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出自于《普贤菩萨行愿品》。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敏感字,中间隔开)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唐罽宾三藏般若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FALUN。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普贤王菩萨!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具体解释请学习法师讲经。如下: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车仑。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编辑时间 2018-12-02
你可以念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你更可以对一切佛菩萨,恭敬诚心的专一念阿弥陀佛佛号。
我们大家大概多数都是修的净土法门,有人问:“十方佛很多,为什么你们只念阿弥陀佛?”我想有不少同修都曾经被人问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你们专念阿弥陀佛?
要知道,佛是很多,但是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菩萨、罗汉,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大乘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都说得很清楚,这是从理上讲。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法界藏身,这诸位读经的话都会念到过;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能现能变、真心自性的本名,本来的名号。
这四个字,「阿弥陀佛」四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如果把它的意思翻译出来,实在讲并没有困难。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觉”,无量智、无量觉。你们想想哪一尊佛不是无量智、不是无量觉?佛佛道同。
所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统统都念到了,不要一个一个念。念其他的名号是念别名,念这个是念本名;本名不变,别名千变万化。为什么——别名是随众生机缘而建立的。
譬如释迦牟尼佛这是别名,为什么称释迦牟尼佛?佛到这个世界来教化众生要契机,这个世界众生需要什么,你一定要晓得。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对自己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对人家、对一切众生没有慈悲心。佛就抓到教化娑婆世界众生,这两椿事情是教学的宗旨,是课程的中心。所以就提出释迦,释迦翻作能仁,就是我能够仁慈,用仁慈对待别人,别名;牟尼翻作清净。就是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是针对我们这个世界教学用的别名。如果释迦牟尼佛要到别的世界去作佛教化众生,别的世界众生跟我们情况不一样,他要换名字,他不能用释迦牟尼。
但是阿弥陀佛是本名,无论到哪个世界,无论在什么地区,对什么样的众生,决定不变。不但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念阿弥陀佛,你们在《弥陀经》,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十方一切诸佛都劝我们念阿弥陀佛,道理在此地。
这是一个解说,诸位一定要懂得这个名号殊胜,它是一切佛的本名,一切佛名号都是别名。佛有能力化无量无边身,这是帮助无量无边苦难众生。
佛教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劝导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移民。我们这个世界生活环境不好,我们得移民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在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是最好的一个环境。那怎样去?你跟佛要有联系。这一句名号从你心里头念出来,心里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这是心的波动。我们现在知道,科学家讲所有一切的物质是波动的现象,波动速度最快的是念头。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念阿弥陀佛,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一尊佛,这一位导师就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我们这里的波,念佛的波发出去,阿弥陀佛就收到,这个讯号就收到。他就会非常关心你,常常照顾你,到你什么时候你的寿命到了,他就来接引你,无比的殊胜。
所以佛不能不念,尤其古人说的,“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这个话实在讲是劝勉我们的,真正的意思是大声念、小声念有差别。大声念,音的力量很强,能够帮助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众生,他听到也跟著一起念佛,这就是我们讲的自行化他。所以念出声音出来,不但自己有好处——会有许许多多众生听到,就是自度度他;如果不出声念,那只有自度,不能度他。
