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因中国古人信奉“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尊雅乐为“华夏正声”,故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均设立专职官员和职能部门负责有关音乐事宜。明初,太祖朱元璋将雅乐更名为中和韶乐,清朝沿用至今。中和韶乐的主要特点是:五声音阶的运用;一字一音,保存和延续了先秦雅乐的特征;八音具备;有乐必有歌;突出钟声磬韵,体现“金声玉振”的特色。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是合祀天地的场所,称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年),天地分祀,这里成为专门用于祭天的祭坛,定名为天坛。清乾隆年间,天坛经过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建筑形式及格局最终确定并保留至今。

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型,北圆南方,由两道坛墙围成内、外两坛,内坛又分南北两部分,北部是祈谷坛建筑群,明末、清代用于孟春举行“祈谷礼”,祈求五谷丰登;南部是圜丘坛建筑群,用于冬至举行“祀天礼”,秋收事竣,以答谢上苍,并祈祷风调雨顺,国祚绵长。两坛的主要建筑集中在一条轴线上,并在东侧各自配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等。两坛各自独立,但功能齐备,且主从有序。两坛之间由长360米,宽30米,北高南低的墁砌大道——丹陛桥相连,浑然一体,形成偏离中心的南北中轴线,构思十分巧妙。内坛西侧建有斋宫,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沐浴、斋戒的场所。斋宫是一座方形宫城,有围墙两重,御河两道。皇帝斋戒时,兵丁在河廊护卫,戒备森严,人称“小皇宫”。斋宫坐西朝东,虽自成一体,却又与祈谷坛、圜丘坛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西外坛南部有神乐署,是培养祭祀乐舞生和演陈礼乐的场所。

祭天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帝王都建有各自的祭天场所,天坛则秉承了历代祭坛的神韵“苍璧礼天”,为明清之前历代祭坛所不能及。天坛建筑承载着天文、地理、美学、声学、数学、哲学、音乐等诸多层面,祭天大典所涉及到的礼仪制度、乐舞理论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代均有专门的礼乐篇章详细地记载,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负责礼乐的事务。天坛神乐署即是明清时期皇家最高的礼乐学府。

一、中和韶乐的演习之所——神乐署概况
神乐署位于天坛外坛西部,是天坛五组主要建筑之一。神乐署创立于明初,是培养祭祀乐舞生和演礼陈乐的场所,隶属于太常寺。初名神乐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四月,改神乐观为神乐所,十九年(1754)又改神乐所为神乐署,以后一直沿用此名。

神乐署大门和廊庑(俗称群房)组成神乐署大院。神乐署正中大殿五间,名太和殿,崇基,三出陛,各六级。左右步廊各两间。后显佑殿七间,左右廊各三间。殿后为袍服库,典礼署、奉祀堂南北各三间,左右门各三间,左门东通赞房、恪恭堂各三间,正伦堂、侯公堂各五间南转穆佾所三间,右门东掌乐房、协律堂各三间,教师堂、伶伦堂各五间。北转昭佾所三间,前后均联檐通脊。正门三间,三出陛,各四级。清康熙十二年(1673)将太和殿改名为凝禧殿。

神乐署专门为全国祭祀活动培养乐舞生,作为当时的音乐学府,神乐署内容涵盖音乐、舞蹈、乐器、乐章等等在内的古代祭天乐舞,最多时神乐署有乐舞生2200多名。清末,随着清王朝的衰落,神乐署也趋于没落,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和作用。神乐署文物古迹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各界人士的关注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天坛公园经过艰苦努力的工作,逐步收回并修复了神乐署主要建筑,将神乐署开辟成中国古代皇家音乐展正式开放,把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品展示给广大的游人,向世界展示天坛文化独有魅力。

二、中和韶乐(雅乐)历史渊源

雅乐又称韶乐、郊庙乐,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王朝更迭,朝亡朝兴,雅乐却一直受到所有王朝尊崇并享有崇高地位。所谓“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历朝中央政府均设立专职官员和职能部门负责有关雅乐的一切事宜。周秦以来,朝兴朝灭,这种状况从未中断。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齐、北周,宋时的辽、金,后来入主中原的元、清,莫不如此。

雅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了其肃穆、典雅、优美的风格。汉唐以来,俗音乐兴起,一度使韶乐受到冲击。汉哀帝下诏予以纠正(《汉书?乐志》)。唐开元间更明确规定演奏韶乐只能使用钟、磬、柷、敔等古乐器,特有的乐器,特有的律吕,特有的金石之声,表达了一种幽深宏远发人深思的韵味。

雅乐融礼、乐、歌、舞为一体。根据《通典》记载,周朝存有六代大乐:即黄帝之《大卷》,尧帝之《大咸》,舜之《大韶》,禹之《大夏》,商之《大濩》以及周之《大武》,名称各不相同,但都为雅乐前身,汉、唐、宋、元均称为雅乐,至明洪武年间,更名为中和韶乐,清朝沿用。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朝用于祭祀、朝会、宴飨的皇家音乐。以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演奏,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融礼、乐、歌、舞为一体,表达对天神的歌颂与崇敬。

中和韶乐历代相沿,伴随着皇家重大祭祀活动而展开,其发生、发展经历了明洪武元年的正式定名、产生、形成期,清顺治、康熙成熟期,至清乾隆的兴盛期,到1911年清朝灭亡的冷落、沉寂期,20世纪80年代天坛修纂志书的抢救、复苏期,中和韶乐有了新的发展,天坛公园经过15年的研究,整理出了部分中和韶乐曲谱,1990年在祈年殿东配殿布置“祭天乐舞馆”,展出全套中和韶乐乐器,同期录制了祭天音乐,获得广泛的好评,成为天坛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2001年天坛公园管理处正式开始“天坛文化周”活动,举办祭天舞蹈表演,举办“坛乐清音”音乐会。2004年9月天坛神乐署修复完成,专门开辟了中和韶乐展演厅,成为中和韶乐的专门演出场所。

历 代(雅乐) 管理机构
朝代机构职官备注
远古时期 “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舜帝派夔掌管乐事,是为乐官之始。 见《尚书?舜典》
三代 无专设机构,尽设乐官之职。 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等职。见《周礼》
秦太乐、太乐令、太乐丞
乐府 乐府令、乐府丞 属奉常管辖
汉太乐 太乐令、丞属太常管辖
乐府(武帝元狩二年立)乐府令、丞属少府管辖
后汉、太予乐、太予乐令、总章乐官 原为太乐,汉永平三年改
黄门鼓吹署与乐府同
三国
魏太乐、太乐令
晋太乐(兼总章)、太乐令属太常,设司律中郎将、协律校尉管辖
鼓吹(兼清商)鼓吹令
南北朝
宋太常 太乐令、协律校尉齐
太乐署(掌诸乐及行礼节奏)署令、署丞太常寺属官协律郎2人统领三署
鼓吹署(掌百戏鼓吹乐人等事)署令、署丞
清商部(掌清商音乐等事)太乐署兼领梁 太乐署、清商署、鼓吹署令、丞 太常统太乐、鼓吹、清商三署,设协律校尉、总章校尉监掌
陈太常、太乐令、协律校尉
北魏协律中郎、太乐令
北齐太常寺协律郎、太乐署令
太乐署、鼓吹署 太乐令、协律校尉后周
大司乐中大夫、小司乐下大夫、
乐胥中士等 未置机构,仅效法周礼,设置乐官诸职隋

太乐署(掌管雅乐) 令2人;丞2人;乐师8人太常寺属官协律郎二人统领三署
清商署(掌管俗乐;隋炀帝时撤消)令1人;丞1人;乐师2人鼓吹署(掌管礼仪音乐)令1人;丞2人;哄师2人唐

太乐署 令1人;丞1人;乐正8人;典事8人
鼓吹署 令1人;丞1人;乐正4人;
教坊宋
太乐局 令1人;丞1人;乐正2人;副使正2人
鼓吹局 令1人;丞1人
大晟府(崇宁年设立) 大司乐;典乐;太乐令(丞);主簿 辽 太乐署协律郎
鼓吹署金
太常寺 协律郎(从八品)
太乐署、鼓吹署令(从六品);丞(从七品);直长(正八品);太乐正(从九品);太乐副正(从九品);教坊提点(正五品);教坊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判官(从八品);谐音郎(从九品)元玉宸院 乐长、乐副、乐判 至元八年立
仪凤司 大使、副使、判官 至元二十年置
云和署 署令、署丞 掌乐工调音律及部籍更番
安和署 署令、署丞 掌乐工调音律及部籍更番
太乐署 署令、署丞 隶属太常寺,掌管礼生乐工
常和署 署令、署丞 初名管勾司。管领回回乐人
天乐署 署令、署丞 初名昭和署,掌管河西乐人
兴和署 署令、署丞
祥和署 署令、署丞
广乐库 大使、副使 掌管乐器等物
教坊司 大使、副使 掌管承应乐人及管领兴和等署
明太常寺 协律郎 掌管神乐观
礼部 教坊司奉銮 掌管教坊司
清乐部(乾隆七年置)总理乐部大臣(典乐)、署正、署丞、司乐

神乐署乾隆八年改神乐观为神乐署,负责郊庙等祭祀之乐隶属礼部,神乐署官员之任免归太常寺和声署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  