我们的念头,心里面念头不出口的时候,震动的波当然就比较小。但是佛菩萨知道,因为他们的感应非常灵敏,极其微弱的波他都能收到。可是六道里面的众生,像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他们感应就比较迟钝。所以我们念出声音的时候,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是这么一个道理。不是真的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不是这个。见大佛、见小佛与声音大小没有关系,与心量大小有关系。心量大真的见大佛,心量小见小佛,所以我们的心量要拓开,要能够包容,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椿事情。
编辑时间 2019-04-04
净空法师:认识普贤菩萨
普贤亦名遍吉」。实际上普贤跟遍吉的意思通,普就是遍的意思,吉祥就是贤的意思,所以也翻作遍吉。「《清凉疏》谓普贤有三」:第一个「位前(但发普贤心)」,发普贤心就是普贤菩萨。普贤心就是《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要能发这个心,你就是普贤菩萨;你现在发这个心,现在就是普贤菩萨,这个要懂。
发了要真干,发了不干,这位前普贤菩萨,有名无实,发了普贤心没有去做。如果真照十大愿王去做,我把它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真干,真干就是「位中」,真干,十条他真做到。这位中说等觉是最高的,是从哪个地方到等觉?从初信位到等觉。
这五十一个位次他都有地位,普贤菩萨,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全是普贤菩萨。十信位是小学,十住是初中,十行是高中,十住、十行,我们比喻说,十行比喻高中,十回向比喻大学,十地比喻研究所,等觉比喻博士班。这在学,在学就是位中。「位后普贤」,位后是已经成佛了,成了佛还退到菩萨位次上来,「得果不舍因行」。
那是毕业之后再回到学校来教书,帮助同学,这叫位后普贤。成佛以后随类化身,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无论化什么身,无论说什么法,全是普贤行。这是普贤菩萨简单的介绍。
「此即位后之普贤」,现在我们经上这一位普贤菩萨,他是位后普贤。同学们在此地,一定要有个正确的概念,那就是菩萨不是一个人,菩萨像我们现在到大学里面念书,是一个学系。譬如说哲学系,哲学系毕业了,拿到哲学博士学位,这就毕业了,在学的时候都称为哲学研究所的学生,观音菩萨好比文学院,它是这么个意思。
所有学这个法门的人,从初发心学普贤菩萨的都是普贤菩萨,学观音菩萨全是观音菩萨,这个道理要懂,不能够执着观音是一个人,普贤是一个人,错了。普贤菩萨无量无数无边,数不尽,在这个法界虚空界里头,观音菩萨也数不尽。还有一个人他学很多法门,换句话说,集许许多多菩萨是一身。
譬如,孝亲尊师这地藏菩萨,大慈大悲是观音菩萨,一切都为众生去想这就是普贤菩萨,纯是智慧,不再用情执了,文殊菩萨,一个人具足这些大德,这是具足诸菩萨之德。菩萨是代表修德,佛是代表性德,性德是本有的,本有的现在迷了,我们把它找回来,用修德的方法去开发自性的性德,性修相应,我们的性德就透出 来。
性德不是修的,但是不用修,它透不出来,还是用修德把它引导出来。要知道,它不是修的,自性里头本有的。这智慧功德都是真实的,不是假的,而且能量全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
「本经以上三大士为菩萨众中上首,盖因三大士净土缘深,正好影响海会大众,同归净土。」在本经众成就当中的菩萨众,会集本是以这三位菩萨为上首。「《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继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这段经文,我们看出他跟净土宗的关系,跟净土宗的缘分。「又偈云」,这都是《普贤行愿品》里面经文,我早年就是看到这两首偈,我对净土才相信。「又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从这首偈里头很清楚我们就看出,他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才成就这个大愿。也就是说,他的十大愿王怎么修圆满的?在极乐世界修圆满的,极乐世界对他的帮助就太大了。换句话说,他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这样的殊胜功德,能叫他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圆满,这不可思议的境界。
「本经以上三大士为菩萨众中上首,盖因三大士净土缘深,正好影响海会大众,同归净土。」在本经众成就当中的菩萨众,会集本是以这三位菩萨为上首。「《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继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这段经文,我们看出他跟净土宗的关系,跟净土宗的缘分。「又偈云」,这都是《普贤行愿品》里面经文,我早年就是看到这两首偈,我对净土才相信。「又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从这首偈里头很清楚我们就看出,他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才成就这个大愿。也就是说,他的十大愿王怎么修圆满的?在极乐世界修圆满的,极乐世界对他的帮助就太大了。换句话说,他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这样的殊胜功德,能叫他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圆满,这不可思议的境界。
编辑时间 2018-11-29
你对拜佛的意思都搞错了。
『礼拜、供养、五悔』,我们讲「五悔」里面就包括了礼拜、供养。五悔法门是什么?悔是忏悔,忏悔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科目,说实在话,所有一切修行法统统是忏悔法。五悔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这个在此地不能细说,细说要讲很长的时间。修敬!一切恭敬。假如我们真正想学佛,真正要求生净土,在这一生当中有成就,一定要努力认真去学,学敬。诸佛是一切佛,一切佛里面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们对佛恭敬,对人不恭敬,你错了,那就是你在佛法里种个种子而已,你这一生怎么修都不能成就。为什么?烦恼习气不断。