编辑时间 2019-05-09
影响力:8237

《乐经》的“乐”是读“音乐”的“乐”还是“快乐

这个解答帮助过7921人

读音乐的乐
《乐经》,书名,《六经》之一。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先秦有《乐经》存世。
基本内容为
韩非子说儒分八派,其中有仲良氏之儒。陶潜的《圣贤群辅录》说"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 《孝敬·广要道章》记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可见"移风易俗"是儒家论乐的核心观点。
除此之外,儒家论乐还重性情,如郭店简《性自命出》开端就云:"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定)。"古人为何津津乐道"乐与性情"之间的关系呢?"殊不知这乃是儒家论乐的一套基本观点。" 李学勤先生主张把郭店简《性自命出》改名,将其"前半独立出来,称为《乐说》。"
乐经中还应该有纯乐理内容,如规定音阶距离大小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和规定音高的十二律(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等。早在《尚书》中就揭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问题,《虞书·益稷》又说"予欲问六律、五声、八音",其中都涉及到了"音律"问题。《国语》记载了公元前522年周景王分别和单穆公、乐师州鸠的对话。与单穆公探讨的是"熔化无射钟,改铸成音律较低的大林(即林钟别名)钟"的可能性;与乐师州鸠探讨的是如何实现"六律"向"十二律转化"的问题,州鸠说,通过在"六律"中插入六个称作为"六间"的"间隙律",可以得到"十二律"。
《礼记·礼运》篇记有"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 方法。
所以应该念yue(四声)

编辑时间 2019-02-12
影响力:3381

《孝经》全文是什么?

这个解答帮助过7559人

一、全文:○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
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
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
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
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
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
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
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
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
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
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
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
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
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
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
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
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
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
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
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
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
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
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
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
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
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
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二、《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编辑时间 2018-12-26
影响力:3361

演奏家名人名言

描述: 演奏家名人名言... 演奏家名人名言
这个解答帮助过3509人

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 。
———柴科夫斯基
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罗杰·诺斯
拥有音乐,对人的一生而言已然足够,但是,只用有限的一生去拥抱音乐,是不够的。 ———拉赫曼尼诺夫
音乐与音符并没有任何关系,音符不过是传达音乐实体的媒介物而已。
———柴利毕达克
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 ———福楼拜
音乐只对安宁的心境具有魅力。 ———蒲柏声
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大声不入里耳、 曲高和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乐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古人

编辑时间
影响力:3518

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家的音乐思想。

描述: 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家的音乐思想。... 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家的音乐思想。
这个解答帮助过3584人
编辑时间 2019-06-26
影响力:7492

古代读书人有哪些才艺

这个解答帮助过4727人

一、书法
别看现在是“书法热”,一夜之间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家”,但绝大部分是写毛笔字的,跟书法真没多大关系。
古人则不同,且不说王羲之、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等等公认的书法名家,就连普通读书人的书法,恐怕也要令当世不少书法家汗颜了。
退一步说,就算今人把一幅字写得再漂亮,但古人笔墨间随意流淌的那种情趣、情怀,恐怕是很难找回来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有一篇叫《笔墨祭》的文章,说的正是此意。
毕竟,挥毫泼墨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就好比现代人在手机上打字一样,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行为,你说怎么比?
二、音乐(古琴)
古人精通音律者极多,有名的如三国儒将周瑜,当时有谚语说:“曲有误,周郎顾”。周瑜写的曲子《长河吟》,连他的死对头诸葛亮都会弹奏。
中国传统文化对音乐极为重视,尤其是儒家学派。孔子就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们都知道儒家有“四书五经”,其实应该是“六经”,还有一部《乐经》,可惜已失传。孔子本人也擅长弹奏古琴,且造诣很高。
与今人更多地把音乐作为一种消遣不同,对古代读书人而言,音乐是修身必要的一门基本功,不及格是不行的。
三、中医
关于中医的争论,近年来突然多了起来,原因其实很简单,我总结就两个字——“不懂”。
真的,现在懂中医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然而在古代读书人中,懂中医的人就非常多。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古人比今人更讲孝道,“孝”体现在哪里?所谓“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懂一点医术,能更好地照顾父母,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孝。
不过,现代人学起中医来,确实是越来越难了。因为中医是需要国学作底子的,尤其是《易经》。但是,通国学的人未必能学好中医,毕竟中医还是要有实践的……可是医院到处都是,今天谁还有这份闲心?
四、易经
国内现在也在流行“易经热”,这当然是好事,然而再怎么说,学易还是“小众”的活动。而在古代读书人那里,《易经》可是一门必修课,“四书五经”里边就含着《易经》不是?就算是没兴趣,可是为了当官,为了考试,也得好好学啊。
学易有什么用?古人都知道,现代人则未必了然,还当成算命的书就不对了。其实还是孔子那八个字,叫“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当我们没有师长请教时,靠《易经》来指引人生方向,如同小时候聆听父母的谆谆教诲。
可是在当今社会,我们所接受的各种指引、各种攻略太多太多,能静下心来自己去玩味卦爻、寻求答案的人,恐怕就不会太多了。所以现在是有智(知识)的人越来越多,有慧的人越来越少。急中可以生智,定静才能生慧嘛!

编辑时间 2019-04-01
影响力:3041

孔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这个解答帮助过7968人

孔子的名言名句有

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言必信,行必果。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

7、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8、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9、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10、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编辑时间 2018-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