所以我们每天拜佛,拜佛的用意在哪里?我天天对佛恭敬,佛一定很喜欢我,那就错了!你拜他,他未必看到你;看到你,他也不理你。拜佛真正的意义,是要我早晨起来礼佛,我对佛这种恭敬心,我今天一天当中要应用在生活上,对人、对事、对物就像对佛这么恭敬。你真的是礼拜了,这么个意思。所以今天我们看到拜佛的人很多,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像从前寒山、拾得看到,在外面拍手笑话。这个拜佛像什么?像那个碓,舂米一样,上上下下,不起作用。离开佛堂,这个人喜欢,那个人瞪眼睛,那怎么行?不可以。不晓得那是上课,我们在佛堂作课是上课。上课学什么?学了要会用,学以致用,要用在生活上,那叫真的拜佛。不能用在生活上,你对那个佛像拜,你白拜。拜佛是修行,怎么个修法?原来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把不恭敬的心、轻慢的心修正过来,一切恭敬,这是修行。修正我们不恭敬错误的行为。所以今天学佛的人很多,得佛受用的人不多。为什么?没有真学,学的都是皮毛、学的都是形式、样子,没有实质、没有内容。所以真实利益他得不到。这是第一个礼敬。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第九集)
编辑时间 2019-01-20
万经之王——《圣大解脱经》
注:此忏悔方法不可思议,可把透支的福报补回来,内心趋向平静安乐,并很快积累善因。
真正修“忏悔三昧”,身后天魔都控制不住你们。天魔怎么样才能控制住众生?因为众生欠他的,他才可以控制,修“忏悔三昧”就等于不欠他们的了,所以天魔不能再控制。
大家要认真修《忏悔三昧》,不需要灌顶,只要是照着去念就行了,自然而然会得到好处。
忏悔三昧,源于华严宗,乃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方法。以此法,可以在瞬间具足一切忏悔功德,具足无量劫中善根福德,把一切相关的业障和因缘忏悔净尽,可谓殊胜法宝!对于那些今天忏悔,明天依然犯错,修行进进退退的佛子,如久旱甘雨一般,尤为珍贵难得!
佛号到底有多大作用?在这个地方顺便给诸位做报告。我们在讲本经概要的时候好像我说过,不止说过一遍。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在当时佛教有十个大宗派,两个小乘,八个大乘,祖师大德太多了。每一个宗派,建立宗派的都是祖师,这些祖师大德不是凡人。他们曾经在一起研究过,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部经第一?这部经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些大德们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后来人称《华严》为根本FL,一切诸经、无量法门都从《华严》流出。《华严》好比是树根,是本,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一切法门那是枝干、是枝叶,用这个来做比喻,这是根,根本,统摄无量法门,统摄一切经教。这找到了。那《华严经》,它到底归在哪里?它的目标、归宿是什么?这一层一层去问,也被祖师大德找出来了,《华严》、《法华》统统归《无量寿》。《华严经》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的这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究竟圆满。这桩事情,梅光羲居士在这部经的序文上讲得很详细,最后归净土。
佛法法门众多,但是有三种经你必须要修行的,等于说必修课,其他的是选修,必修的是三门。那就第一个是戒律,戒律是行门,必须要修的。第二个解门,就是这部经,这部经称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称为小本《华严》,小本《华严》说得太简单了,莲池大师用《华严》来解释《阿弥陀经》,十门开启。《无量寿经》讲《华严》的十玄统统具足,解门。如果有时间,有这个能力,你学《华严》;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大的智慧,我们就学《无量寿经》,帮助我们认识佛教、认识大乘,明瞭诸法实相。最后是行门,行门就是真干,真干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我们要从古大德再往下推,你看一切经里头推选出《华严》,经中之王,《华严》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经》这个本子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们追踪,四十八品里头第六品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阿弥陀佛的原话,最重要的。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第一?再找,古大德给我们选定了,用不着我们再操心,第十八愿。十八愿讲什么?十念必生。这个十念是在临终的时候,临终断气之前,你念十句阿弥陀佛,真想到极乐世界,佛真来接引你。
行门什么第一?念佛第一。这法门真不可思议!千万不能把它看轻,看轻了是对不起它。一门深入,戒定慧三学圆满具足。遵守这个方法,这就是持戒。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一向专念,这就是戒律,念久了就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乱,再向上提升开悟了,因定开慧,智慧一现前那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他们是用参究的方法,这是用一句佛号,能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成佛到极乐世界去成佛,成佛要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这些无比的殊胜,太殊胜了,显示出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无与伦比,没有一个法门能跟它相比。
云南仲巴活佛送了我两部经,藏文的,它有汉文的翻译,我看了,跟《无量寿经》一样,跟阿弥陀佛一样,里面提倡的一向专念。密宗里头修往生净土的法门,一点差别都没有。那个经的经义,取《无量寿经》、取《观经》、取《普贤菩萨行愿品》。由此可知,无论哪个宗,走到最后统统归净土。怎么说?一切法门终极的目标是华藏世界,到华藏世界之后,由文殊、普贤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去向阿弥陀佛学习。这就是殊途同归,到最后一定到极乐世界。现在不想去,到那个时候你一定就想去了,由文殊、普贤率领这些人。这是说明自性本具智慧神通之力,加持给每一个往生的人,在极乐世界得到平等的待遇。
我们现在看念老的注解,这个注解,了不起的一种注解,不是黄念祖老居士自己的意思,它是集注,集经论、祖师大德注释的大成。这个注解里头,引用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写成这部注解。所以这个注解是集注,我们就特别珍贵。读这一部注解,你看看,你读了一百九十三种介绍净土的精要、精华,最重要的这些典籍,实在是非常非常的难得。我们展开经卷,不能不先感恩,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黄念老的集注,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的参考资料。我们自己去找,一生未必能找得齐,他居然找得这么齐整。我当年跟他见面,到北京去看他,在他的书房,书房也就是卧房,不大,堆着这些典籍。我向他请教,你这书从哪里来的?我们想找都找不到,《大藏经》里头也没有这么齐全,从哪里找来的?他给我说感应不可思议,佛菩萨替他找的,佛菩萨送到他那里去的。这是真的,我相信。你有这种大慈悲心,帮助世尊,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要依这个法门得度。这师徒二人,夏莲老是他的老师,黄念祖老居士是夏莲居的学生,这师徒二人,我深深觉察到,他们到这个世间来就是干这桩事情。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第314集
佛号到底有多大作用?在这个地方顺便给诸位做报告。我们在讲本经概要的时候好像我说过,不止说过一遍。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在当时佛教有十个大宗派,两个小乘,八个大乘,祖师大德太多了。每一个宗派,建立宗派的都是祖师,这些祖师大德不是凡人。他们曾经在一起研究过,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部经第一?这部经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些大德们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后来人称《华严》为根本法轮,一切诸经、无量法门都从《华严》流出。《华严》好比是树根,是本,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一切法门那是枝干、是枝叶,用这个来做比喻,这是根,根本,统摄无量法门,统摄一切经教。这找到了。那《华严经》,它到底归在哪里?它的目标、归宿是什么?这一层一层去问,也被祖师大德找出来了,《华严》、《法华》统统归《无量寿》。《华严经》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的这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究竟圆满。这桩事情,梅光羲居士在这部经的序文上讲得很详细,最后归净土。
佛法法门众多,但是有三种经你必须要修行的,等于说必修课,其他的是选修,必修的是三门。那就第一个是戒律,戒律是行门,必须要修的。第二个解门,就是这部经,这部经称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称为小本《华严》,小本《华严》说得太简单了,莲池大师用《华严》来解释《阿弥陀经》,十门开启。《无量寿经》讲《华严》的十玄统统具足,解门。如果有时间,有这个能力,你学《华严》;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大的智慧,我们就学《无量寿经》,帮助我们认识佛教、认识大乘,明瞭诸法实相。最后是行门,行门就是真干,真干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我们要从古大德再往下推,你看一切经里头推选出《华严》,经中之王,《华严》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经》这个本子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们追踪,四十八品里头第六品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阿弥陀佛的原话,最重要的。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第一?再找,古大德给我们选定了,用不着我们再操心,第十八愿。十八愿讲什么?十念必生。这个十念是在临终的时候,临终断气之前,你念十句阿弥陀佛,真想到极乐世界,佛真来接引你。
行门什么第一?念佛第一。这法门真不可思议!千万不能把它看轻,看轻了是对不起它。一门深入,戒定慧三学圆满具足。遵守这个方法,这就是持戒。不夹杂,不怀疑、不夹杂,一向专念,这就是戒律,念久了就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乱,再向上提升开悟了,因定开慧,智慧一现前那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跟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他们是用参究的方法,这是用一句佛号,能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成佛到极乐世界去成佛,成佛要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这些无比的殊胜,太殊胜了,显示出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无与伦比,没有一个法门能跟它相比。
云南仲巴活佛送了我两部经,藏文的,它有汉文的翻译,我看了,跟《无量寿经》一样,跟阿弥陀佛一样,里面提倡的一向专念。密宗里头修往生净土的法门,一点差别都没有。那个经的经义,取《无量寿经》、取《观经》、取《普贤菩萨行愿品》。由此可知,无论哪个宗,走到最后统统归净土。怎么说?一切法门终极的目标是华藏世界,到华藏世界之后,由文殊、普贤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去向阿弥陀佛学习。这就是殊途同归,到最后一定到极乐世界。现在不想去,到那个时候你一定就想去了,由文殊、普贤率领这些人。这是说明自性本具智慧神通之力,加持给每一个往生的人,在极乐世界得到平等的待遇。
我们现在看念老的注解,这个注解,了不起的一种注解,不是黄念祖老居士自己的意思,它是集注,集经论、祖师大德注释的大成。这个注解里头,引用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写成这部注解。所以这个注解是集注,我们就特别珍贵。读这一部注解,你看看,你读了一百九十三种介绍净土的精要、精华,最重要的这些典籍,实在是非常非常的难得。我们展开经卷,不能不先感恩,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黄念老的集注,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的参考资料。我们自己去找,一生未必能找得齐,他居然找得这么齐整。我当年跟他见面,到北京去看他,在他的书房,书房也就是卧房,不大,堆着这些典籍。我向他请教,你这书从哪里来的?我们想找都找不到,《大藏经》里头也没有这么齐全,从哪里找来的?他给我说感应不可思议,佛菩萨替他找的,佛菩萨送到他那里去的。这是真的,我相信。你有这种大慈悲心,帮助世尊,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要依这个法门得度。这师徒二人,夏莲老是他的老师,黄念祖老居士是夏莲居的学生,这师徒二人,我深深觉察到,他们到这个世间来就是干这桩事情。
编辑时间 2018-12-31
佛灭度之前,阿难尊者为我们启请:佛在世,佛是我们老师,我们有了困难,有了疑惑,向佛请教,佛会告诉我们;佛要灭度了,不在世了,以后我们有问题怎么办?佛给我们说了“四依法”,说了四句。
第一句就说,“依法不依人”。一定要记住:“法”是什么?佛所说的经典,你依照经典等于依佛一样。人说法,如果说的法跟经不一样,决定不能依;他说的法这经上都有,都有这个意思,可以相信。老师?老师也不行。
我年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有一次,就是遇到经典里面深奥的东西我不懂,听老师讲,我觉得老师讲的跟它不一样,我怀疑。老师所讲的有没有经典做依据?没有经典做依据,那我就不能相信。老师说有,查出来给我们看,这是正确的。如果经典上没有的话,我们就不能相信。要记住,“依法不依人”。
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语言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关系,意思没有说错,这就对了。要依义,不要依语。特别给我们现代人,看佛经的翻译本,你看一部经,两个人翻的两个就不一样,我到底依哪个?那佛说的好:意思对了就行;意思要不对,那个不可以。语言文字没关系,说得好!“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什么?“了义”跟“不了义”标准没有一定。我能看得懂,能听得懂,我真正得利益,对我就是“了义”;我还没搞清楚,我还有怀疑,我不敢这样去做,这对我来讲,“不了义”。所以这一句话是活动的,你要一定依自己的程度、依自己生活环境,不要学得太高了,太深了,适合自己的程度,这个好。
“了义”究竟的是什么?是真正了生死,出三界。那我在一切经里头,这一部经对我合适,我学这部经我能往生,我学《华严》,我得不到华严三昧;我学《法华》,我也不行,也作不了佛,那个经的好的,大经,对我来讲“不了义”,这个对我来讲“了义”。一定要懂!我能做得到,我真正相信,我真正发愿,我真正一心念佛,走路是一步一句佛号,这叫“了义”。
最后一句叫“依智不依识”。要依智慧,不能依感情用事。最后的决断要用智慧,决不被感情障碍了,这个很重要!要依真实智慧。感情有很多,老师劝你,好朋友劝你。我在早年,忏云法师劝我修净土、李老师劝我学净土,我都没听,那个时候自己以为自己有智慧,对净土是什么?不认识。我对净土的认识我给诸位说过,讲《华严经》讲到一半,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到文殊、普贤,那是我们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两位菩萨: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成就的?在《华严经》里找,找到末后找到了,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两个人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在阿弥陀佛那里成就的。我们看到这个经文寒毛直竖,这样的菩萨还从极乐世界来的,所以就非常认真仔细把《华严经》重新再看,看出来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过两遍,囫囵吞枣,都没把意思看出来。这下细看才晓得,善财童子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法门?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专求极乐世界。佛法跟中国世俗很多相通,都是把最重要的摆在最后。善财第一个访问的,那叫先入为主,德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我们没看出来。再细看,看明白了,一头一尾,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第一参是文殊菩萨推荐的,叫他去参访。文殊大智,抉择法门,决定选择这个法门,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法门。
编辑时间 2019-03-13